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主要从公共基础设施改革的必要性、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精益化管理的可行性、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精益化管理的益处等方面展开探讨。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将精益化管理应用到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很少,基于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精益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5月11日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逐渐加大。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财政收入的增速却开始放缓,使得我国政府包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城市公共项目建设的传统模式一直是政府行政指令性管理,从项目立项、建设到运营都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高成本、低质量、低效率等问题日益突出,因而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注。同时,国家财政资金中建设资金的不足已然成为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难题,为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选择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创新性地采用“精益管理”相关理念探究公共基础设施的革新之路。
二、精益管理基本理论
精益管理由日本丰田生产的“精益化生产”延伸而来,注重“精益”思想,主要侧重于改进完善管理工作。所谓“精益”,其中的“精”可以理解为完美、周密、高品质,与“益”字中的利和相加,还可以理解为“精益求精”的含义。其理论目标是创造价值、实现措施是杜绝浪费、管理关键是提高效率。比较常见且需要克服的有:产品——顾客不满意甚至不需要;积压——多余的库存成本的浪费,与之对应的精益思想是“零库存”,是一种追求准时供应下的理想状态;无序——职责不清,有章不循,工作能力低下;等待——等待上级指示,下级汇报等。努力消除以上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三、公共基础设施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建设、通讯建设以及能源动力建设等。我国自建国以来,虽然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仍需要更为良好的建设运营。此处引用2017年6月发布的《中国各区域公路网密度、人均公路里程与美国对比分析》中的数据进行说明。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公路网密度已超越美国,西部地区建设投资具有较大的空间。东部公路网密度已经达到了11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美国的71公里/百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区公路网密度仅为27公里/百平方公里,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人均公路里程最高的西部地区只有49公里/万人,远远低于美国地区的211公里/万人。结合上例,不难看出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差异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域发展不同步;统筹方面,现如今全国各大省市都有着相关建设规划,如何确保服务人民的目标在实施规划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而不是“堵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力方面,基础建设投入直接展示了国家实力,降低了居民、企业等公共基础用户的支出,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间接推动国家实力增长。综上,公共基础设施改革势在必行。
四、公共基础设施精益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政府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要求,我国政府将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造和供给以及老旧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例如,在我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与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及世界经济论坛联合举办的基础设施投资高级别研讨会上,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开了深度的交流与学习,这有益于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方面学习借鉴国际基础设施领域的实践经验。
(二)经济方面。为了分担政府在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重任,逐渐地发展出了BT(Build-Transfer)、BOT(Build-Operate-Transfer)、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等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模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可积极尝试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地降本增效。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有着双重特点。公共部门与私人经济组织进行合作,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以合同来明确权利和义务,从而保障建设顺利完成,有效地解决了地方财政预算的资金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应当加快推进较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将精益化管理思想与理念运用到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中来,寻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的新道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现有基础设施水平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单单是停留在过去那个符合基本需要的层次,现在追求的是更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基础设施,将精益化管理应用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并且中国作为世界国土面积排名第三的大国,需要对广阔土地上进行大量的、不同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由此可得精益化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方面有着大量应用实践的机会。
(四)技术方面。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过后,我国便开始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优先发展工业的倾斜性政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基础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也就是说在技术层面,我国完全有能力做到满足人民的不同需求,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五、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精益化管理的益处
公共基础设施的精益化管理,贯彻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益思维”。即以最少的资源(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等)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力求在相同成本消耗下发挥最大的资源价值,也就是物尽其用,最终要及时提供出满足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概括地说就是“降本提效”,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具体来说,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精益化管理有以下四大益处:
(一)我国政府。节约社会建设成本,减少政府资源投入,降低财政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精益化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一定的提高,对于我国政府而言,有助于提高人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从而增强政府威信力,有利于全面打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二)人民群众。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物质设施水平,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民支出,拉动内需。大致可以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来说:城市方面,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分配,改善公共设施,吸引资金投入,促进地区发展;农村方面,直接对“三农”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国民幸福感,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三)社会经济。保证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例如,BOT模式的兴起带动了社会上一部分私营企业发展壮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PPP模式则通过引入活跃的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实现政府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方的优势。总的来讲就是企求实现精益化管理目标,降低基础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应。
(四)生态环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015年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件;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以上举例都是我国重视生态文明的体现,所以公共基础设施的精益化管理有必要纳入生态环境要素,甚至作为一种成本来分析。这要求我们提出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综合利用率的建议或方案。公共基础设施的精益化管理对加快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集约化生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有重大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介立.BOT项目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武邵高速公路项目实施经验谈[J].施工企业管理,2014(3).
[2]李永祥.制造企业精益管理模式理论和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
[3]孙杰.全面精益管理概念的界定[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