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重庆区域创新体系优化研究
第611期 作者:□文/王超超 时间:2019/6/16 15:49:06 浏览:1215次

[提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分解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总体目标的任务。本研究拟从区域创新体系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关系角度出发,研究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区域创新体系变革,分析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具有整合效应的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提出优化路径,以便为重庆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关联分析;重庆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8年度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项目:“重庆市区县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cstc2018jsyj-zdcx016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220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基础研究体系明显偏弱、企业创新体系不够具体、产业创新体系明显缺失等,尤其是存在部分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缺乏特色、功能雷同等问题,尚未能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区域创新体系设计。目前,国外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内部要素、演化特征、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均较多。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国际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分析模型、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战略性步骤、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等方面。

201710月,党的十九大对科技创新做出全面系统部署,也为我国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而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需要加快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当前国内的研究中,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基于区域与国家创新体系关联角度来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开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省域、市域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研究很有必要。

基于此,本研究将在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下,加强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关联分析,积极优化重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重庆进一步开发具有整合效应的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协同,重视县域乡村创新体系研究和建设,实现城市和乡村创新系统的联动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内和跨区域的整合式创新发展,落实美丽中国、精准扶贫方略和可持续创新的战略目标,推动重庆早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

一、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区域创新体系变革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并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2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20167月,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新目标,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本研究认为,新常态下,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将出现以下新的特征:(1)构成要素中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更加突出,应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产业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和具有整合效应的区域创新体系;(2)应构建更加强大的基础研究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3)应加强科技创新的整合式思考,推动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科技金融、军民融合的紧密结合。

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构成要素和重要支撑,承担着分解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的任务。因此,要建设具有整合效应的区域创新体系,还应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加强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联动,推动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立适合本区域特点的、能够迅速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直辖以来,重庆市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和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连续2年位居全国第8位,其区域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始终保持中西部领先地位。但是,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重庆市的区域创新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缺乏区域特色。近年来,重庆市着眼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取得了良好实效。但是,重庆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体制调整相对缓慢,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所占比重较大。且由于直辖时间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顶层设计不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根据总体战略布局考虑长期支持培育形成的,更多是简单对应和复制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与职责,呈现出国家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的不平衡的结构特征,成为区域化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设计缺乏区域特色。

(二)区域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联动少。区域创新体系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也需要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的高端协同。目前,由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技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等职责、任务的不同,加上重庆直辖时间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等的影响,使得重庆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平台较少,且现有的国家级平台研究成果更多是自行转化或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与地方科技创新资源合作较少,地方科技和经济利用困难,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往往自成体系、联系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三)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极不均衡。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具有空间集聚的特征,科技创新资源一般布局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大都市区。重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总面积达8.24万平方千米,接近浙江省的总面积,相当于41个深圳。同时,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潜力差异巨大。由于重庆地域差异较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巨大,全市38个区县中有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聚集在主城九区即1小时经济圈地区,渝西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稀缺,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极不均衡。

(四)城市和乡村创新系统联动不足。重庆是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同时重庆也是户籍制度改革先行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巨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重庆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重庆还应加快乡村创新系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机制建设,实现城市和乡村创新系统的联动、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三、具有整合效应的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优化路径

针对国家关于科技强国战略及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求,重庆还应加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研究,积极建设具有整合效应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而为重庆区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加强重庆特色区域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顶层设计作用,构建特色化的重庆区域创新体系:一是政府要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保障,积极对接国家政策措施,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重庆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上,营造特色、适宜的区域创新环境;二是从基础要素层面培育创新土壤,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国内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中介服务机构聚集,引导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研究成果在重庆转化。

(二)加快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梯次发展布局。加快打造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梯次发展布局,建设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创区、国家高新区——市级高新区——区县工业区为引领的三级区域创新体系,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区域创新中心和跨区域创新平台为龙头,推动产业实力较强的区县工业区升级市级高新区,推动创新能力强的市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助推科技竞争力强的区域打造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次布局,进而带动区域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加强城市和乡村创新系统联动发展。重视各区县乡村创新系统研究和建设,通过乡村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升级,实现城市和乡村创新系统的联动发展,形成区域内和跨区域的整合式创新发展:一是构建“一区县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县创新发展体系,以点带面。加快发展,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区县重点布局绿色食品、中药材加工、清洁能源等特色工业、特色效益农业,主城九区重点布局大数据、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二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建设以服务于区县地区的“县域大学”。推动重庆市高校对口支援区县大学筹建,直接服务于区县人才体系培育,降低区县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成本并予以长期支持,因地制宜建立研究基地、实践基地,培育特色研究人才和特色人力资源。

(四)积极建设高端协同的重庆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推动重庆区域创新体系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成渝城市群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联动,突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协同:重庆和成都两地的各种创新资源互补性,从成渝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来说,由于是跨行政区的区域创新体系,一个是直辖市,一个是省会城市,区域影响力都较强,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协作。因此,可以发挥成渝区域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作用,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协同机制为蓝本,抓住重点产业间的互补性,以代表性园区或地区为范本,设计好两地协同的有效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将高端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落实。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Freeman Christopher.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 from JapanM.Print Publishers1987.

2Fromhold-Eisebith M.Bridging scales in innovation policiesHow to link regional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5.152.

3Sun YLiu F.A reg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ince 1999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4.778.

4]杜根旺,汪涛.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J.技术经济,2014.334.

5]张宏丽,袁永,李妃养.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美国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5.

6]刘云,谭龙,李正风,等.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模型及测度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9.

7]华宇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J.上海化工,2016.4111.

8]刘春雨.2020年我国全面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于创新型国家评价体系的视角[J.宏观经济管理,20171.

9]吴贵生.北京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缺陷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10]杨东德,滕兴华.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创新战略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

11]新华社.改革如何让创新跑出“加速度”——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权威解读科技强国建设[EB/OL.http//www.gov.cn2018.3.1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http//www.most.gov.cn2016.8.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Z.http//www.gov.cn2012.9.23.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Z.http//www.most.gov.cn2016.8.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5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