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与对策 |
第614期 作者:□文/陈亚军 时间:2019/8/1 13:34:17 浏览:255次 |
[提要]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针对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人才输出总量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农民培训队伍、建立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培训服务等建议。
关键词:农民;培训;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西咸新区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JY025)
中图分类号:G718.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21日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那么,如何培养农业急需的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而职业院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一、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一)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涉农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9年工作要点》要求:提升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能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放资源,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农业农村部2019年人才工作要点》提出,研究启动实施“双百”工程,整合资源,支持100家涉农职业教育机构,培养100万名具有中高等学历的乡村振兴骨干人才。由此可见,国家要求职业院校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发挥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要求更加紧迫。然而,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主要是年龄较大以传统方式务农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对于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还不能完全适应。随着农村务农队伍老龄化态势加剧,年轻一代认为农业收入太低而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大量的高素质、年轻劳动力转移从农村流失,农村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能够服务现代农业的人才严重缺失。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发挥育人主体责任,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
(三)农民素质提升的需要。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强起来,农业才会强起来,农村才能富起来,农民才能够真正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了知识更新速度,农民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依据规划合理安排培训和学习。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资源优势,可以在提升农民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在掌握农业技术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管理能力,并且有经营管理头脑。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般培训所能实现的,需要经过系统性的长期训练。职业院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可以帮助农民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同时,让其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四)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学科型人才培养、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受就业政策、待遇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家长都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升学的“最后选项”,错误的观念认识和政策导向问题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障碍。近年来,由于全国生源普遍减少,部分中高职院校存在招生难问题,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遇到巨大挑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可以看出,社会培训是职业院校的使命,也是其内涵发展的要求,更是具体的教育行动。职业院校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人才培养数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14~2016年,全国农村乡镇数量由32,683个减少到20,883个,减少了36.10%,乡村从业人员数量由54,206万人减少到36,175万人,减少了32.93%。同时,农村劳动者总体教育水平较低,大专以上的仅占总数的3.3%,而且整体年龄偏大,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6岁,从事农业的青年劳动力越来越少。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7年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国招生人数的4.97%,毕业生仅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6.18%,学生毕业后回农村从事农业工作的非常少。到2020年,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在1,800万人以上,而学校所培养的农业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虽然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培训,但是从数量和规模上和当前农业发展需求相去甚远。
(二)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培训工作要求。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虽然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和农业相关的实践经验不足,成人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较少。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在涉农培训教师培养方面的支持力度也不够,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相对落后,没有重视农村的农业技术能手和在农村创业取得成功的农民。而且,专业培训教师的数量无法满足培训工作的需求,兼职教师建设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能满足培训工作需求。
(三)农民培训资源分散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训仍以政府主导类为主,导致农民培训工作没有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培训体系。培训机构自成体系、互不通气,多头管理,无序性突出,部门间没有形成“多元合力”,使得农民培训凝聚力不够。当前,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主要是政府部门、社会培训机构、技工学校等,资源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出现九龙治水、越治越乱的现象,难以实现培训目标。培训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造成重复培训、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对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由于政策、经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对于农民培训工作并不热心,只是被动的接受培训任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农民培训内容形式不能满足农民发展需求。目前,培训与需求脱节已经成为农民培训的主要问题。农民培训的目标和内容一般由政府和培训机构来确定,很少考虑到农民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更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随着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农民的培训需要也更加多元化,而培训机构所开展的培训内容不能适应农民自身的发展需求。在培训形式上,大多数运用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讲授,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员要么说话、要么瞌睡,根本不感兴趣。语言过于书面化,重理论而轻实践,高估农民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让农民觉得学习是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同时,培训大多是一次性培训,缺乏持续性,没有跟踪考核,并不能满足农民长远发展需求。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为主体,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民培训体系。为保证培训的长期稳定,建议由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在各职业院校内设立农民教育学院,配齐配足教学资源,为农业发展培育足够的专业人才。对于其他培训机构应加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全面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同时,要加强农民培训相关制度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对于学历提升有需求,国家也有要求,但是相应的招生制度还没有建立,需要政府和学校尽快制定招收农民入学的制度。在培训经费管理制度方面,由于农民培训属于公益性项目,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政府应该加强资金保障,尽快建立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的配套经费制度。
(二)优化支持保障,建立专业化的农民培训队伍。师资队伍是农民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优化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结构。农民培训工作专业性较强,要求培训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有能够适应不同对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组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既要有经验丰富的理论教师,还要有来自于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农民培训的教学工作。其次,建立教师培养机制。教师能力提升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三)注重分工协作,建立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农民培训往往涉及到多个参与方,既包括人力资源、教育、农业、财政等政府部门,又包括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农民培训基地等教育机构,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由于涉及到多个部门,就必须重视分工协作,以提高农民培训效率和效果。由政府主导划分责任界限,明确职业院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单靠职业院校容纳不了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还需要其他培训机构作为补充,针对农民的需求情况,合理选择培训机构,避免重复培训。建立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平台,把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培训数据和信息进行交流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各主体之间除了经费、信息资源之外,还存在人才、知识的共同分享。通过交流与共享节约农民培训成本,集中优势资源提供更加优质的培训服务。
(四)创新培育模式,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特殊的一类学生,用一般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职业院校在进行农民教育之前,一定要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在了解农民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农民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在理论教学时,要将培训内容更加直观、便捷地向农民展示;在实践教学时,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职业院校在课程、教材、教法上进行革新,建立能够对接现代农业发展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践标准,打造农民培训标准体系。结合农民特点开发活页式、立体化教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农民学习需要。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实地教学,根据农民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服务。
(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卢琴.麒麟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措施及成效[J].农业与技术,2017.37(11).
[2]曹茸.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他们[N].农民日报,2013.7.18.
[3]郝婷.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幸妍.剑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J].农技服务,2017.34(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