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校实践社群运行现状及建议
第614期 作者:□文/茅 茂 程祉璐 时间:2019/8/1 13:32:52 浏览:303次
[提要] 实践社群知识流动对组织、个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被应用到社会的众多领域,并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实践社群知识流动在高校内的实际应用情况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江苏某高校为例,分析实践社群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内运用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实践社群;知识流动;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十七批大学生科研课题拟立项目(项目编号:17C284);江苏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99323W)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25日
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多次提到“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指导思想,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高校不仅担任着国家发展创新的重要责任,也有着培养社会各界创新型精英的任务。而实现大学生知识的创新,其必然要素之一就是大学生之间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相互流动,产生个人的思维碰撞。实践社群这一形式自由、思想开放的非正式组织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知识的流动与分享,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实践社群大多被应用于企业、组织中,并且起着重要作用,很少有学者对实践社群知识流动在高校中的实行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江苏某大学为例,对实践社群知识流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探究,发掘实践社群在高校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使实践社群在高校中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研究综述
实践社群(COP)最早是在学者对施乐公司进行追踪时发现的,他们发现公司的机械维修工经常在空闲时间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维修技巧,相比于公司的培训以及公司分发给员工的技术手册,这种维修技巧的分享对于机械维修工技能的提升更有用处。学者们因此提出了实践社群这一概念,并将实践社群定义为:一群因兴趣爱好而定期聚集在一起进行知识的共享,并随着他们的探讨能更好地提升其自身技能的非正式组织。虽然参与者在不同情况下产生或参与的实践社群的意义有差别,但是其都包含有三个基本要素:都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一定的知识领域;有着一群关心该领域,并会积极参加社群探讨的社群主体;人们因为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并希望在该社群中得到自己的成长。
根据知识能否被有效表达,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较为容易被编码,并通过文字等途径传授给其他人的知识,例如书本、员工手册等。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被编码,难以文字化的知识,例如诀窍、技巧等。而大学生在实践社群中可以定期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显性或者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流动,并在相互的分享中不断地实现SECI循环,即知识经过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四个阶段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升级,完成一个循环,在此循环中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被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被编码、传播与传播,并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隐性知识,新知识的拥有者在共享中进入下一轮的SECI,以此往复,不断创新。而实践社群知识流动在该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产生与传播。因此,实践社群知识流动可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二、高校实践社群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校实践社群运行现状。高校中教师大多依靠课堂授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课上的学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将知识摄取入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中。然而,该种填鸭式学习方法的效率较低,因此学生一般会在课下自行参加各种实践社群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实践社群作为一种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中心而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对社群成员约束力十分小,其内部的阶级等观念较弱。因此,实践社群尤为适合于大学这种以学术自由而著称的环境。高校举办社团活动或者学术竞赛时,学生会自发的组建相应的较大型非正式组织,以方便自己在该集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队友,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实践社群由此建立,并在参赛期间尤为活跃。但是,在参赛结束后,由于大学生学习重心的转移,实践社群内成员活跃度急速下降,因此在高校中的实践社群大多难以长久性的进行知识的探讨与传播。
(二)高校实践社群运作中的问题
1、学生交流的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自身发展问题,很少有学生在线上实践社群中积极地发言。而且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因此不愿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彼此的技能水平相当,甚至部分成员的水平还不及自己,认为自身处在社群对于自己益处很少,因此其参与程度较低。另外,对于自身专业技能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差,在社群中很少共享自己的技巧,且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问题,因心理因素等较少向其他人求教。
2、学生由于时间、地点等问题较难集中进行交流。由于学生的学业、课程、班级活动等因素的不同,社群中的成员较难有共同的时间定期进行交流。且学校教室大多被用来上课或者学生自习,图书馆的环境较为安静,不利于社群进行有声交谈。另外,对于学生的线上交流,虽然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互动,但是由于对方接收信息时间不确定,且彼此交流有着一定的阻隔,相对于线下交流有明显的劣势。
3、学校不重视。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多通过其他途径,对于实践社群这一非正式组织不够重视。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社群暂时没有任何奖励制度,也未提供一个平台来帮助学生实现实践社群的组建与维持。
4、实践社群维持时间较短。由于学生在大学校园,是自身人生发展重要分化的阶段,同时也是个人能力提升较快的阶段。因此,随着其自身的发展变化,其要不断地更迭自己所处的环境,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需要不断接触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需要不断建立或参加新的实践社群。对于旧的实践社群来说,由于其内部成员注意力的转移,该实践社群面临解散的危险。
三、对策建议
(一)学校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并维持实践社群。学校可积极举办更多关于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鼓励学生自行组队参加,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交流。学校通过讲座等方式改变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分享知识的观念,促使学生在彼此的知识共享中超越自己,在知识的流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开展各个领域的讲座。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新想法,维持社群内部知识的流动。
高校联盟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学生可自行组队的实践社群网络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与不同专业、学校与地区的学生组队,以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流动,提升创新能力。
(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改变原有的、不愿与他人分享知识的想法,应意识到彼此知识的分享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在社群中的核心程度,更好地受到社群成员的尊重,也可以在与他人交流中产生思维火花,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与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遇到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社群成员的帮助,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其他人的友谊。
(三)相关学者应重视高校中实践社群的运用情况。现今学者大多是针对企业进行的实践社群的研究,认为由于企业文化或企业结构等因素,企业中员工可以更好地进行探讨交流,更容易创造社会价值。但针对大学生在高校中进行的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的研究较少,学者对于高校中实践社群的研究不够重视,故建议学者更多地进行高校中实践社群的研究。
四、结语
现今社会发展对于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实践社群内成员可以畅所欲言地分享自己的知识技能,促进大学生之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创新,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有较大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对实践社群的重视程度不高,远远没有发挥出其预有的能力,本文针对实践社群知识流动在高校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朱雪春,陈万明,贡文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过程、结果和成员感知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8).
[2]刘岩芳.面向知识创新的研究型大学知识整合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3]刘翔宇,李新建,孙燕群.学习实践社群参与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8109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