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粤北韶关传统村落文化特性分析
第599期 作者:□文/黄晓晖 时间:2018/12/16 11:29:38 浏览:2243次

[提要] 韶关地处粤北,是古代连接岭南岭北的交通要塞,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得它成为一个文化交融的大熔炉。由于山地的地理条件,不便于工业开发,所以韶关至今还保留着数目庞大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糅合了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广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性,铸就以“包容”为核心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韶关;传统村落;文化特性;包容

基金项目: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韶关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推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2015002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8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以传统村落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是我们的根和魂。“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韶关自古以来,作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各地移民杂糅混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态,韶关传统村落正是这种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

一、韶关传统村落地域分布情况

位于广东北部五岭南端的韶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便利交通,使得它成为一个文化交融的大熔炉。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和关口,粤湘赣交界地区商品集散中心,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

据不完全统计,韶关目前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近120个左右,其中具有较好研究和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大约可占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其主要表现为:村落格局和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原始村落住民较多,保留部分本土传统农耕文化。

韶关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现有中国传统村落4座(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村、南雄市乌迳镇新田古村、仁化县扶溪镇古夏村),广东省传统村落、古村落28座,详见表1。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两座(韶关市、南雄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1座(南雄市珠玑镇)。例如仁化县石塘村保存修复较好,除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外,该村的传统工艺石塘堆花米酒还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和文化保护价值,同时石塘村旁的红色堡垒双峰寨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表1

 

二、韶关传统村落的文化特性

韶关传统村落文化的最重要特性就是“包容”。在这1.8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融合了南边的广府文化、北边的湘楚文化、东边的赣闽粤客家文化以及西边广西(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这四种本来个性鲜明的文化,在此处经历了千年的碰撞、融合与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多元共生的特性。这种“包容性”更多的体现在村落的建筑风格上。例如仁化县的石塘古村,其建筑风格体现了粤东、闽、赣、徽等多种地方建筑文化并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在村落中很容易找到闽粤赣客家“围楼”建筑,中原南迁汉人的夯土建筑,江南徽派的封火山墙建筑等文化元素,形成了仁化石塘村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因此,韶关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特性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元素:

(一)中原文化元素。韶关地区历史上受南迁汉人的中原文化影响较为广泛,这主要得益于古道和水道的建设。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在战国以前就通过这些天然的地理区位,逐步开始渗透入岭南。秦汉时期,由于战争等原因,许多中原士兵留居岭南与当地的土著人一起开发粤北,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这些文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弘扬儒释道等思想流派,传承宗法礼制,提倡血亲人伦和修身养德等;二是崇文重教化民成俗,将中原文化中的基本礼仪规范等进行推广,形成较为文明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性;三是农耕技术的发扬与推广。例如大部分的古村都曾经出现过比较有名的书院,如南雄市水口镇篛过村的“孝思书院”;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桥村的“观澜书院”;乐昌市秀水镇楼下村的“紫气书院”;南雄市乌迳新田村的“文明书院”等。其中,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的南雄市油山镇平林村的孔林书院,是当时岭南第一所书院,是中原文化南播的一个有力证据,其对岭南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一首民谣:“平林是个好地方,桃红李白满山冈,东有石羊千百只,西有观音护村庄,南有笔架堵水口,北有凤凰朝日光,富有良田千百亩,耕读传家万年长”。

(二)粤赣闽客家民系文化元素。历史上“客家人”历经了五次大迁移。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韶关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受到湘、赣、闽南客家民系文化的影响颇深。明末清初,由于清兵的进至,闽、粤大批客家先民被迫开始向粤北、粤西迁居,而此次迁居人数众多、地域广泛的移民潮,所带来的人文、社会、经济及生活对原来的“原居民”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原居民”与南迁汉人杂处,向南迁汉人学习筑屋造田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同时南迁汉人也向“原居民”学习生产生活的长处,吸收融入到文化中去。粤北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便成了汉族人和“原居民”的共同家园,从而形成了汉族客家民系中既不同于固有的中原文化,又不同于原住民的本地文化的独特客家文化。明清转换之际,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从福建、梅州、赣南迁入的客家居民,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开始筑建有防御能力的村落。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建筑特色,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始兴县现存大量的围楼、围屋(目前保存较好的有70余座),翁源县的湖心坝村长安围,以及南雄百顺的黄屋村等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开始建造的,其建筑特色甚至工艺都与福建土楼非常相似,都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

(三)广府文化和海外南洋文化元素。明末清初,即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100多年间,中西文化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交流,这段历史被称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其中有两位外国人对中华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一位是马可波罗,另一位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其中,利玛窦在中国传教28年,从肇庆、韶关、南京等地一路北上传教至北京,被誉为“西学东渐第一人”。他在韶关传教的六年时间里,把欧洲数学巨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翻译成中文进行传播,同时也把中国的经典名著《四书》首次翻译成拉丁文而传到欧洲。因此,韶关比较早的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这些文化的强烈影响。

清末民初,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而广府民系最具有开放性,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新鲜事物,敢于吸收、模仿和学习西方的多元文化元素,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敢为天下人先”的性格特征。当时,由于珠江口岸的进一步开放,以及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广府居民北迁韶关,他们不仅带来广府人的文化,也带来东南亚广阔的环海地域国家和民主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元素在民国时期,给韶关打下了深深地印记。此时,韶关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开始吸取和融会广府文化和海外文化的思想,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例如在韶关市浈江区的东提路、峰前路、升平路,翁源县城等街道还保留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骑楼”式建筑。

(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韶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汉族以外,主要还有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韶关的瑶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深渡水瑶族乡等地,属于过山瑶,因其“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游耕文化特征得名。瑶族的称呼,以其居住地和服饰不同分别称之为“东边瑶”与“西边瑶”。乳源必背镇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瑶族是迁徙频繁的民族之一,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勤劳、淳朴、坚忍不拔、顽强生存和热爱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瑶族同胞因历代散居于深山大岭之中,基本上靠刀耕火种和辅以狩猎为生。在这样的生存处境中,促使其在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保持世代友爱互助的精神,做到一家有事八方支援、互相帮助的习惯。

乳源的瑶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民居、服饰、宗教、节庆、瑶药和音乐、编织技艺以及各种礼仪、民族体育等,这些瑶族文化博大精深,是瑶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结晶。瑶族村寨颇具特色,瑶族村寨一般是以家族为基础,以姓氏宗族聚居而组成的,村落大小不一,大的瑶寨甚至多到90多户。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语言、婚姻、服饰、丧葬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并成为瑶族的一大特色。其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红色文化元素。韶关自古就有“据五岭之口,当百越之冲”的说法,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粤北军事重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在粤北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不少红色的诗篇,根据《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名录(2016版)》记载,韶关市重要红色遗址达37个之多,位居广东省首位。韶关也因此与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并称为“红三角”。其红色遗迹和精神财富让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光辉,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格局。如南雄市水口镇蒻过村和南雄市南亩镇鱼鲜村不仅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性,还有令人骄傲的红色史。19327月,红军与国民党粤军在鱼鲜村附近的水口镇开展了著名的水口战役,而附近的村庄至今还保留着大量当年宣传党的政策、纲领的标语、告示,以及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口号等。

韶关地方党组织发动的仁化、南雄、乐昌、曲江等地的武装暴动,是继海陆丰后的第二个暴动中心。其中仁化暴动中的双峰寨战斗(仁化县石塘村双峰寨)被称为“广东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长征期间,韶关是红军主力先后经过南雄、仁化、乐昌、乳源等地,连续突破了国民党设置在粤赣、粤湘边境的三道封锁线。留守在中央苏区的陈毅、项英等领导同志,以粤赣边境南雄油山为中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陈毅同志在南雄梅山游击区还写下了伟大的革命诗篇《梅岭三章》。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在韶关留下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始兴红围”等遗址。

概而言之,韶关特有的地理区位,复杂的历史际遇,形成了韶关多样化的本土文化生态。浸润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韶关传统村落,自然地携带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以“包容”为核心,涵盖了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广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五种主要的文化元素。韶关传统村落所内含的文化特性,从小的方面看是韶关本土文化的重要体现,从大的方面讲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保护好韶关的传统村落,更好地挖掘、传承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陆琦,唐孝祥主编.岭南建筑文化论丛[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

2]王德刚.古村落保护与开发[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2.

3]朱雪梅.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和建筑文化特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521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