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步入“互联网+”和大数据互联互用的新时代,高校科研的“范式革命”正在发生,要跟上科研和创新的节奏,未来的新型图书馆也离不开一颗“聪明的大脑”,即结合“互联网+”生态下一体化的科教大数据新型图书馆。本文以当前传统图书馆使用现状以及图书馆教育在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前高校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和使用效率研判,强调图书馆教育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并对当前传统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就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建设发展;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2月25日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传统高校图书馆都处在转型服务和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互联网+”图书馆的合作形式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传统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互联网时代新科技的无穷力量迎接新时代、新业态、新挑战成为当前图书馆革新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传统图书馆教育
从图书馆学的角度来看,支持用户开展深度学习,实际上就是要图书馆要具备分析用户行为的能力,要支持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学习方式,同时兼并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知识推荐方式,主动提供全面、关联、智能的深度知识服务的全新阅读模式。因此,对于新生代的大学生来说,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搜索资料的地方,也将是产生研究课题和项目,寻找创新投资合作伙伴以及机构的最佳选择。在现阶段高科技化的高校教育中,传统的图书馆不会被完全取代,因为是高校图书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图书馆使用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师生在资料搜集等学习方面的压力和困惑,所以使得高校传统图书馆的位置依然屹立不倒。
而目前多数传统高校图书馆与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对于计算机管理技术进行掌握、了解工作运行基本规律”高科技综合型人才方向转换,传统图书馆在高校建设中主要分为以下两点作用:一是大大提升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效率。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在于提供资料咨询服务,师生们可以搜集到各种类型的书籍、报纸、资料和自媒体等内容,对喜欢阅读的人而言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然而对于图书馆管理员来说,随时对各种图书进行分类整理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而“互联网+”图书馆利用虚拟的数据库和自动排序等组织方式和运算流程,减轻了图书馆管理者压力,大大提升了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图书有效信息资源。由于图书更新需要花费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大部分图书都不是师生们需求量大、渴望度高的书籍,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校图书馆信息滞后和供需不平衡等缺点和不足,但是对于“互联网+”图书馆来说购买了阅读版权就能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新颖性和便捷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现状
(一)革新和发展共存。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多数传统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是“被动服务”+“被动检索”的服务模式和阅读方式,到处可见推挤成山的各类文献、文本数据库和焦急的师生查询检索者。然而,就像开车离不开地图导航一样,面对如今浩瀚如海的图书信息和资料海洋,从某种程度来说,“互联网+”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将是精准的知识导航服务和精确的图书信息分享。特别是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和技术成熟程度,“互联网+”图书馆必须具备“主动服务”+“主动检索”的功能,要让静态的知识“活”起来,让静止的读者“动”起来,使得图书知识到处可检索和分享到,使得师生读者们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资料带来的乐趣和便捷,要让图书馆资源分享深入到科研创新、课题项目研究的全过程。
(二)智能和高效共存。随着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在高校图书馆的使用中也处于不断萌芽和生长的阶段,国内高校对于网络平台的发展非常重视,比如慕课和微视频教学的出现,使得五湖四海的师生们均可以分享信息资源,探讨教学技巧,普及科学文化,提升全民参与的素质。在“互联网+”新时代影响下,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和师生们获得信息手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追求的是方便、快捷、高效、精准、人性化的知识分享体验感,而日渐成熟的“互联网+”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了群体对此的需求,最为凸显的特点就是信息资源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服务,使得图书馆共享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师生们在阅读时更为方便,从而图书馆服务形式发生了转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对于管理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图书管理者一方面不能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方式和共享共联知识分享技术,另一方面也不能对最新的图书信息和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因此在建设高校图书馆技术提升方面不够娴熟,所以为了适应新形态、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互联网+”图书馆环境,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当前图书馆发展和建设的种种现状和突出问题。
1、专业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在国内的图书馆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依然不如发达国家图书馆人才储备力量,虽然开展了传统图书馆教育,但是在图书馆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专业队伍建设尤为不足和人才紧缺。例如,假如美国的学生获得了某高校图书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资格,就有机会成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同时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于学生获得的硕士学位是非常认可的,并奖励一笔丰厚的资金;另一方面国内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学历认可机制尚不成熟,与国外相比,当前国内没有对传统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进行认证和学历规范机制,这也就充分地体现出对当前图书馆专业招考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和政策科学决策不够,引导上缺乏宏观性指导和政府决策力度的支持。
2、缺乏图书馆高效管理的实践性和可行性。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国内通常采用的是纯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图书馆知识教育和未来发展,高校教师是采用一般共性高校统一教材为学生进行理论性和系统性传授,而美国的授课方式是“理论+实践”的模式,给学生们系统讲解图书馆某方面理论后,直接带领学生们去图书馆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和技巧探讨,采用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授课方式。可见,后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们领会到图书馆管理和使用技巧性、操作实践性,尽快提高使用熟练程度,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图书馆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图书馆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的学习,注意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警醒的问题。综上所述,国内传统图书馆教育应该借鉴国外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上充分地结合。
3、课程内容体系和授课机制不健全。国内传统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中,图书馆相关的微课以及微视频教学内容不多,创新课程不够,实践操作性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图书馆地位,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和教学的效率。通常来看,“互联网+教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微课”和“慕课”的诞生,越发的凸显出实践教学在图书馆专业教育中的位置重要性,而且良好的数学条件与设备进行了充分地保证。
三、传统图书馆教育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改进建议
(一)充实图书馆人才库。通过上述信息得知,美国获得硕士图书学位资格的人员才能成为专业的管理人员,而且这些证书都是由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国内并没对传统图书馆从业机构进行认证,从而可以参照美国传统图书馆教育的经验,建设专门的机构,培养专业的人员,为传统图书馆在高校建设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且给予大力支持,以迅速建立一支专业性的队伍。
(二)发展“微课”、“慕课”教学。国外借助较为发达的数字技术,使其网络教育方面水平得到急速的提升,虽然国内当前的情况不是很好,不能完全有效实现网络化教育,但是美国那些较好的理念可以进行参考。由于网络传输共享资源非常方便,可以不受时间方面的影响,从而人们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国内就应该对网络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将传统图书馆教育进行普及。
(三)完善课程教学计划。在国内传统图书馆教育大多都得到了群体的肯定,而且在各个学校也形成课程内容体系,对于教学计划、授课方式、课程设置等理论引导非常充分,这也为培养数字化图书馆人才奠定充分的基础。由于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国外传统图书馆更具这样的特点,国内应该参考这样的经验,在国内传统图书馆教育中,将课程体系内容不断完善,才能增加实践性和操作性。
四、结束语
通过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教育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作用的研究,了解到当前高校重点发展传统图书馆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国内应跟随时代进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传统图书馆教育,这样才能使传统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共同发展。由于国内资金、技术方面不足,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内应抓好机会,进行协调,促进传统图书馆教育不断地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秦磊.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1).
[2]张静.“互联网+”背景下的县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6(7).
[3]叶文伟.“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策略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
[4]伍晓鲁.浅谈“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J].办公室业务,2016(15).
[5]曹丽娜,于春宏,李若,杨华.“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7).
[6]王颖.关于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思考[J].才智,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