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类群体,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机制灵活与立足实践应用的属性,使得其学生的双创能力更加重要。本文以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为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具体的指标层包括创新动机等15项三级指标。最终得到的指标可反映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并用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与研究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高教科研项目:“以‘互联网+’竞赛为载体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JX2018D259)研究成果;长春财经学院校级教改课题:“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GJX2018D259)研究成果;长春财经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项目编号:XY20171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7月19日
一、前言
近年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许多人置身于创新创业中。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类群体,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机制灵活与立足实践应用的属性使得其学生的双创能力更加重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民办高校的重头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为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提供经验和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利用个人非国家财产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
(二)大学生。大学生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未完全走入社会的人,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业余学习两类。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三个学历层次。
(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明的能力。
三、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不能以其他研究目的为指导,只能以自身的研究目的为指导。所以,研究之初确定研究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确定了研究目的才能按部就班的构建符合主题目的性原则的指标体系。
(二)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也就是需要遵守科学性原则。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标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指标体系确定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指标内容选取的可行性,从基础指标中把握所要研究内容的本质,进而科学客观地进行分析。只有保证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才能保证后续分析的代表性。
(三)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守系统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各项指标具有层级关系,每一个指标都能反映独特的信息。通过系统性原则的约束,可以让层级指标的归属准确无误。同时,也可以让层级指标之间互相独立、互不重叠。系统性原则对于指标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避免工作量重复的同时更好地梳理指标体系中的逻辑关系。
(四)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立足于现实统计工作而设立的,可以有效地避免后续实地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一方面需要设计指标具有明确的含义,方便进行后续分析;另一方面要求设计指标内容简洁、清晰,容易理解。
(五)时效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守时效性原则,无论在任何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中,时效性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瞬息万变,不能用过去的观念衡量如今的情况。如果不能遵守时效性,将导致分析结果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
(六)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守可比性原则,通常需要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是设计指标在同一时间上的所有指标进行比较;另一方面是设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进行比较。设计指标构建过程中,遵守可比性原则,在分析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指标体系构建之前需要有定性的认识,使得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指标体系构建和搜集数据完成之后,需要定性的结合许多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定性和定量之间是互补,密不可分的,遵照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可以使分析结果更加丰富,更加合理。
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具体的指标层包括创新动机等15项三级指标。
(一)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与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运用所学的知识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旧事物进行改造、创新的行为,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和创新意志。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的创新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创新意识的动力,具有创新动机,便可以推动人们将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二是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兴趣可以唤起人们创新下去的欲望,具有创新兴趣会对手头工作享有无限热爱;三是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创新意志是指一个人坚持达到目的的心理状态,创新过程非常艰难,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不放弃的精神。
(二)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知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安排的课程活动以及课余时间阅读、参与各类比赛所累积的成果。创新知识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专业知识,创新的过程新颖而艰难,需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二是实践知识,课堂与书本的知识不仅是理论知识,并且知识量远不及实践过程中所学的重量,所以多次参加实践活动并且把实践知识合理运用到创新过程中可以帮助同学查缺补漏,将问题细节化;三是计算机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知识在创新的过程中可以辅助完成主要工作,节约时间。
(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双创能力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执行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扎实的创新知识和独特的思维,还要具备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实质成果表达能力。创新过程中,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的执行力和成员间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更好地体现出一个人的行为能力,同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挖掘问题的深度,对于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所谓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得到不同意义的研究成果,涵盖理解力、解决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具有创新能力人的创新思维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力,大学生应具备将新事物理解、消化,并能将问题深入化,在一个更深层次的领域里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二是对未知问题的思考力,思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思维过程,而创新是一个互动性强,和实际联系紧密、要求分析能力较高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测量思考力。除此之外,还应包括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创新过程的想象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反常规的视角对问题提出独出心裁的解决办法,这些能力对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得到最终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通过15个指标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分解,形象具体的体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科学全面地反映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可以用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与研究分析。(表1)
(作者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荣静.“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8(9).
[2]康亚萍.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培养策略[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3).
[3]高玉潼,景巍,冯莉.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
[4]赵璐,李洪涛,曹以.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9.20.
[5]胡文燕.关于构建我国民办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探[J].科技信息,2008.
[6]阮家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