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本文主要分析在“双一流”建设下,农业高等院校如何彰显本身的独特定位,找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带农方面的学科重点优势,培养农业人才为国家“三农”问题服务,承担社会责任,进而跻身“双一流”建设当中。
关键词:“双一流”;农业高等院校;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1月26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2017年公布的名单中,农业高等院校有2所进入,其中非农院校以涉农学科进入其中的名单有3所,而中国重点农业类院校有12所,一般农业类院校20所。这些农业重点高等院校,其农学学科并没有入围本次“双一流”名单。然而,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觑,960万平方公里养育着13亿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如何把握时代发展,促进农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高等院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在滚动制下发挥学科优势,为社会发展服务,彰显农业类高等院校的重要地位是值得农业高等院校人士应该思考的。
一、农业高等院校定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突出,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高等院校与我国的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其办学定位就应该瞄准为我国的涉农问题服务,找准目标,打造涉农专业品牌。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研支持,在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及应用中挖掘潜力,为国家发展培养具有农业现代化的科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的管理人才。
二、农业高等院校定位分析
从当前32所农业类高等院校分析,在各学校《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查询到其办学的类型、特色,以及开设本科专业数和各所高校的院士数进行分析。定位为综合型的研究类大学只有中国农业大学一所,中国农业大学也是当前中国农业类大学排行常年位居榜首,它的实力和办学特色也比较凸显。其中,华南农业大学也是以综合型大学为办学类型,其他30所高校都是以农林类为办学类型,但是在32所高等院校中,只有2所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10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多数高校都突出了以农或林学为特色的涵盖多种学科门类的分布,本科专业数也比较多,最多者达到了94个专业,最少的也有39个,专业涉及比较广。
在这些农业类高等院校中,大多都提出了以农为特色的办学,但是由于每所高校所涵盖的学科门类较多,特色学科并没有发挥出优势作用,也没有精准的在突出优势学科基础上的办学特色。纵观国外高等院校的发展,其包含的学科门类都是比较少的,发展的都是其最突出的优势学科。在定位上,并没有很明显的表明是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还是综合型大学。
三、农业高等院校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高等院校在发展中,应首先明确目标定位问题。农业高等院校一定要明确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教育是要先育人,其次才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农业高等院校要意识到自身建设中对未来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不能只是一个名号。高校应该明确是作为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或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提供应用型人才,还是综合型大学,各方面综合发展。
(二)大师者不足。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强调了兴办大学的关键条件不决定于物质,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国家高等院校的师资比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大学师生比,一个老师所承担的学生至少20人以上,而国外先进的一流大学基本上处于1∶5的比例中,师资队伍匮乏,导致高校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良莠不齐。
(三)行政化严重。不管是农业高等院校,还是非农业高等院校大都普遍存在着高校被行政化问题,虽然绝大多数高校早已建立了学术委员会,但并未真正改变大学中教授学者的话语权缺失的问题。过去以985、211为名的高校可能在随着“双一流”建设中成为过去式,大多数高校建设都是以行政意志为主导,为了彰显办学成绩,以科研成绩来强化和量化老师的科研成果,而非以教学为主导,也没有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书育人之目的。
(四)价值观传播不足。教育价值观的传递主要途径是师生关系中传播,可在日常教学、平常沟通中进行。当前,教师岗位行政化、市场功利化过于严重,甚至有人提到在大学,教书只是老师们的副业,在外利用学校资源办公司才是主要工作,而没有找准教师的职责。目前,学生缺少的是价值观的引领,缺少了学“农”兴趣与追求,老师缺少的是对教书育人的感悟,盲目功利,缺乏园丁精神。因此,培育人才,教育需要注重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培育,引导学生懂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使命;其次,“农”字在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价值观中的位置突出不够,学以致用也没有体现得当,以至于虽然学生毕业后在择业方向上放弃务农。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价值观树立以及传播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
四、“双一流”下农业高等院校定位思考
从2017年颁布的“双一流”名单之后,对非“双一流”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思,作为农业高等院校,其农业方面的学科应该作为优势学科进行发展。没有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农业高等院校更应该引起反思,如何在找到上述问题并予以解决,并且继续发展,找到自己的定位及办学特色值得思考。
(一)找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及学科优势。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并且在不断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要顺应发展潮流,既要传承老一代的办学理念,又要在新时代对之有所创新。农业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我们现在有协同发展,共享发展,我们的农业高等院校一定要知晓我们是为什么而服务、输送人才。现在,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不仅是政府国家的责任,更应该承担起来的还有各农业高等院校。在找准定位之后,要突出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尤其是本科教育。有学者提出:一流的本科教育,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陈宝生也提出了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以本科教育为基本的,本科教育才是重中之重,要突出本科教育的办学优势,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培养精准人才。农业高等院校要树立培养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人才的基本理念。在这里,学农要务农,务农早已超出原有务农概念,而是泛指一切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人,以及为乡村振兴而适时培育的管理人才。在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中: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就是要让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心怀祖国。所以,农业高等院校更应该宣扬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到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所学,学校要大力培养精准人才,培养适应于现代发展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人才;其次,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但是要成为真正的大学教育,其根本还是在大师,学校应该大力招揽高层次人才,运用专项资金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其专心致力于学科发展,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只有大师多了,整个学校的建设才会提上去,并且要整合学科资源,优化资源的分配,建立高效的学科团队。
(三)发挥区域优势,产学研结合。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职能、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就要更加贴近社会。同样是农业类大学,位于东北的农业大学则侧重于带动东北的农业发展,四川农业大学则注重于拉动西部农业发展。可见,学校地理位置不同,其发展的重点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不同,发展水平不一,所以农业高等院校专业的开设更应该适合区域特色,并且要开展能够有实践的地方。比如华南农业大学身处广东这一发展大省,但是省内各市又有很大的经济发展差异,粤东西北的发展明显滞后,而华南农业大学就应该致力于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地方就是扶贫地区,更应该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所以发挥区域服务优势,有利于农业高等院校的学生实践以及致力于产学研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建设发展。
五、结语
提出“双一流”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建设高校学科教育,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通过对农业高等院校定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之后,更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要服务三农,作为农业高等院校,就应该要继续坚持以“农”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只有真正把农学做好了,才能继续发展。要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纵观世界高校,都不是以学科门类多而闻名,而都是以学有所精、专注重点学科、培养人才,我们要大力扶持并投入资源去发展重点优势学科,才能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发展。我们的高校建设要真正地做到行政与学术科研相分离,道路再艰辛,也应该逐步实现。要建立一批有责任、有涵养、道德高尚的师资队伍,为新时代的发展培养一批“四有”和“五个意识”青年,从而为“三农”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高等院校而努力。
(作者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英.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J].科学与管理,2009.29(1).
[2]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
[3]陈媛.“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
[4]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
[5]赵向华.农业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