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云南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探究
第614期 作者:□文/柴向阳 时间:2019/8/1 11:11:35 浏览:321次
[提要] 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中具有强基固本、行久致远的突出意义。本文在肯定云南产业扶贫取得成效的同时,分析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并为构建云南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云南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18日
一、引言
云南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全国贫困人口规模最大、贫困县数量最多的省份,民族贫困、边境贫困凸显,扶贫开发的复杂性、艰巨性较突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一些成效和经验,但是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发展滞后的现状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指的是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能长期保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是对已经实施有效的产业扶贫措施及扶贫项目,如何持续巩固和扩大扶贫效果的政策、手段和保障措施的一整套制度性方法,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使扶贫对象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逐步达到甚至超过地区平均发展增长速度,从而使扶贫对象在脱离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阶段后,彻底远离贫困威胁,走向发展致富。
二、产业扶贫现状
习近平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产业扶贫摆在“五个一批”的首位。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特别是产业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部署,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云南省贫困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努力让发展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8.1万户,447.6万人,贫困发生率13.64%;贫困县数量达88个,占县(市、区)级行政区域的68.2%;部分区域生态十分脆弱、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贫困地区既包含滇西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与民族直过地区,还包含藏区和石漠化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极为艰巨。
三、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云南省农村地形复杂、山地多、平原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困难,生存条件较为恶劣。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所需,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贫困村之间、城乡之间交通建设是重中之重,而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低,公路养护和管理差,缺乏完善的农村公路机制。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全,还有很多贫困村没有解决用水用电的问题。另外,通信网络设施、宽带网还未形成全覆盖,这些均制约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开发及其发展。
(二)贫困户脱贫意识不强。在农村精准扶贫行动中,普通村民,尤其是贫困乡村的农民,才是真正的参与主体;扶贫决策过程、扶贫实施过程以及扶贫评估过程等是村民参与的客体;主动和被动式参与是村民参与的主要途径。一些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差,致富意识不强,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然存在,对扶贫资源利用率低。在产业发展上贫困群众在观念上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大部分贫困群众因资金筹措困难,对产业开发投资缺乏安全感,投资热情不高。同时,缺乏竞争意识,仍然只注重产量、不求质量,产品很难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资金融资困难。农业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受自然环境、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面对突发状况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较高,因此对资金扶持需求度较高。但正由于农业是高风险产业,农村流转土地无法进行抵押担保,导致农业产业在资金借贷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虽然政府为了推动精准扶贫,专设了“扶贫信贷通”等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发展需求,但农村市场化的金融和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资金杠杆放大作用,单靠企业、合作社本身的资金实力难以满足产业深度发展的需求。
(四)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从目前情况看,在“合作社+贫困户”和“公司+贫困户”等模式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些企业在与政府谈合同时,什么条件都愿意接受,仰仗政府的支持拿到扶贫款后对经营成效无暇顾及,甚至存在套取扶贫资金问题;一些合作社纯粹是应付检查的“空架子”。这种利益联结方式是相当浅层次的,在脱贫摘帽后,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出,必将退回到“扶富不扶贫”的老路上去。历史经验证明,缺乏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扶贫必然导致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脱节、扶富不扶贫的结果。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无论是采取招商引资,还是挖掘培育本地特色产业都离不开优质基础设施的支撑。政府应该遵循产业价值链演化规律,通过提供产业基础型公共品奠定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通过提供产业专用型公共品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提供产业拓展型公共品培育贫困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才能实现区域持续有效脱贫。要根据扶贫规划或者根据实际精准选择的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二)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建设
1、扶贫先扶志,加大精神扶贫力度。加大对贫困户的正面宣传教育,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想致富,激发自身发展动力,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实时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2、注重培养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扶贫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农民作为产业化精准扶贫的最终执行者和受益者,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就需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更好地适应产业化背景下的农村农业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根据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知识技能的培训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使农民在产业化背景下成为农村脱贫的主力军,而不是一直依赖外界的扶持,从而达到真正的长期有效的脱贫。
(三)构建产业扶贫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
1、建立产业扶贫风险识别机制。要组织专门力量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政策等四个方面对贫困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识别,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具体应对举措,做到防患于未然。
2、探索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认真落实农业保险扶持政策,积极推广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将省级特色、县级奖补、精准扶贫、巨灾保险等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建立产业扶贫风险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自建、企业自建、政府和企业共建、企业和农户共建以及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建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扶贫的风险专项基金,弥补并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四)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加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引导,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适宜的金融扶持,帮助他们控制金融风险,依靠能人和新型农民组织带动贫困群众闯市场,提高他们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和脱贫金融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开展产业扶贫贷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金融扶贫力度和规模,为脱贫攻坚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更多的扶贫产业能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1、构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充分发挥省、市两级人大的地方立法权和省、市两级政府的行政规章制定权,将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好经验上升到法规和规章层面,固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成果。
2、将共享理念融入利益联结机制。把共享理念贯彻落实到产业的发展中,坚持以“双赢”为目的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是否紧密、能否长效需同时考虑到贫困户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诉求,不能因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为增加农户收入而不顾企业利益;企业也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损害农户利益。政府要创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政府财政扶持资金可以一定比例落实到集体,村集体以资产入股企业,并与企业签订协议,确定各方分红比例,建立合理收益分配机制。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璐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吴妍妍.精准扶贫中的村民参与问题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17.
[3]张建琴,王洪春.论欠发达地区农村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J].延边党校学报,2017.4.
[4]符宝林.构建县域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8.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7789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