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民族地区微型金融与乡村治理案例分析
第616期 作者:□文/杜丽君 时间:2019/9/1 16:44:08 浏览:253次
[提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微型金融助推乡村扶贫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本文阐述两者的双向影响因素,并借用大通县农村商业银行这一主体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民族地区微型金融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以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助推精准脱贫。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发展;良性互动;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微型金融与乡村文化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3212019sycxjj163)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16日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在同年9月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以下简称战略规划),提出要发展乡村普惠金融,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2019年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以上纲领性文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微型金融的发展必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历史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使得微型金融机构服务民族地区的成本更高;而且,民族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和教育发展滞后,客观上也都增加了微型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的经营风险,影响了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此外,民族地区文化多样,各地民俗、文化、生活形态各异,使得民族地区金融服务需求多样性也很明显。因此,在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微型金融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方面,王曙光(2018)在微型金融发展与深度贫困地区减贫机制创新一文中提出必须与乡村治理相结合。
本文重点研究民族地区微型金融和乡村治理的互动机制,并以青海省大通县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深入分析微型金融和乡村治理形成良性互动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民族地区微型金融与乡村治理良性互动的路径。
一、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影响微型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良好的乡村治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微型金融发展的基础、前提条件,好的乡村治理才能带来好的乡村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微型金融的发展是一种金融制度的移植,这一制度的成功移植由文化观念和社会基础所影响,反过来,影响该地区制度的发展,程士强(2018)在《制度移植何以失败?——以陆村小额信贷组织移植“格莱珉”模式为例》中总结出了“文化排异性”这一影响变量;其次提炼出了“社会整合度”这一影响因素,结合两大因素分析,文化排异性高和社会整合度低都会增加制度移植失败的可能性,特定地方社区在这两个变量上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的制度移植结果。因此,微型金融的良性发展不仅能降低地域文化的排异性,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和抵触情绪,而且能提高社会整合度和民众的参与行为。总而言之,乡村治理改善之后,对地区农村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二)良好的乡村治理能降低微型金融经营风险。微型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农村金融资本在农村地区流通更加困难,风险性更高,想要顺利的发展农村金融,需要良好的乡村治理情况,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信任、互惠、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信用体系是乡村金融发展的基点,有助于金融机构征信体系的构建及金融风险的降低,进而促进乡村微型金融的良性发展。魏平、姚路(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探讨——基于青海省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一文中阐述了青海省辖内民族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对青海省农牧区的信贷市场和脱贫状况均有重大的影响,多方面出发改善民族地区的信用环境,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民族地区微型金融影响乡村治理的机理分析
(一)微型金融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提高村民的个人素质。民族地区微型金融在服务当地贫困人群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贫困人群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比如,农村微型金融的贫困客户,在当地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之后,有了更高的教育需求,所以有了更多的教育支出,从而使贫困人群享受更多的教育公共服务。
(二)乡村微型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信用意识,完善乡村信用体系。农民是反贫困的主体、农村发展的主体,只有培养农民的独立自主性和主体意识,才能实现农村内生性的发展。培养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发挥其自主创新功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减贫和发展。金融机构通过一些宣传手段,对农民进行观念教育,培养诚信意识,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农村金融潜在的对乡村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农村信用评定和整村授信,让农村金融有效地参与乡村治理,对农民个体、农村集体和镇集体进行评级,并建立档案记录诚信情况,并建立对应的农村信用监管机制。
(三)乡村微型金融有助于改造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微型金融机构乡村产业资金扶持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降低了借贷门槛,解决了乡村微小企业借贷难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性投资机构和企业,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进行开发,鼓励村企携手共建,推动金融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乡村微型金融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良好的乡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它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首先,微型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征信体系的建设是建立在道德体系的基础上,良好的信用工程促进了该地区道德品质的提升,进而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升华,培育良好乡风;其次,合理规整乡村各种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文化建设载体,促使农民群众在这个建设氛围中感知和领悟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积极参加到民俗文化传承中去留住乡情乡愁。
三、民族地区微型金融与乡村治理良性互动个案分析——以青海省大通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2006年以前,大通农村信用联社是一家资不抵债的企业,在全县金融行业中排在最后,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推行了文明信用工程(文明信用村)、双基联动合作贷款、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惠农服务基础建设等措施推动了诚信大通建设;改制后,其更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实施文明信用工程,使全县农民诚信教育再升华,全县近36万农民群众从中受益,大通农商行一系列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创建文明信用工程做出了贡献,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树立了标杆,为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梳理大通银行的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力建设文明信用工程,优化信用环境。以文明信用资质评定为依据,以优惠放贷政策为动力,以文明信用乡镇、村户建设为载体,面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实施了农村文明信用工程。文明信用工程极大地提高了群众贷款积极性,逐步成为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大大增强了农民的文明信用意识。近几年,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的贷款不良率仅占0.5%以下,大量的支农信贷资金活了产业、宽了路子,使全县农村各种产业竞相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大通县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的建设成绩突出,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这与大通农商银行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强调要思想与认识相统一,为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形成“政府-银行-部门”的三方协调机制,明确目标,扎实推动,优化金融环境,做好宣传工作,培育良好的诚信氛围。
(二)改善金融惠农服务基础建设,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据调查,目前大通农商银行共有31个营业网点,除营业部外,有30个支行,网点覆盖全县20个乡镇。此外,在全县范围内设有27个自助银行间46台ATM机,在289个行政村均设有POS惠农金融服务点,在省内率先实现了金融服务在乡镇及村级100%的全覆盖。是大通县营业网点最多、金融覆盖面最广、存贷款规模和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在给全县广大群众带来金融服务方便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惠农金融服务点的门头形象不规范、办公设施缺乏、视觉识别没有得到统一等问题。此举不但使大通农商行的整体形象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进一步认可,还为群众识别惠农金融服务点和办理业务创造较好的环境。
(三)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道德效应,使微型金融发展和乡村治理良性互动。道德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关爱道德模范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对于一些道德模范给予经济、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关心,以他们作为乡村村民的道德标杆,规范村民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品质,为乡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个良好的乡风基础,全县各级文明单位联合大通农商银行对道德模范实行道德模范信贷业务,授信额度为5万元至200万元,成为关爱道德模范的新举措。在助推大通县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大通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协调了微型金融和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
青海大通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出台了相应的金融措施与金融业务,在银行与农村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不仅有利于银行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乡村面貌的改善。首先,深入到村里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村民切身存在的问题,为村民制定合适的金融方案,拉近了银行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其次,大通县在全省最先实现了营业网点在乡镇及村镇级100%的覆盖率,使村民借贷更容易、更快捷,这些措施大大助推了大通县脱贫速度和质量;再次,大通县乡村发展也对微型金融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文明信用工程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银行微型金融的发展;最后,大通县微型金融和乡村的发展是相互交融、齐头并进的,无论是文明信用工程的开展、金融惠农服务基础的建设,还是道德模范文明效应的推进,都需要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微型金融和乡村治理的协调发展才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助推大通县脱贫攻坚。
四、构建民族地区微型金融与乡村治理良性互动机制的路径
将微型金融和乡村治理有效的结合起来,构建两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项目的落实,助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
(一)以良好的乡风和乡村伦理体系作支撑,规范村民的金融行为,提升农村金融扶贫效应。农村微型金融机构要有意识地推动乡村治理的完善和农村社区管理体系的构建,深化与各级村级组织、民间经济组织、农村正规政治组织及农村社会团体的联系与合作,以良好的乡风和乡村伦理体系作为基点,有意识地推动乡村风气和信用环境的改善,规范村民的金融行为,促使农村金融与乡村治理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共赢的关系。微型金融的良好发展又能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繁荣民族地区的金融文化,形成民族地区乡村微型金融资本与乡村文化资本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体系和乡村道德体系,使其成为微型金融和乡村治理互动机制的核心纽带。在信用体系和道德体系这两个因素中,良好的信用体系和道德体系不仅有利于微型金融资本的良性循环、征信体系的建立、金融风险的降低,而且有利于良好的家风、乡风、民风的形成,振兴乡村文化。因此,在民族地区微型金融扶贫与乡村文化振兴互动的过程中,将文化观念、社会基础、信用体系、道德体系等因素深深地融入我国民族地区金融扶贫和乡村治理框架中,打造出一套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农村信用体系,各级村干部起到带头作用,召集乡贤、先进个人、道德模范等,渲染良好乡风,构建乡村道德体系,将这两大体系融入微型金融和乡村治理中,成为两者互动的核心纽带。
(三)乡村治理中发掘优秀的乡村文化,继而成为微型金融发展的文化基础。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传承与发扬优秀乡村文化,构建完善的道德体系和信用体系,培育当代的文明乡风和文明村民,为民族地区微型金融的发展提供人文基础和信用基础。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士强.在制度移植何以失败——以陆村小额信贷组织移植“格莱珉”模式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8(4).
[2]刘子扬,陈彦晖.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发展方向[J].农业展望,2019.
[3]魏平,姚路.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探讨——基于青海省信用体系建设实践[J].征信,2018.36(9).
[4]王曙光.中国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创新与走向[J].国家治理,2018.207(39).
[5]张冬,陈富永.社会网络、道德行为约束与资本市场有效性[J].理论探讨,2016(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32092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