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第592期 作者:□文/王 佳 时间:2018/9/1 9:34:54 浏览:2790次

[提要] “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在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尚不成熟的背景下,机构养老作为重要支撑,能够科学地缓解老龄化养老压力,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研究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相关研究对其展开梳理、总结。

关键词:机构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515

老龄化时代已然来临,为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状态,需要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加社会化养老机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不单单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而是作为一种重要支撑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梳理、分析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对于解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及对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关于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已有很多,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其中以定量研究居多。

一、国内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可以将国内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相关研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于养老机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晚。作为国内养老意愿研究的开创者,复寿芳(1997)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入住社会化养老设施(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比较正规的)的意愿相对较高,最高达到10.7%。同样是对受教育程度的研究,学者吴翠萍(2011)对江苏四市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进行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和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的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并无差异。对同一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宋安宝、杨铁光(2003)通过对东三省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和意愿调查发现,老年人经济条件越好、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入住社会福利机构,以安度晚年。而蒋岳祥、斯雯(2006)在对浙江省5市老年人的社会照顾方式偏好调查中,发现经济状况越困难的老年人,反而更倾向于正式照顾。探析差异的原因,在其观念中,正式照顾具有公益性和费用低的特点,符合他们的经济支出水平。龙书芹、风笑天(2007)在对江苏465岁以下的已婚者的养老意愿调查中,运用Logistic分析得出,年龄对调查对象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此结论在杨晓龙、李彦(2013)对山东省烟台市60岁以上老人养老意愿的调查中,得到印证:在6069岁区间的老年人有40.4%表示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愿意接受机构养老这一“新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费孝通教授提出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年龄越小观念转变得越快,越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同一影响因素研究,却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探索可能的原因主要有:调查或受访对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调查或受访对象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同;调查过程中抽样方法不同。

(二)家庭因素相关研究。家庭,从功能定义来说,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是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它在社会的良性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影响机构养老意愿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居住方式、子女数量、代际支持、家庭和睦程度。学者吴翠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二代同住的老年人比三代同住的更愿意选择社会养老或自我养老。而蒋岳祥、斯雯调查发现,独居的老人由于高龄行动不便、社会上一些养老机构不接收及对死亡恐惧,更倾向居家养老。刘兵(2014)在对济南市60岁以上老人养老意愿调查中,发现子女越多的老人,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张文娟、魏蒙(2014)在对北京市西城区2031名老人的调查中,却得出相反结论:子女数量越少的老年人,更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对于代际支持、家庭和睦程度这两个因素,学界现有调查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越多、照顾的越好,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越低;(2)家庭关系越和睦,老年人越倾向于非正规化养老(家庭养老/居家养老)。

(三)社会因素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读,可以将社会因素细化为4个方面:社会支持、社区相关服务、政府提供的养老资源和社会养老保险。段联峥、傅再军(2016)在对丽江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调查中发现,当遇到困难时,向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求助的空巢老人中,有40%选择机构养老。张文娟、魏蒙(2014)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具有良好的医疗服务、完善的活动场所、志愿者服务组织和老年协会的社区,其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很低。养老问题不仅关乎家庭和社区,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肖云、随淑敏(2017)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60岁以上失能老人的概率抽样调查,发现政府是否提供老年津贴,对其机构养老意愿呈显著影响。从家庭和个人角度出发,个人参加养老保险,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强制缴纳的方式,结合国家自主扶持的方式为年老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在青壮年时期定期少量地缴交费用,换到年老生活的补助,对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都有极大意义。于凌云、廖楚晖(2015)通过对华北、华中、华南和东部55岁以上城市居民机构养老意愿调查,得出:参加城镇居民、职工养老保险的人群,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由此可见,扩大城镇居民、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对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国外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龄化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从欧洲到亚洲,从英美到日韩。在老龄化背景下,高龄、失能及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步增长,加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外学者对机构养老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作为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学者,Andersen1973)教授在研究对老年人的医疗照顾服务需求进行评估时,创建了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该模型包括社会特征、健康服务体系特征和个人特征。研究发现其中个人特征——倾向性因素(人口学特征、社会结构和健康观念);能力因素(家庭收入、医疗保险和社区资源);需求因素(对医疗照顾的认知和评估)对老年人利用医疗照顾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影响。此模型对探析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借鉴。Wolf RS.在研究社会体系模式对马萨诸塞州60岁以上老人使用养老院的影响中,分析得出:种族地位——对个人出生地或父母出生地的群体身份识别,是影响老年人使用养老院的主要决定性因素。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根植的国家,马萨诸塞州除了白种人,其他种族占18%,种族地位的高低会影响到人们在社会福利、教育资源、工作机会获取的多寡。种族地位越高或者父母的出身越好,经济收入可能越高,到年老时选择入住养老院意愿越高。S Letzter-PouwP Werner2003)在对大屠杀中幸存者和没有经历过大屠杀的老年人的调查中,得出:对养老院的看法是影响两组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主要因素。大屠杀幸存者相比没有经历过大屠杀的老年人更不愿意入住养老院。大屠杀幸存者在战时被关押的环境具有人群集聚的特点,养老院相似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幸存者产生心里抗拒。Noriko TsvkadaYasuiko Satio2006)在对日本670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约有一半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使用家庭帮助服务,1/4的老年人不愿意使用日间照顾服务。其中性别和是否居住在城市对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日本不仅老龄化程度高,而且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养老的家庭负担越发沉重,机构养老成为日本老年人的无奈之选。Kim EYCho EJune KJ2006)以安德森模型为基础,通过对韩国两家家庭护理机构和养老院的99位中风患者的调查发现,他们更愿意选择家庭护理而不是养老院。这一结论与其他国家同一类型的研究结论相反,原因归结于不同国家的长期护理体系不同、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文化观念不同。深受儒家文化——孝文化影响的韩国同我国一样,传统家庭养老占据着重要地位,老年人更渴望在家中安度晚年。Liu LFTinker A2001)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入住养老院和居家老年人的访谈调查发现,就医需求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尤其是心血管、神经和骨骼疾病的患者。在台湾,尽管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但机构养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三、结语

纵观国内外机构养老相关问题的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调查对象、研究的方式有所区别。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更细化、更微观;在调查对象方面,国外研究的调查对象的选取视角更独特;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以比较分析居多。在文献回顾中发现对于慢性病这一因素研究的较少。慢性病不仅危害身体功能、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往往因其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2015410日国家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报告称,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此前为85%,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因此,增加对这一因素的研究,对中老年人本身、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目前,国内对于影响机构养老意愿的因素研究,调查对象大多针对60岁对以上老年人,对于中年人的研究较少。“养老”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名词,中年人作为未来养老的群体,需要提前了解他们对未来养老问题的设想和主观愿望,以期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复寿劳.浦东老年人的养老意愿[J.社会,1997.11.

2]吴翠萍.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意愿的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

3]宋安宝,杨铁光.观念与需求: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方式与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4]蒋岳祥,斯雯.老年人对社会照顾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6.3.

5]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

6]杨晓龙,李彦.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烟台市的1273位老年人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3.2.

7]刘兵.济南市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

8]张文娟,魏蒙.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4.6.

9]段联峥,傅再军,黄则梅.丽江市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J.大理大学学报,2016.1.

10]肖云,随淑敏.我国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基于新福利经济学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7.2.

11]于凌云,廖楚晖.养老金待遇差别与机构养老意愿研究——基于城乡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5.6.

12AndersenR.M and Newman J.RSocial and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of medical care uti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Milbank Memorial Fund Ceuarterly1973.57.

13S Letzter-PouwP Werner.The Willingness to Enter a Nursing HomeA Comparison of Holocaust Survivors with Elderly People Who Did Not Experience the HolocaustJ.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2003.40.

14Liu LFTinker A.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ursing home entry for older people in TaiwanRepublic of ChinaJ.J Interprof Care2001.1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6989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