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第602期 作者:□文/王洪涛 时间:2019/2/1 16:06:21 浏览:18626次

[提要]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带动性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汽车产业要向“既大又强”发展,就要把握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找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规模优势逐步向质量优势转变。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1030

汽车产业集群是产业和区域的结合,是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和为之配套的销售服务企业、研发中心、大学、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在一定地区的高度集中和紧密关联。我国汽车产业的起步之初就呈现出产业集群的趋势。我国的汽车产业,受汽车工业生产制造流程的影响,从一开始产业布局就倾向于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例如,一汽和二汽的发展布局,就为以后的东北汽车产业集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主导和促进作用。我国的汽车产业从起步就一直由政府引导和规划,如当前已经形成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当然,这也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国际贸易大幅增加。最近十年,尤其是2009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排名世界第一,而且近年来汽车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产销量不断刷新全球历史记录。近年来,我国的整车进出口数量和金额也在不断提高,进出口数量和金额均不断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众多企业纷纷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大规模,提升实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产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近几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进程不断加快。从2007年上汽和南汽的兼并重组,到2009年长丰集团和广汽集团的股份转让,比亚迪和三湘客车的股权收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重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以及2010年北汽与福汽的重整等,我国汽车的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增大,汽车服务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汽车后服务的商业模式在需求的带动下也在不断创新。汽车销售方面,汽车企业一直以来是根据车型和产品线来建立销售渠道的,而现在随着平台战略的演变和细分市场的重视,差异化战略得以实施,汽车产业在一个平台上推出不同车型进入不同的细分市场,并且建立定位不同的分销渠道来扩大销售面。汽车消费信贷方面,汽车金融产品的创新有所增强,如中信银行2009年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汽车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汽车维修服务行业方面,国内品牌连锁维修点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

(三)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出现了三个重大的变化:一是工艺创新向产品创新转变;二是整车创新向关键核心技术转变;三是企业单独创新向产业联盟形式的创新转变。我国汽车企业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创建产业联盟等多种形式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一些汽车企业已经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自主创新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如,201111月,北汽集团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发动机成功下线,这款在吸收、消化瑞典萨博技术上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性能已经全面达到甚至超越了萨博原机水平。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各大汽车企业陆续发布了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其中创新能力建设被摆到了突出位置。

(四)新能源汽车取得进展。截至20171月,我国已有42家企业、47种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中国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617日,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对新能源汽车的范围进行了定义,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产业化已经开始起步。

二、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2001年,中国汽车产业开始起飞,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6%,被称为“井喷现象”。2009年,凭借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汽车产业负面影响、中国政府采取有效产业刺激政策以及国内消费潜在需求的释放,中国产销汽车分别达到1379万辆和1364万辆,一举成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是,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国却没有创造出一家世界级企业,没有培育出一个世界级品牌汽车,跟汽车强国还有较大差距,就是“大而不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汽车产业集中度不够。汽车产业的集中度能够体现出产业的发展状况,而高集中度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与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还相对较低,如1994年日本的CR386%1984年美国的CR3就已达90%,法国和意大利基本上是100%,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CR3仅为48.9%

核心技术缺失,汽车产业创新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合作,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和车型,但这种发展模式过于依靠国外,导致绝大多数国产轿车的核心部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的实践和能力薄弱,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和技术创新能力都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能源、交通、环保和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破坏,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而且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变革。当前,国内汽车,每年消耗掉了国产80%的汽油、20%的柴油。而且,这个比例随着汽车的快速增长,还在不断地增长。汽车与交通的关系,虽然不是汽车产业本身的问题。但交通压力在大城市愈演愈烈却带来了与社会效率有关的另一个难题。另外,汽车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一个大户。随着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保有量的增加,环保问题日益突出。

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为了获取技术溢出相应而更愿意在产业集群区投资办厂,因而更倾向于产业集群。对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产业集群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产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是我国汽车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产业也在向着产业集群的趋势发展,在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另一方面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

汽车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提升重点和方向有所不同。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提高对产业的认识能力。我国汽车产业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初衷不对,而是出于对汽车产业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缺乏。比如,我国曾采取的“市场换技术”发展轿车战略,就是没有认识到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与核心能力必然采取隔离机制。产业发展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就首先需要对产业有足够的认识。

(二)重新认识和尽快制定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面对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尽快制定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保障等内容,通过加强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使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三)转变发展思路,坚持走开放式自主创新之路。开放式自主创新,既要求开放式的发展,能“走出去”、“引进来”,有合资合作,又要坚持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也就是,一方面要积极跟进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加强合作交流,缩短差距,抓住机遇,因为只有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形势,才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现代化的有利条件,积极合理利用国内资源,深化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并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价值,壮大自身的技术能力,因为自主创新模式是企业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依靠自主科技能力,独立开发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

(四)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但在能源环境、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还面临诸多的压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新途径,也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下,结合我国现状,汽车电动化是我国汽车产业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因为,替代能源汽车只能解决车用能源的局部性问题,但无法应对全球石油短缺的根本性挑战;只有在电动车发展上取得突破,我国汽车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杜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2]王燕.集群视角下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2016.12.

3]李显君.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思考[J.汽车工业研究,2017.1.

4]王务林.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J.科技导报,2017.11.

5]曹小华,欧国立.产业集群: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生产力研究,2016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8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