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 |
第616期 作者:□文/程艳红 时间:2019/9/1 16:33:30 浏览:357次 |
[提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缺口较大。本文分析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本文为人才培养模式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有效供给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7YJC880114)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21日
一、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互联网深度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农村电子商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已经进入3.0的发展时代,即依托互联网,把农业各方面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在农产品物资采购、种植管理、产成品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农作物产供销的各个阶段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并实现定制化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农业经销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创新一种新型的农产品产供销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依托网络科技新型工具,以农产品为载体,把生产、供应、销售的各个环节和交易资金与物流配送等各环节融合在一块的创新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实现农产品的定制策略。这就对现代农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农业生产,还要懂农产品销售市场、懂电商运营手段,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段及时获取和农产品相关的市场动态,了解国家出台的和农产品相关的政策文件。尤其重要的是要深谙互联网思维,面对不断变化的农产品市场行情,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应对,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方向。
(二)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电商人才。我国是农业大国,网民数量居全球第一,农村网民数量也相对较高。但相比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我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局面。我们农村发展相互联网人口居世界首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依旧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尤其是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沿海地区较发达,西部地区受教育水平、道路交通等的限制相对落后,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和数量都参差不齐。从事电子商务运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既要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还要对电商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此外,还要能很好的与客户进行沟通,能利用互联网进行开拓市场。目前,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相对缺乏,既精通农业生产又熟练操作电商平台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农村地区有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却因人员的缺乏无法扩大产品的销量,致使产品无法打开市场。因此,发展农村电商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电商人才储备。农村电商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靠引进;二是靠当地培养。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水平受限,很少有电商专业人员愿意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到农村来,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也不愿意毕业后直接回家乡创业。可操作的路径就是当地培养人才,由政府牵头出资,企业、农民共同参与,根据当地产业特点进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工作。
(三)农村电子商务是“新农民”实现创业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颠覆。同时,涌现出来一批网络新贵,如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等,大众的创业梦想和创业激情越发高涨。农村地区,也涌现了一批电商达人,他们熟悉电商平台的操作技巧,善于发现商机,能够利用电商平台及微信等社交工具,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实现经济价值的提升,成为互联网时代“新农民”的典范。目前,农产品网店及农产品微店不断涌现,农民利用自己的智慧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新农民为农村其他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农村电商对外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电商走上了创业之路,实现了创业梦想。
(四)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电商人才。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在不断推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结构水平也在不断优化。目前,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的作用仍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结构要持续调整,农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要不断延伸,改变农业生产以数量为主的局面,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注重效益,坚持以市场导向,始终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农村地区开展电子商务,农产品可以更方面更快捷的输送到城市,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农技、深加工等农业衍生行业可以进一步走进农村,利用地域优势和成本优势,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以多种方式扩展农产品种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产品调整。这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能够随时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捕捉消费者需求,利用多种方式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农产品种类,只有这样,农村电子商务才真正落到实处。
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人,相比2017年底增长了6.2%。农民互联网接入率达到33%,4/5的农民能够接受网络购物。可以说,当前农村电商发展已经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的公共服务还不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城市还比较落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有限,大部分农民对电脑操作不是特别熟练,电商知识欠缺,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滞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但是大多偏重于短期培训,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是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培训学员学历水平高低不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培训难以有效实施,种种因素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人员的培养效果。
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操作人员既懂农产品生产经营又懂电子商务操作,需要复合型、综合型的人才。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引起重视,很少有学校开设农村电子商务专业,对农村发展、农产品知识和电子商务知识结合的较少。此外,农村电商发展不是特别成熟,农村工作环境相对落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不愿意回家乡工作。目前,电子商务人才主要集中在电商美工、网店运营、网店推广、客服沟通等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对这类人才的缺口更大。
三、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村电商课程体系不完善。2001年,国家开始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截至2018年,电子商务专业经过17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但涉及到农村电商的课程还相对凌乱,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电商相关课程没有能够和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比如:《电子商务美工》中老师讲授宝贝详情页面时,通常会挑选会选择服装、鞋子、电器等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产品来讲解,分析产品的潜在客户、提炼产品卖点,制作精美的店招和活动推广页面,很少选择小麦、大米等日常农产品进行分析,学生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知识相对陌生。即便有学校设置了农村电子商务相关课程,课程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仅仅是纸上谈兵,种种因素制约了和农村电商相关专业的学生一毕业难以应对农村电商业务的开展。
(二)农村电商专业教师匮乏。现在,开设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一类问题,农村电商专业的教学任务通常由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或者农业相关专业的老师承担。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具有电商操作技能但缺乏对农业相关知识的了解,重商务轻农业;农业相关专业的老师有丰富的农产品知识但关于电商操作技巧相对欠缺,重农业轻商务,农业电子商务教师的缺乏影响了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精通农业知识,熟练操作电商平台的综合性、复合型的农村电商教师寥寥无几。教师作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源泉,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无法将农业知识与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制约了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农村电商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不强。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普遍存在这样的特点,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产品知识相对比较了解,不愿意再从事相关的专业,对新鲜的内容比较好奇,选择专业时不会挑选农村电商专业;来自城镇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产品,对农村怀有一定的偏激观点,更不会选择农村电商专业。农村电商专业的学生缺乏回到农村创业的动机,不会主动学习农村电商知识。再者,现阶段农村电商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配套的设施,实训场地相对有限,学生不会也不愿意主动学习农村电商相关知识。
四、农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民从事电商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接受专业培训,必须优化现有的培训课程,完善传统的培训方式,根据职业农民知识特点和农业生产结构,更新培训理念,创新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培训模式。
(一)构建多方参与、多元融合的农民电商培养体系。结合长三角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在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基础上,构建多方参与的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主要包括: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业学院和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在具体电商培训项目实践中,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农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不同,应按需制定培育方向,电子商务学历教育与阶段培训结合、课堂讲授与电子商务企业实操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各个店铺分布指导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电商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结合,构建多元融合的职业农民电商培育体系。
(二)实现“技能培训+技术指导+项目跟踪”一体化电商人才培养管理模式。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接受电子商务培训,搭建教育平台,提高网络时代职业农民电商培训效果。建立电商技能培训平台。电商技能培训平台专门为职业农民电商培训建设,学员学习之前进行学习注册,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学习课程、下载需要随时查看的资源、在线进行视频学习、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研讨、提交老师布置的作业、与老师进行互动、记录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等,学员的学习、实践过程可以一目了然。培训老师和学员通过电商培育平台互动沟通,提高培训的参与度,提升培训效果。
(三)建立农业电商咨询平台。聘请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农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相关专家,定期为农民培训学员提供农产品或者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指导,学员在农村电商操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可随时登陆平台寻求咨询帮助,专家可以通过在线或者留言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帮助。农业电商咨询平台为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专家提供了交流沟通的渠道,相关专家学者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帮助农民解决电子商务经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同时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教科研共同发展。
(四)建立农业电商项目跟踪服务平台。农业电商涉及农产品的产供销不同环节,农民电商从业者不是仅仅接受完培训就结束了,建设农业电商项目跟踪服务平台,根据农民电商经营特点和生产需求,为农民电商建立成长档案。根据店铺搭建、产品发布、店铺装修、店铺推广、客户服务等在平台上建立多个学习交流圈子。培训结束中定期向农民推送电商相关知识,开展分阶段、分类别项目跟踪指导,促进项目的长期开展。
(五)以“网络+面授+实践”培养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1)网络培训。农民电商从业者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半数以上课程采用网络培训方式。根据农民知识水平和需求特点进行分组,将信息录入农民电商教育培训平台。培训教师上传相关培训资料和学习任务到电商培训平台,学员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接受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农民接受网络培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集中培训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2)课堂面授。课堂面授能够较好的弥补网络培训的不足,面对面沟通,解决电商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提高电商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效果较好。(3)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教学是农民电商培训的重要环节,可拓宽农民经营电商的思路和眼界。现场实践课时占全部课时的20%,组织学员参观考察电商成功案例、学习成功经验等。培训后,为学员安排电商店铺进行动手操作,学习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农民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玲.湖南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7(22).
[2]钱俊,蒋良骏.村园企校协同培育农村电商人才的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7(4).
[3]邱雷鸣,童红斌.高职院校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4]樊勇,吴莉萍,吴小平.促进农村电商“互联网+”发展新模式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8(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