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企业家特质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第611期 作者:□文/赵玉洁 崔玉倩 时间:2019/6/16 15:33:49 浏览:3022次

[提要] 毫无疑问,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所在,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会在无形中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高度和广度。毫无疑问,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其创新能力又涵盖哪些具体内容呢。本文从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分支,即破坏性创新与组织创新力来分析企业家特质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明确企业家对机会的精准洞察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选取腾讯公司的马化腾和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两位企业家进行案例论证。

关键词:企业家特质;机会洞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319

引言

健康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他是企业中的掌舵人,既是创新活动的发起人,也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支持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开始分析企业家的何种特质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作用。李巍等人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认为企业家的市场知识能力推动着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升级。张倩秋等人指出成功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家洞察力敏锐,同时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但他们会在实施创新行动前先计算风险程度,衡量风险和收益的配比情况。吴宏达指出,企业家的先验知识能够帮助个体在特定领域中获得重要优势。综上可知,见目前的研究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且细化程度不高,本文将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企业家的特质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影响。

一、企业家特质及其影响

18世纪康替龙首次将企业家这一术语引入经济学理论,他认为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可以称为企业家,应运而生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现阶段,人们普遍把企业家定义为企业的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把企业家特质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所具备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支配着企业家的思维逻辑、决策偏好、行为方式,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身上一定具备一些异于常人的特质,自信果敢、思维灵活、预见性、决策力等都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代名词。随着“双创”时代的来临,企业家的某些特质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中被着重的识别出来,正是这些特质引导着企业创新进程。

(一)机会洞察特质。机遇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之一,企业家机会洞察能力往往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呈正向关系。如,以Israel M.Kirzner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出发,指出企业家可以通过识别机会,并利用已掌握的分散知识,使企业在现有技术知识条件下可以持续完成产品和过程的创新发展。企业家敏锐的机会洞察力不仅可以提升现有的产品和过程,还可以通过开发新资源产生新的技术产品。机会识别培育出的创新能力能使企业的技术产品实现从“低价值”到“高价值”、从“空白形态”到“全新形态”的转变。企业家需要长期保持警醒的意识,以便可以随时发掘潜在机会,同时愿意为之承担风险,合理利用。在机会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家需要准确有效地把控创新过程,并充分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此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破除原来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推动企业效率提升,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升级。

(二)破坏性创新特质。破坏性创新是一种打破市场上主流趋势的创新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家的使命就是破坏原有老旧的制度体系,开发新要素或将原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张瑞敏曾谈到破坏性创新才是企业家的特质。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公司长盛不衰,究其原因是其公司的创新能力差,就算有创新也大多停留在表层,而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的破坏性创新是公司背后的直接推动力,一个企业家的身上如果没有破坏性创新的特质,那这个企业注定不会走得长久。

(三)组织创新力特质。企业家的组织创新力是诱导组织创新的重要因素,该项特质是企业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能够引导和规范企业家的组织创新行为。成功企业家的组织创新行为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其生活环境、性格偏好、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都影响着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企业家是组织结构的首席设计师,对组织结构的调整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组织创新力特质会渗透到整个组织形态的演进过程,使组织结构适当调整以便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良好衔接的组织创造力是衡量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会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案例论证

(一)腾讯马化腾

1、马化腾简介。马化腾从深圳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后在一家电信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后与张志东合伙创立了腾讯。腾讯借鉴了美国的网络沟通形式,缔造出了改变中国人生活交流方式的工具。马化腾凭借其卓越的能力曾两次上榜《财富》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在2017年更是高居第二位。

2、马化腾与腾讯。马化腾从一个电信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做到目前中国最大网络公司的CEO,除了归因于他个人的才华外,更多的是他懂得如何识别机会、把握机会、不断创新、一击即中。大多数人都是通过QQ这一社交工具开始接触腾讯,QQ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腾讯也由此而崛起。但马化腾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深知一个产品纵使再符合消费者的胃口,也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只是寿命长短不同而已。一个企业想要走得更远更好,其创新能力一定要保持活力。20032005年期间,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迅速发展,到2005年该领域的年收入已突破10亿元。马化腾察觉到了这个绝佳的商机,于是他集中力量于20063月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腾讯SOSO。马化腾并没有将各个业务独立化,而是寻找彼此之间的连接点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他将搜索引擎与腾讯关联,通过SOSO中的搜搜问问模块回答问题获取的奖励可在腾讯QQ中使用。他将整个组织织成一张相互连接的网,力求效益最大化。在马化腾强大的组织创造力带领下,腾讯的业务已经涉及到各个方面,如网络游戏、经济金融、视频媒体等。马化腾犀利的机会洞察识别能力为腾讯的生存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新曙光,独特的组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腾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他的这种特质也时刻影响着企业中的员工,如张小龙推出了风靡时代的微信。

(二)海尔张瑞敏

1、张瑞敏简介。张瑞敏,全球著名企业家,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创建了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201511月,张瑞敏被授予Thinkers50杰出成就奖之“最佳理念实践奖”,是唯一一位且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企业家。与此同时,张瑞敏还入选了“2015年度Thinkers50榜单”,是唯一同时获得两个奖项的中国企业家,他一生都致力于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2、张瑞敏与海尔。都说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瑞敏道出破坏性创新才是企业家该有的特质。张瑞明审时度势,抓准不同时间阶段的核心要点,20世纪80年代,他用大锤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唤醒了海尔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现在他把“大锤”砸向旧模式、旧思维体系,推动海尔向“人单合一”模式、平台型企业转型。他打破原有冗长的上下级命令体系,实行自主经营体模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员工的潜力价值。海尔希望通过“人单合一”获得持续破坏性创新活力,使企业长久健康地生存下去。张瑞敏将自己的破坏性创新思维慢慢融入到公司创新管理当中,他时刻提醒自己和员工不要死死抱住全球白色家电这个第一,不要只关注既有的表层上的东西,应该关注真正可以产生持续颠覆性创新的能力和颠覆性创新产品。

回顾海尔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正是张瑞敏的突出组织创造力一步一步地推动着海尔的创新发展,调整着海尔的组织架构,每一次创新都支撑着海尔能够走得更远更有力。张瑞敏每一次组织创新活动都是在原有组织体系基础上调整的,循序渐进而非急功近利。张瑞敏自身组织创造力与创新活动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从创新行为中会映射出自身特质的影子,每次创新行为的实践经验又会丰富自身特质。正是这些逐年累计的组织创造力为他开展更深层次的组织创新活动提供了依据。张瑞敏既具有企业家特质惯例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他善于洞察时机,敢于破釜沉舟,勇于推陈出新,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海尔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小结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个性特质、能力特质以及精神特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走向。抓住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大,抛弃陈旧范式,对企业进行破坏性的创新是一个企业家的灵魂。与此同时,企业家的特质会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影响着企业的员工,在全公司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所以说,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与企业家的特质密不可分,并决定着企业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巍,许晖.企业家特质、能力升级与国际新创企业成长[J.管理学报,2016.135.

2]张倩秋,陆智能.创业型企业家及其心理特质[J.管理学报,2014.276.

3]吴宏达.企业家个人特质对企业创新影响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框架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5.376.

4]李巍,许晖.管理者特质与民营企业出口绩效[J.管理科学,2013.262.

5]刘艳娇.企业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家特质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13.

6]王珍.专访张瑞敏:破坏性创新才是企业家精神[N.第一财经日报,2013.8.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839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