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
第598期 作者:□文/孟光兴 时间:2018/12/2 10:30:25 浏览:1009次

[提要] “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收集近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年新增就业人口、技术创新投入、就业率等数据,描述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相关关系,分析技术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机制,探讨技术创新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趋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技术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课题:“技术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以生物医药业为例”(项目编号:DIA1603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817

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及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渐增强,间接地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前半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企业规模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需求主要来源于经济规模扩张对总就业人口的拉动作用。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规模增长对就业总人口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20153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标志着创新驱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力还会继续上升。本文探索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回顾与展望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对创新驱动战略下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我国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情况回顾

(一)20002016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基本情况。20002016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2000年为95万人,至2016年上升至765万人。与此同时,年新增就业人口却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691万人下降至2016年的152万人,特别是2006年以后,新增就业人口开始少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具体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这些数据表明,2006年以前大学生就业需求主要由就业人口的增量带动,2006年以后主要由市场需求的结构性迁移带动(每年退休或失业的人群以低学历为主,新增就业岗位以高学历为主)。(图1

(二)20062016年我国技术创新投入与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本文收集与我国技术创新、大学生就业相关各指标20062016年数据如表1所示,大学毕业生数来源于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就业率来源于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技术创新投入来源于历年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kjtj/)。研究与开发投入主要体现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其中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最直接,本文选取我国应用研究投入代表技术创新投入。(表1

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在大学毕业生规模快速扩张,新增就业人口数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相对稳定,20062010年间约为85%90%左右,20072016年约为90%92%左右,而且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呈小幅上升趋势,2010年后,大学生工资与农民工工资的比值开始逐年上升。这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增长与高校扩招基本同步,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增长主要由市场需求带动。与上述现象相对应的是,每年技术创新投入呈现同步上升趋势,11年间大学生就业人数1.18倍,年增长率为8.13%,技术创新投入增长2.29倍,年增长率为12.66%

二、技术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机制分析

(一)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检验。图1和表1数据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在年新增就业人口逐年下降,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投入与大学生就业数量呈同步上升的趋势。为具体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作了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应用SPSS21作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相关系数为0.967P<0.01),说明技术创新投入与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高度相关。应用Eviews7.2建立VAR模型并作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为:(1)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技术创新为因,大学生就业为果(χ2=9.0498P=0.0108),反之则不成立(χ2=1.9550P=0.3762),说明技术创新投入的增长导致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增长,反之则不成立;(2)选择滞后期为2时建立的模型为最优模型,说明技术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存在两年的滞后期,即当年的技术创新投入将在两年后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二)技术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分析。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随着技术创新活动本身的演进而变化的。早期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体现为开发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或工艺,部分原本必须由人工完成的工作被机器设备所替代,单个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对就业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成果不断积累,大量由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新产品和新行业出现,导致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拉动就业需求,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另外,技术创新导致的新技术应用需要更高技能的人才与之匹配,也导致了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促进作用。

技术创新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经历了抑制为主到促进为主的转变过程,19782004年间技术创新对中国大学生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活动中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也被逐渐认识。本文相关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近十年来,我国技术创新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促进作用。结合燕霞、曾春媛以及梁兴英、滕向丽的研究,正好印证了我国技术创新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逐渐转变的过程,前期的技术创新以学习、引进技术为主,导致技术对人的替代,后期的技术创新以创造新就业岗位为主,导致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这种转变与欧美等国家曾出现的情况是一致的。

(三)技术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具体表现。实践中,技术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由促进作用、抑制作用和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三者共同作用的体现。

技术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1)技术创新有益于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使消费者对于该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为追求更多利润将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促进作用;(2)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开发出新产品,导致新市场的出现,带动大学生就业增加;(3)技术创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新的岗位。

技术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抑制作用体现为,技术创新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等方式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动化机器设备对人的劳动形成替代作用,导致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减少。从1996年到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由1535美元/人,增长到7318美元/人,相同经济产出需要的劳动力数量显著下降,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型岗位的市场需求产生抑制作用。

由于不同行业技术创新活跃程度不同,对就业产生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也不同,因此技术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技术创新带动新兴行业发展,对衰退行业产生强大冲击,行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动,由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到技术密集型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后者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以及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增加了该领域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需求。

三、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趋势展望

(一)总体就业情况将略有好转。近年来,技术创新开始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就业市场需求发生了结构性迁移,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逐渐上升,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有所好转。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国出台很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直接投资逐年增长,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将保持继续上涨势头。考虑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还在继续增长的情况,预计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将会略有好转,总体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平均工资小幅上涨。

(二)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将继续存在。结构性矛盾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预计未来几年内这一问题还将继续存在。从需求端看,近几年经济规模增长带来的总体就业需求增长已经逐渐减弱,大学生就业需求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导致的劳动力需求结构性迁移,即在总体需求增长较慢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这种现象在技术创新较为活跃的部分行业体现更为突出,对于技术创新不活跃的行业来说,大学生就业需求不会明显增加,甚至可能减少。从供给端看,我国高校办学的灵活性不够,面对人才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应对不够敏锐,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与传统的、技术创新不活跃的行业匹配的专业类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会有所恶化,与新兴的、技术创新活跃的行业相匹配的专业类型的学生就业情况将会明显改善。

四、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聚焦新兴行业,培养创新人才。由于技术创新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活跃度有显著差别,新兴行业技术创新投入比例高,传统行业相反,由技术创新带动的人才需求增长也有明显的行业差异。各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结构方面应该更注重向新兴行业倾斜,更多地培养与新兴行业相匹配的人才。在新兴行业人才需求结构中,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岗位占比较高,各高校应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这些创新型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将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机制。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导致大学生素质无法满足当前社会企业人才需要。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够高,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各高校反应不够敏锐。另外,高等教育是一个具有典型“路径依赖”特征的行业,在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时需要面临艰难的挑战。高校依据市场分析发现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增加或减少一些专业,或在某一专业培养中增加或减少某一模块的课程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而言,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就更为重要。

(三)强化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差异化培养。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特征,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高度相似,一些学校在对外宣称的培养特色更多的只是体现为一种形式。在我国以模仿、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通过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的阶段,同质化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要求岗位的“螺丝钉”。在技术创新背景下,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突出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在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也应赋予每一个学生差异化的能力和知识,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者单位: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红碧.从工资到身价: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比较[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7.

2Alexius ACarlsson M.Production function residualsVAR technology shocksand hours worked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J.Economics Letters2007.962.

3Trehan B.Productivity shock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J.Economic Review2003.

4]燕霞,曾春媛.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8.24.

5]梁兴英,滕向丽.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6]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t20160901_1395572.html2016.9.1.

7]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2.

9]廖利明.供给侧改革要求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新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7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9349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