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人才需求分析
第616期 作者:□文/张思琦 冯 健 贾天舒 刘宇轩 靳雨濛 张学义 时间:2019/9/1 16:35:14 浏览:270次
[提要]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人才需求无法保证,这极大限制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社会经济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人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事务所人才需求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大庆
项目来源:2018年度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人才需求调查分析”(201810223063);通讯作者:张学义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29日
一、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审计市场需求也迅速增长,作为审计市场的主体,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日益显现。大庆市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审计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与经济发达区域相比,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从表1可以看出,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为35家,仅占全省的10.84%,这是与大庆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大庆市2018年GDP为2,801.2亿元,约占全省GDP总量的近18%,而哈尔滨市拥有会计师事务所174家,占到全省53.87%,而其经济总量也只占全省的38%。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拥有注册会计师人数为不足8人,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上看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体现出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与哈尔滨市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相比,数量和规模均有明显差距,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数量与规模情况略好。(表1)
二、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人才现状
大庆市35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263名注册会计师承担大庆市审计日常工作,发挥经济监督职能,但从年龄结构、性别及学历结构来看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发展。表2可以看出,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注册会计师年龄分布情况,60岁以上注册会计师有46人,占17.49%,其中超过70岁的30人,占11.41%;40岁以下注册会计师仅有19人,仅占7.22%。根据中注协同期数据显示,40岁以下注册会计师共21,793人,占全国注册会计师总数的27.85%。其中,30岁以下注册会计师7,728人,占7.29%。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断层严重,虽然40~60岁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仍是业务执行的主要力量,但如果无法补充新鲜血液,未来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表2)
从表3可以看出,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总体学历水平不高,大专及以下有108人,占41.06%,本科及以上学历有155人,占58.94%,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2人,占总体的4.56%。根据中注协同期数据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注册会计师的共57,697人,占全国注册会计总数的54.42%,大庆这一数据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则有较明显差距。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新生经济事务不断涌现,新的事务所生态特征要求更加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撑事务所拓展业务,审计业务执行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备高学历且富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越来越受到青睐。会计师事务所总体学历结构不合理,也将成为制约事务所业务领域的拓展的因素。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性别比例基本与全国指标一致,这也是整个会计与审计行业发展中共有的一个基本现象。(表3)
形成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当前人才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到经济及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面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水平会计人才的吸引力,作为边疆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个东北区域内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对策,大庆市人口虽然近几年保持相对稳定,但已经显现出人员小幅流出趋势。二是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普遍规模小,缺乏承接大型业务的能力,使得事务所更多依靠传统审计业务维持运转,造成事务所业务单一,不利于高水平人才成长,面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力以及外部更大的成长机会,高水平会计人才很难留下,同时,青年人才外流现象也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了高学历的注册会计师及40岁以下注册会计师数量明显不足。
三、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人才需求分析
(一)事务所人才需求特征。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大庆市劣势明显,但在黑龙江省内大庆市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对人才有相应的吸引力,这也是解决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人才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为进一步了解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需求,项目组对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收回问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事务所人才需求的素质特征,同时也看到事务所对潜在从业人员素质疑虑。
从图1可以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最关注人才四个方面的素质特征,即操作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收回问卷中关注这四个方面素质的事务所达到80%,其中对操作技能要求最多,达到100%,不难看出,事务所更需要技能熟练、能够快速开展业务的人才。(图1)
从图2可以看出,事务所对潜在从业人员疑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其中对动手能力差和责任心不强两个方面所有事务所都有疑虑,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直接关系到事务所业务的开展及其质量,同时这两个方面也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经验不足虽有疑虑,但只占40%,主要是考虑经验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丰富。另外,从问卷结果来看,事务所认为当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很好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使得事务所需要付出较高成本对新进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这也导致事务所对直接从毕业生中招聘人才热情不高。(图2)
(二)事务所人才需求改善建议。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要提升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人才综合素质水平,优化事务所人才结构,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转变观念,积极培养所需人才。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依靠引进人才。在当前形势下,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面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诱惑,向这些地区流动将是一种常态,事务所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现状,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引进人才,即使引进的人才在短期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要求,但毕竟具备了人才基础,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培养人才,利用事务所的资源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培训,以便使其尽快与事务所业务需求的素质能力相适应。面对培养人才的问题事务所应着眼长远,不能因为担心人才可能流动,而忽视青年人才培养,通过青年人才培养,在提升其业务素质的同时,也会形成事务所文化氛围,这将对事务所未来留下更多的人才产生积极影响。因而,在事务所人才队伍建设中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引不培,应该引培共举,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才环境,才能获得更多适应事务所发展需求的人才。
2、拓展业务,提升人才发展空间。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以传统业务为主,这极大地限制了事务所业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从业人员选择工作单位,在看重工作环境、待遇等因素的同时,更关注未来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成长空间,任何单位都很难留住人才。因而,要求事务所必须不断大展业务领域,使人才在新业务层面不断提升,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求,这也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要求。为此,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应该积极推动业务改革,结合事务所的条件,明确的事务所定位,精确划分自己的服务市场,在确定有市场内开展多样性的财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业务。通过业务拓展,一方面可以丰富事务所业务体系,培养更多客户资源;另一方面使事务所人才在各项业务领域都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升综合业务素质,最大限度地提供人才发展空间,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为留住人才奠定基础,做到“固巢留凤”。
3、改善收益,增强人才吸引力。虽然培养人才以及提升人才发展空间可以减少人才流失,但不可否认,薪酬水平即所谓待遇对人才流动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前,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事务所收益较低,很难保证相关人才的薪酬水平,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黑龙江省2018年度业务收入排名前30位事务所中,大庆仅有一家事务所上榜,大庆中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以1,166.96万元排名第7位,其余事务所收入水平均较低。在当前收入水平情况下,维持从业人员高水平薪酬是不现实的,这对于稳定事务所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极为不利。因而,要增强事务所人才吸引力,改善事务所收益水平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事务所拓展业务领域同时,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值含量,增加收益能力,进而为待遇留人提供保障。
4、科学规划,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科学的人才规划,面对当前会计人才流动的趋势,需要大庆市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研究各自事务所的人才现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规划既要体现当前事务所业务发展需要,也要为未来人才需求确定目标;需要制订方案吸引人才加入,又要重视内部人才培养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务所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为新时代大庆经济发展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通讯作者:张学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旭.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困惑与应对[J].管理观察,2018(8).
[2]李坚.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7(4).
[3]马珍珍,尤龙.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趋势探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7963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