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采用 “厂内校、校内厂”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可能会在未来3~5年内面临淘汰风险。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探讨“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可行性,期望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上有所突破,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研究
基金项目:炎黄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横向科研项目:“‘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研究”(指导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XKT2018001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7月30日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更是加快了传统形态与模式的转化与升级。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作为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前沿阵地,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立足于“互联网+”新形态视域下,来探讨“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以此推动新形态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互联网+校内工厂”基本概述
(一)“互联网+”的内涵。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或产业”,以此来促进传统行业或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深层意义分析,“互联网+”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内在驱动的发展理念,它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今天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二)“互联网+校内工厂”的内涵。“互联网+校内工厂”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它利用互联网技术,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与企业工作流程(内容)相衔接的学生模拟实训软件或系统,职业院校学生可以不出校园、不进企业的情况下,通过此系统掌握企业日常工作流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实践,甚至在计算机终端就可以为企业从事生产或服务,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三)“互联网+校内工厂”的特点
1、网络信息化。“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基本手段。因此,网络化、信息化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2、方便化。“互联网+校内工厂”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虚拟操作平台连接学生与企业业务流程之间的纽带。这样,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或顶岗实训的时候,就不需要到企业中去或企业非得到职业院校去设厂办企业,突破了时空限制。这样的合作模式为学生实践与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方便。
3、普及化。“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一旦实验成功,依靠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很容易推广或普及。
三、“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分析
(一)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现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的研究,近20年来成果丰富。具代表性的有:吴中福(1992)提出高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融合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是振兴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希平(2008)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路径选择;孔德兰(2011)提出“领导班子互兼、中层干部互任、教师员工互聘”校企合作模式;徐丹(2016)提出教师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等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互联网+”模式现状分析。“互联网+”模式,是近年以来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各种课程改革或各种教学模式方面。其中主要代表作有:王晓林(2015)的《“互联网+随机学习”课堂模式实践——以佳木斯技师学院为例》;陈康(2016)等人的《“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究——以国际商务单证课堂教学为例》;崔志珏(2016)等人的《“互联网+课堂”的教学变革》;陈婷(2017)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等等。
(三)文献评述。通过以上关于我国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互联网+”各种模式的现状分析来看,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只是就某个方面进行研究或总结;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发现,至今尚无把“互联网+”与校企合作模式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因此,本文研究课题:“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有其开创性,应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四、“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可行性分析
前文已述,“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尚未真正落地实施,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这种校企合作新模式能否成为现实,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或探索:
(一)从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层面分析。当今社会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发展并已应用到各个领域。而“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这种模式的实施必须要依托互联网这个载体,以实现“人-机-物”的无缝对接。该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趋势,符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内在要求,实施该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行,而且是大势所趋。
(二)从技术发展层面分析。从“互联网+校内工厂”基本内涵获知,这种校企合作新模式主要依靠一个平台,即实训或实践软件才能顺利实施。目前,开发此类软件技术门槛较低,因此实施该模式完全可行。
(三)从节约成本、提高实效性层面分析。实施“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以后,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当他们进行课程实践或顶岗实训时就不需要亲自到企业中去,可以利用互联网软件,随时随地对接企业的工作流程或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对于企业来说,也不需要把企业移植或开设到学校中去,直接依托“互联网+校内工厂”这个平台,给学生下发工作任务或工作流程。大大节省了投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从节约成本、提高实效性层面分析来看,实施该模式也是可行的。
(四)从双方实施意愿层面分析
1、样本的选取。为了确保本次调查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次选取了江苏地区示范性的高职院校与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包括合作单位)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围绕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双方实施“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意愿。
2、数据的来源。本次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实地调查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来自于对样本院校和样本企业的调查问卷所统计分析的数据。本次共分别发放调查问卷26份,回收23份和24份,其中有效问卷都为22份,有效率分别为95.65%与91.67%。(表1)
3、情况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超过70%的高职院校愿意实施“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超过60%的企业愿意实施“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从样本分析看,实施校企合作方面,学校比企业积极性更高,这也是目前校企合作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即“一头热、一面冷”现象;如果实施“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这种新模式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效,这种局面可能会有所改变。显而易见的结论是:这种“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市场广阔、可行性较强。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正颠覆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了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对诸多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互联网+校内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不仅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大势所趋,在技术层面与市场层面也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单位: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
[2]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5).
[3]杨灵.民办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6).
[4]蔡晶晶.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D].广西大学,20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