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趋势,为了满足游客旅游需求,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也日益多样化,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与问题,并针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品类型;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9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一)乡村旅游概念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问题涉及到乡村旅游概念体系的构建,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还未达成一致。在国外,乡村旅游在不同国家的内涵有所不同。英语里与乡村旅游有关的词有“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FarmTourism”(农庄旅游)、“Village Tourism”(村庄旅游)等,也有很多学者将“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FarmTourism”(农庄旅游)、“Village Tourism”(村庄旅游)等提法不加区分,相互替代,例如Inskeep、Deegan&Dineen等学者。但提得最多的还是“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和“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国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从本质上讲,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用以区别城市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在国内,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作出了定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的定义,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以下两点已达成共识:其一,乡村旅游是依托特色村容村貌、乡村民俗风情、乡野田园风光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康体健身、会务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其二,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且“乡村性”为核心吸引要素,因而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存在的区域综合性旅游形式。因此,只有把握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才能逐渐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概念,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
本文援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焕成学者在2010年对乡村旅游作出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
(二)乡村旅游的起源。现代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诞生。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颇具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外事接待的需要,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人民公社、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起源于80年代末深圳的“荔枝节”,当时的深圳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紧接着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到了90年代初,乡村旅游被当作脱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形式,在四川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的桃花节的成功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高潮。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特点。一是丰富性。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乡村的田园风光、生产生活形态、乡风民俗、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都是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二是地域性。乡村旅游活动都发生在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我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民族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地方的乡村有着不同的自然风光、农事习俗和民俗传统,因而乡村旅游的地域差异性特征较为明显;三是文化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乡村劳作形式各异,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等农业生产方式,还有多姿多彩的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等文化形态,这些乡村旅游资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四是体验性。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农业和乡村的延伸与拓展,它将旅游活动由观光游览式提升到参与体验式的层面。例如,乡村旅游中最常见的垂钓、采摘、种植、喂养、传统手工艺制作、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参与性活动,使旅游者在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实践和参与的机会,让游客可以在热汗淋漓的农耕忙碌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最后还能如愿购得自己的劳动果实,又能增进游客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认识;五是季节性。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农业生产活动,由于生产的各个阶段深受水、土、光、热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使得乡村旅游在一年之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春天百花盛开,气温适宜,秋天硕果累累,是出游的旺季;而夏热冬寒,气温高低变化极端,是出游的淡季;六是生态性。乡村旅游的目标游客是城市居民,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在于乡村景观的原生态性及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而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都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而创造的,既保留着原来的自然风貌,又有着浓浓的乡土风情,“古老、原始、纯真”的乡土特点,使得乡村旅游表现出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性特点;七是效益性。出于保护乡村原真性的考虑,发展乡村旅游只需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做好科学规划,对道路交通、基础配套设施等进行适当改善,将现有的农业资源略加整修与管理,就可以较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开发难度小、投资少、见效快、效益较好。
二、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全国乡村旅游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目前全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丰富,总结归纳起来,按照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特色产品类型:一是观光游览型。这类乡村旅游产品是依托乡村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及人文景观设计与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例如,农业观光、花卉农业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和古村落观光等都属于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二是农业科普型。这种类型的产品融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将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景观供游客观赏,是集科教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具有田园风光的新型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三是农事体验型。主要是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干农家活”,体验农村文化、生活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四是民俗体验型。主要是以乡村历史古迹、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庄、红色遗址为载体,以历史事件、传奇人物为补充,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吸引游客参观考察、观光体验的旅游形式;五是商务度假型。这类产品主要利用乡村自然风貌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享受,但这些休闲会所和度假村在格局上却保留着城市酒店的风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吸引会议型、休闲型、度假型客人,并非是乡村休闲游旅游者;六是康体保健型。可以消除游客疲劳、增进身体健康,满足游客对康体养生的需求。这类产品,一般要求乡村自然环境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空气中氧离子含量高等。目前,国内康体保健型产品主要有: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划船、垂钓、远足、高尔夫等;七是休闲拓展型。主要是利用乡村的崇山峻岭、郊野田原,开展登山、攀岩、露营、野炊等活动,让游客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风光,从极具乐趣、挑战的户外运动中感受刺激,在与自然险阻的拼搏与较量中,不断磨炼自我意志的旅游形式。
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粗糙,缺乏文化底蕴。许多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表层开发,缺乏创新和深度开发。产品粗糙、无特色、城市化倾向普遍、乡土气息不浓。例如,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没和城市旅游区别开,有的农户为营造所谓的“高档舒适”,将民居改成“标准间”,将前庭后院的乡村景象刻意雕斑成“城市园林”,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汁原味的乡土原生态本色。另外,各地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重物质景观资源开发、轻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的现象。在打造古镇古村和古建筑景观以及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区等方面下的工夫多,而对传统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少。导致乡村旅游的“生态性、文化性”逐渐削弱,同质化问题严重,满足不了游客的高文化品位需求。
(二)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产品从结构来看,观光型产品居多,休闲、度假、参与等专项类产品缺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多层次、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小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产品雷同、品味不高。例如,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农家乐,产品准入门槛低,简单效仿重复建设,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现在各个“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都停留于吃农家饭、赏农家景、钓鱼、喝茶、唱歌、打牌等常规活动,缺少创新,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竞争加剧,导致效益下降。
(三)体验性产品缺乏。乡村旅游旨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逃避现实的体验。但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产品,使得大部分游客无法获得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无法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导致游客重游率较低。
(四)产业链不完善。相当一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功能存在缺陷,偏重“食、住、游”,轻“娱、购”。产业链条不完善,以致不能很好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产品普遍存在娱乐活动和旅游商品开发不足问题,产品内涵不够丰富,参与性、体验性产品偏少,导致游客逗留时间短,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策略
(一)深度开发,挖掘产品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乡村旅游的游客对象是城市居民,其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的差异上。针对目前各地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重物质景观资源开发、轻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的现象,应该大力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满足游客高品位的文化需求。发展乡村旅游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利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乡土氛围,深层次、多方位地挖掘乡村传统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以“体验”为中心,让游客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让他们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进而优化“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结构,延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链、服务链和经营链,从而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二)特色创新,打造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地应充分利用自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明确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基调,塑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形象设计方面,应做到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景观形象、氛围形象等形象要素与旅游主题定位一致,积极创新,避免模仿和雷同。尤其是在视觉形象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形象表示系统,例如标徽、标准色、标准字体、环境系统、交通运输工具等都应统一规范,从而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及其产品的辨识度,进行差异化经营。
(三)转变思路,加大体验性产品开发力度。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地都着重于观光游览型产品的开发,而忽视了其他类型的产品开发,尤其是参与性、体验性产品的开发。由于观光性质的旅游产品,进入门槛低,容易效仿,导致重复建设,造成整个行业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而乡村旅游的宗旨在于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各种体验。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深入研究游客的体验需求,开发出能够满足游客各种体验需求的体验性产品,如种植、养殖、采摘、划船、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等产品,充分调动游客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使他们获得愉悦的体验,以达到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提高旅游者重游率的目的,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四)市场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前文已经提到,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休闲、度假、参与性产品缺乏。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应进行细分市场,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层次的多样性、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此外,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及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正逐步从传统的、较低水平的观光游览型、休闲娱乐型朝参与体验型和交叉复合型发展,这进一步要求乡村旅游产品不断纵向深化,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求。
(五)加强培训,增强服务意识。目前,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并且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旅游接待服务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导致接待服务中的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服务达不到基本的规范与要求,总体服务质量不高。而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食宿及接待服务质量存在质疑。旅游接待服务质量事关游客的切身利益,发展乡村旅游,要加强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只有规范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才能赢得游客的心。乡村旅游地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业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或是组织相关人员到大中专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或是到国外考察学习、取经研讨,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服务意识,提升旅游“软件”服务质量。
(六)合理规划,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与指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明确发展思路和开发重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发展。各乡村旅游地应立足于自身地域文化及资源特色,重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再现和提炼,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乡村旅游的盲目开发与重复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开发,应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和约束乡村旅游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财政投入、建设用地、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乡镇街(场)、特色村专业村建设的扶持政策,信贷支持及奖励措施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瓶颈问题;最后,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设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旅游标识、卫生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完善旅游基本服务功能。财政部门要建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扶持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乡村旅游地,建设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和示范点,发挥乡村旅游的示范效应。
(作者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秀红.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2]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3]周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2.6.
[4]王琼英.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5]孙小贝.乡村旅游产品类型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5.5(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