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湘西地区景区带村扶贫模式分析
第591期 作者:□文/唐 慧 陈思定 时间:2018/8/16 14:21:22 浏览:1228次

[提要] 武陵山片区属于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分布极广。近年来,旅游扶贫日益显现优势。本文通过调查湘西州“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现状,探究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模式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以促进武陵山片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湘西;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问题;优化路径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型实验项目:“武陵山片区景区带村型旅游扶贫模式的绩效与优化路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武陵山片区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绩效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663018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59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板块。旅游扶贫已覆盖2.26万个贫困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于武陵山片区内,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发展速度相对偏慢,依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但其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并且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具有极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同时也是实施旅游扶贫模式的最佳地区。并且旅游扶贫、景区带村模式在当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其代表就有凤凰古城以及老司城等已成名景区。其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效益。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达到在2025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目标。而旅游扶贫景区带村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农村致富的一条基本扶贫造血路径,并通过前期所取得的功效也证明其可取之处,景区带村模式对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借鉴作用,甚至可以成为实行乡村战略的一种措施。研究景区带村扶贫模式能够精准地分析其运作的方式与环境,便于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出扶贫工作中的弱点和难点,并对症下药,大大增加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的效益。利用旅游扶贫、景区带村的模式来实现乡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湘西地区景区带村扶贫模式现状

湘西州旅游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苗族、土家族文化深厚,土家族探源和神秘苗乡精品线路共涉及了五六十个特色村寨。2016年,湘西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亿元,带动37174人脱贫。以凤凰古城为例,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在扶贫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其旅游扶贫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凤凰县集合湘西民族文化遗产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形成集成旅游资源地,通过旅游开发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村民家庭收入。同时,通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鼓励贫困家庭从事旅游相关活动,提倡非贫困家庭参与,打造旅游集体经济,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向家庭提供原材料和设备,负责回收销售产品,让贫困户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稳定收益。

(二)完善交通设施,促进特色产品外销。不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凤凰县为中心,形成“航空+高铁+高速”的立体交通网,拉动凤凰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凤凰县身处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窘境,让村民的农副产品有机会走出大山,提高家庭收入。并且根据景区所需,不断完善凤凰县内各地交通建设,不断开发凤凰县的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发展农家乐等小民产业,来达到全县覆盖脱贫的目的。

(三)组织技能培训,增大可持续发展潜力。加大对村民的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例如服务技能、表演技能、种植技能,从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通过实现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所需技能来达到“技能脱贫”的目的,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通过对企业实施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降低其人力成本,鼓励企业提供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帮助树立贫困地区人民的经营理念,建立旅游文化,结合当地民族风情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多角度、多方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最终利用旅游产业带动凤凰经济的发展。

(四)打造独有品牌,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不断扩大凤凰县的品牌效应,加大民族文化景观的开发,打造凤凰县独有的文化民族产业,为乡村旅游搭建开放性平台,吸引组织投资,解决资金问题。引导村集体、村民、外来投资者开发现代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农庄住宿类、乡村度假类等特点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五)加强市场引导功能,加强旅游扶贫帮扶。鼓励各类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和规划机构等单位到有资源、有潜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进行进口帮扶,将帮扶对象明确到每一户,实施切实可行的帮助方案,保证扶助效果的持续有效。

三、湘西地区景区带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尽管湘西在旅游开发后居民们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现阶段的旅游扶贫暂时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达到旅游扶贫所要达到的效果。

(一)旅游经济发展缓慢,扶贫帮扶能力不强。因为景区建设存在问题,所以带动能力不足,居民收益不大。在湘西这个“十万大山”中有名的景点甚多,例如凤凰古镇、矮寨大桥、红石林、猛洞河漂流等大景点,这些较大的景点都有独特之处,在众多旅游景区体现着各自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会有竞争力,才能存活下去。湘西州也还存在着如乾州古城、德夯等小有名气的景区,游客对这些景区的回头率并不理想,因为它们的质量并没有达到期望价值,没有各自的独特性,一味模仿“神秘湘西”的古镇风格,在开发过程中,这些景区逐渐发展成为“公园”一样的公共设施,这直接影响了景区的质量问题,严重降低了游客的消费体验,使得旅游产业经济无法发展,导致旅游扶贫工作无法有效进行,村民参与旅游业后的受益较之前并没有较大的改善和增加。同时景区开发无规划,由于湘西州的自然景观分散不一,开发商进行科学的、统一的规划的难度系数较大,湘西州内景区与景区之间出现断层的现象,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路线也未能得到规划。景区管理工作混乱,景区周围被居民的农业生产和日常活动严重破坏,存在乱建乱堆乱占的现象,如杂房、猪圈、厕所随处可见,杂物乱堆乱放,垃圾随意乱倒,存在着“脏、乱、差”现象,这使得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扶贫设施建设名存实亡,并没有对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起到有效作用。景区没有实现造血式扶贫,乾州古城、德夯等景区逐渐发展成为“公共设施”,旅游盈利、景区扶贫日益褪色,扶贫效益越来越差,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却没有出现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和扶贫效果。

(二)帮扶机制不完善,扶贫效果不明显。在景区带村精准扶贫还没有达到使居民的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的情况下,景区开发中对资源的占用必定会损害居民的部分利益。同时由于利己倾向,居民都会希望旅游工程更偏向自己受益的那一方面开发,村民利益的不统一而影响建设施工和相应的开发进程。景区建设无法平衡这一问题。另外,在土地使用与景区门票的利益分配上开发商与村民无法达成共识。开发商之所以投资开发景区,是因为有利可图,其主要目的依旧是获取利益。如何在景区发展的同时保障村民的基本权益不受损伤,起到景区带动村民发展、帮扶贫困村民脱贫的效果成为一大难题。居民如何从景区中获得利益,获得利益的形式和分利的多少等都成为了村民与开发商之间的最大冲突。而旅游扶贫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当地旅游业来实现经济发展,从而给当地带来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和市场,但是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掌握的技能少,在他们的思维中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首先损害了他们利益,其次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们未必能够从中获取利益。所以不能积极配合,景区开发和村民脱贫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点和纽带,无法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导致村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扶贫效果不明显。

(三)居民自我脱贫能力偏低。由于湘西一直属于贫困偏远地带,又由于交通问题,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村民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不容易接受新的发展模式。在意识上村民的守旧意识坚固,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参与度都十分低,同时由于害怕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使得大多数村民拒绝参加旅游业。另外,一部分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就业、创业机会的紧张,无法参与到旅游业中来,这样自然而然无法带动湘西扶贫工作的进行。无法有效地帮助湘西贫困人口高质量的脱贫。

四、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优化路径分析

(一)以旅游产业为主体,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扶贫机制。以打造特色旅游产业为主要方向,围绕发展旅游经济合理开发旅游景点,加大景区的吸引力,扩大景区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游客,增加景区的旅游扶贫的本钱和动力源泉。并且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起到辅助扶贫的效益。同时,开拓就近务工渠道,针对每一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生产计划,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体系和独具竞争力的产业聚群,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烤烟、猕猴桃、柑橘、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这样贫困户既可以选择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选择农产品加工,还可以参与乡村旅游服务工作。

(二)完善景区扶贫机制,保障村民基本权益。首先,将低保制度同脱贫政策进行有效衔接,把发展乡村旅游的部分收益用来帮扶这部分人群,使其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其次把景区开发与乡村建设和群众脱贫结合起来,加大力度对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质量监控,并对贫困人口加大救助帮扶力度。同时,组织居民成立农户参股合作社,由专业人员对生产服务进行指导和监督,形成一种利益均沾、彼此制约的经营模式,不管是贫困户、老百姓、村委会,还是开发商、顾客,都能从中获益。同时,在合作经济中创立消费扶贫品牌,形成一条“企业进村、老板入户、结贫帮扶、贫富互助”的扶贫共享之路。同时,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村旅游扶贫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积极探索景区带村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支持,在资金上起到支持人民旅游创业的发展。

(三)加大技能培训,发展造血式扶贫。首先,做好培训前调查工作,建立培训需求记录本,重视培训的指向性和实用性,同时做好培训思想工作,积极地鼓励和引导村民投身到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积极的参加技能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进行就业培训,通过实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以“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运用高校、企业等社会资源,鼓励其参与到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教育中,开展对口帮扶,使贫困人口积极融入到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同时,对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在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愿景进行摸底,避免出现培训内容与需求不符的现象,如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贫困者,培训内容应为传统技艺、文艺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培训对象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贫困户,培训内容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的生产技术等。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光辉,赵畅,潘芙萍.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J.智库时代,20181.

2]杨海平.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75.

3]尚晓丽,刘丽群,曾红艳,唐春燕.湖南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协同治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723.

4]闵经.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6.8.26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540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