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
第590期 作者:□文/游 凤1 何蒲明2,3 时间:2018/8/1 14:03:41 浏览:2331次

[提要]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工作的导向,农村三产融合是新常态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法。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村三产融合相辅相成,在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本文在剖析二者目标耦合基础上,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进行SWOT分析,针对三产融合发展的劣势和面临的威胁,提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三产融合;耦合;SWOT;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农村三产融合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编号:18D031)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何蒲明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422

一、引言

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同时为打破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三量齐增”和“三本齐升”的困局,中共中央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培育农民增收的新模式。201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供求错配问题,把农业生产方式调“优”,把农业生产结构调“绿”,扩大优质有效供给。农村三产融合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在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两者存在内在联系。

二、农村三产融合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耦合关系

(一)调结构目标的耦合。调结构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目标,也是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发力点。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单一的产业结构致使农业生产所提供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供求失衡,初级和低质农产品供过于求,精深加工和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供不应求。农村三产融合的重点是要实现一二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用工业化的理念改造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从传统的种养结构中催生出加工、销售等环节,延伸产业链。同时,充分利用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农业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拓宽农村产业边界和增加农产品供应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实现供给侧改革和三产融合的调结构目标。

(二)降成本目标的耦合。降成本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因为高成本是导致我国农产品高价格、高库存的重要原因。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必然要求。在农村三产融合推进过程中,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林牧渔业和养殖业可充分利用被抛荒的闲散、分割小块土地以及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和强化土地整理进而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可有效地降低土地成本;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农业机械化可降低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跨产业的集约化配置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去库存目标的耦合。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尽快消化粮食尤其是玉米的库存。2003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从43069.53万吨增长至62143.92万吨,年均增长3.7%;同一时期的粮食进口也在大幅攀升,从2283万吨增加至12477万吨,增长了4.47倍;在产量和进口量稳步升高的同时由于粮食消费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我国粮食尤其是玉米库存量也居高不下:2010年到2015年玉米库存从2376万吨增长至24519万吨,截止到2016年粮食总产量库存约为50000万吨。在国内外粮食价格全面倒挂的情况下,三量齐增已陷入恶性循环,不仅加大了国家财政压力,更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实行三次产业联动,加快消化粮食尤其是玉米库存。

(四)补短板目标的耦合。补短板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又一重要目标。当前农业生产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恶劣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低效的农田。农业的短板加剧了农村人口外流,加快了农田土地的抛荒速度,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进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弱化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基于农村三产融合做强第一产业和激活第三产业的理念,政府强调确保在2020年前要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和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并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大力支持农村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修复并养护农业生态系统,补齐农业供给侧改革短板,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SWOT分析

(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

1、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2013年中央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完善承包合同取得权和登记记载权利,以证书形式证明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决定使得客观存在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得到政府的认可并以政策形式推进三权分制。土地确权颁证和三权分制思想的确立,会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聚集,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降低土地成本;还会催生出一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村三产融合创造条件。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加。2014年底全国各类合作社128.9万个。根据阮荣平、郑风田等人2015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实行三产融合经营方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占样本的47%,在实行三产融合经营过程中还衍生出了生态农业、籽种农业、会展农业等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其资本、技术、信息掌握等方面优势及较新的经营理念和较强的资源整合、市场开拓能力,率先在农村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调结构、转方式,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已成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者和生力军。

(二)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劣势

1、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截止到2015年底,批准开业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共计3676家。农村金融机构虽大量增加,但由于涉农贷款业务分散、违约风险高,开展涉农贷款业务边际成本高、边际收入低,导致以农商行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目标偏移,农村金融资本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在政府支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农村资金的外流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本匮乏的困境,严重制约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2、农业人力资本欠缺。农村三产融合需要具有创新理念、善经营、懂管理、有技术、会生产的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虽然家庭农产、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活动人力资本严重欠缺的局面,但新型经营主体仅占农户生产总额的8%,其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农业生产主体仍是以传统散户为主,而散户中的生产主力又是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他们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无法及时了解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进行,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第二产业和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不利于三次产业的融合。

3、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滞后。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带来的农业增产潜力十分有限,以技术进步推动农业产出潜力的边界外移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地关键。当前很多技术只能滞留在实验室或实验基地,不能有效的通过推广部门传导至农业生产者手中,限制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农业技术创新不足和推广滞后无法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三次产业融合对技术进步的需求。

4、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高生产成本是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三产融合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三本齐升的局面。高生产成本不仅导致初级农产品难以顺价销售,还会因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进一步推高精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厂成本,挤占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进而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和农业收入的提高,不利于三产融合的持续推进。

(三)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面临的机会

1、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缩短了农产品和农资交易的中间环节,减轻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可有效降低农资成本和维护农产品销售价格,进而增加农民的利润;还可以通过农村电商大数据农产品交易需求信息,引导农业生产者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在政府支持和市场趋势使然的双重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将逐步贯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同时推动农村交通网络及物流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提供良好的平台。

2、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绿色、安全、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旺盛,有利于推动农产品供给结构的调整;对深加工的农产品的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日益得到消费者的重视,种植、采摘、观光等体验式消费已成为城镇居民度假休闲的重要方式,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极大地带动了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使得农业生产大有可为,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面临的威胁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三产融合需要配套较为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而这两大条件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不具备。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二是农村交通条件差;三是仓储物流设施严重缺乏;四是农田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需求。落后的基础设施延缓了新业态的发展,增加了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成本和风险。

2、融合联结机制松散。农村三产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比较松散,广大农户虽是生产的主力军却是价格的接受者和利益的被盘剥者。如龙头企业由于产销关系不稳定而导致的订单违约,合作社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而导致的与农户合作不紧密、利益分配不公。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无法保证广大农户的利益,打击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最终会对农村三产融合产生不利影响。

3、产业融合扶持政策缺乏。农村三产融合处于起步阶段,农业扶持政策之间缺乏联动性,产业融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一是财政扶持资金有限;二是土地流转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成熟。促进农村二三次产业发展和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无论是农户还是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无法通过自有资金来实现生产和经营对资金的需求。服务于农业农村的金融机构出于对资金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不愿为农业主体提供无财产担保的贷款,资金缺口已成为制约三产融合发展的瓶颈;四是农业保险发展不足。保险覆盖面小,保险产品有限,在生产者抗风能力较差的现状下无法满足新业态发展的需求。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

(一)增加农村金融资本供给,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三产融合,经营主体需要大量资金去扩大生产规模、配备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建立现代化的购销平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去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水电气、物流集散中心、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等。政府要强化现有的农村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以规范形式进入农业农村增加农村金融资金供给量。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最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贷资本和资金收益率,建立产业融合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提高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意愿。

(二)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力量。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一是需要国家政策鼓励,对职业农民性质进行界定,提升农民职业地位;二是以地市级政府为单位通过现有新型经营主体吸引带动和政策奖励的方式吸纳愿意成为或成立专业大户、家庭农产、农业企业的城乡居民入会培训;三是通过理念、知识、技术方面的定期培训来提高大家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认识;四是同参观、学习成功案例,让大家看到新型经营主体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加快农业技术革新步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节省人力投入,提高要素生产率,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基础上大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因此,技术革新不仅为农村三产融合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还有利于降成本目标的实现。农业技术革新成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研发领域,攻关农业科技难题;完善科技推广制度,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实验基地到农业生产活动的时空距离;注重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提高,保证技术推广质量。

(四)优化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农业产品服务有效供给。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既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必要路径。一是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适当减少大众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既可降库存又可减少进口;二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的布局,实现产加销一体,既可带动农村就业又可节省产品加工流通成本;四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形成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等第三产业;五是通过建造农村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加快农村物流业发展,为三次产业融合创造必要的运输条件。

(五)规范三产融合发展形式,强化产业融合联结机制。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三产融合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因此,在三产融合过程中要使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共担风险、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一要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通过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规范企业与农户的订单格式、内容和订立程序,实施订单备案审查制,实现订单的追溯管理,避免订单违约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二要推广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以企业或合作社为核心,鼓励家庭农产、普通农户等生产者以土地、资金、产品、技术等入股企业或合作社,明确入股财产作价和收益分配机制,维护农民利益。

(作者单位:1.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2.长江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3.长江大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

2]陈俊红,陈慈,陈玛琳.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171.

3]黄挺.“三产融合”助推农业现代化[J.江苏农村经济,20163.

4]许经勇.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3.

5]黄翔,柯新利.我国谷物种植成本变化研究——基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成本及结构变化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3.

6]王国敏,常璇.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J.理论探索,20176.

7]朱道林,王健,林瑞瑞.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圆桌论坛(2014)观点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49.

8]阮荣平,曹冰雪,周佩,郑风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6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11.

9]易小兰,蔡荣.放宽市场准入下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及信贷可得性分析[J.财经研究,2017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72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