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第616期 作者:□文/黄文芬 时间:2019/9/1 16:51:02 浏览:288次
[提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乡贤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也积极发挥其独特作用。目前,乡贤文化虽然在理论建构和实践行动上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各种困境,需要通过转变观念、打破传统乡贤界定方法、拓宽新的服务渠道、革新激励机制等方式,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贤文化;乡村振兴;助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21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提出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在新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乡村文化,弥补乡村振兴中人才空心化的缺点,而且对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完善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什么人可以称乡贤?“乡贤”原指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贤”被赋予了新的涵义。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乡贤”是“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新时代的道德模范和一批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因此,如今的乡贤是所有愿意为家乡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的先进人物,包括在外经商的业界人士、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德高望重的基层干部、有心回报故土的贤才志士等。乡贤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乡”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乡”的乡贤。乡贤作为扎根乡村社会土壤的能人善士,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也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对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完善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乡贤文化虽然在理论建构和实践行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囿于传统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现以贵州省黔南州乡贤文化建设为例,谈谈当前“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黔南州乡贤文化建设基本成效
2018年以来,黔南州各县(市)在福泉市探索基层统战工作新机制新模式试点基础上,逐步在全州把组建“乡贤会”作为突破口,采取“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团运作、助力发展”的模式,在镇村两级全面推进“乡贤会”建设。目前,全州建立乡镇(街道)镇级乡贤会42个、村级乡贤会152个,建立乡贤代表人士信息库乡镇(街道)、村级5,200余人。积极探索出了社会组织“乡贤会”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建立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乡贤会逐渐成为黔南州助推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集聚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增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二、乡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乡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经验借鉴,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乡贤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不平衡,乡贤组织有行政化倾向。例如乡贤的确定和乡贤理事会的成立就可见一斑:从村级乡贤人数来看,有的乡镇人口数不多,但是挑选的乡贤总数却不少,而有的人口数较多的乡镇挑选的乡贤人数却不多。有的形成了凝聚共识、集思广益的浓厚氛围,但也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三级乡贤理事会中,镇(街)乡贤理事会和村民小组乡贤理事会两级发挥作用明显,而中间的村(居)委乡贤理事会发挥作用不够突出。
(二)激发活力不充足,乡贤主动配合积极性不高。有的与乡贤沟通机会较少,例如乡贤恳谈会只能利用春节、中秋、清明等节假开展;对乡贤功能的认识局限,仅将功能定位于助力提升乡村文明感召力、乡村经济发展力、乡村社会共建力、乡村管理自治力等方面;有的缺少专项行动激发,无法保持乡贤组织持久活力。有的尚未建立与乡贤沟通联系机制,没有及时传递家乡信息,尚未搭建乡贤提意见说建议的平台。总之,乡贤的服务渠道单一,服务渠道不畅通。服务平台缺乏、服务方式僵化单一的状况,禁锢了乡贤们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技能方面优势的积极性,无法达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调动利用一切力量的要求。
(三)对乡贤联系关爱不充分,乡贤激励机制缺失。虽然黔南州大部分乡镇(街道)建立了乡贤联系关爱制度,看似实现了对重点乡贤及其直系亲属的联系关爱。但在落实上有折扣,有的乡镇轻描淡写,在传达家乡发展情况、听取乡贤意见和建议、邀请参加重要活动上力度不足。未能经常性关心乡贤本人工作和生活情况,未能经常性上门关爱乡贤在家直系家属,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增进与乡贤之间的感情。乡贤关爱、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传统乡贤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足。
(四)“模范式”乡贤多,“参与式”乡贤少,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效果不佳。传统乡贤认识观念与现代乡贤文化建设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乡贤是从乡村走出的成功人士,其学识水平、道德水准和成就令乡人敬仰,但由于他们长期远离故土,与故土的很多关系例如土地关系、户籍关系早已断裂,他们回归乡村,如无特别情况,对于乡村中的事务多抱以“旁观”态度,其参与是缺位的。而从村民视角看,也多视回村乡贤为“客体”和“模范”,虽有敬仰之心,却无心理相通之感,村民与乡贤之间的关系疏离,“模范式”乡贤多,“参与式”乡贤少。
三、关于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乡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社会观念、政府行为、个体行动等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培育乡贤文化发展的土壤。乡贤作为流动的人力资源,出生于农村,成功于都市,要想吸引他们回归故土,首先要转变消极等待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需要丰富工作形式,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他们的思想,触动他们的乡情,激发乡贤的乡村认同感,聚人心,让他们产生回乡服务的意愿;另一方面搭平台,着力营建能吸引乡贤的软硬环境,让乡贤愿意服务于乡村建设、安心服务于乡村建设。其次,培载体,丰富乡贤参与形式,扭转乡贤的“客体”观念,充分发挥其对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形成乡贤与乡民的共生融合。此外,在社会中进一步形成尊重乡贤、重视乡贤、爱护乡贤、信任乡贤的文化氛围和给荣誉,增强乡贤奉献幸福感。培育乡贤文化发展的土壤,以利于乡贤的回归,以及乡贤安心地、积极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
(二)打破传统的乡贤界定范围,广开渠道接纳四方乡贤回归。要打破传统的乡贤界定范围,扩大对乡贤资源的认知,只要是对乡村振兴有利的人才,都应当将其纳入乡贤的认定范围。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乡贤引进机构,收集乡贤的信息,立卡建档,建立沟通渠道,建立动态的乡贤代表数据库,形成长效机制,为乡贤回归多搭桥铺路;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乡贤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环境,以留住乡贤。要更多地给予乡贤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自愿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之中。
(三)探索乡贤服务乡村新方式,革新乡贤文化建设内容,深化联系关爱,增强乡贤家乡情感。长期以来,乡贤作为回归乡村的特别群体,通常以客居的身份参与乡村事务,更多的是以自身过去成就和道德风貌起精神引导的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适当的服务方式。因而,要探索乡贤服务乡村的新方式,搭建乡贤服务的新平台。一方面可以在原有的乡村治理机构的基础上,附设专门的乡贤组织机构,直接吸纳乡贤进入该机构参与决策,以自身的专业特长指导农村建设。当然,也可以为乡贤搭建创业的平台,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带动群众致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不在乡”的乡贤服务方式。对许多仍然在他乡工作的乡贤,建立畅通各种渠道,让他们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信息、物质、资金、宣传等方面的支持。乡贤们通常对出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沟通渠道畅通,这些人即使没有回到农村、没有退休,也能为故乡提供各种帮助。
(四)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丰富新乡贤文化的内涵。在乡贤文化建设中,完善激励机制理应成为重要内容。乡贤在过去作为一种几近闲置的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其自愿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完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对于贡献巨大的乡贤宜予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树立乡贤服务的典范,以此吸引更多乡贤回归家乡,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建设,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创新乡贤精神文化宣传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新乡贤时代精神。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各种高效迅捷的宣传载体大力宣传乡贤精神文化。通过大力宣传身边的乡贤典型事迹,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另一方面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众,使弘扬乡贤精神的效果最大化。例如黔南州福泉市积极开展乡贤文化进礼堂、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村寨“六进”活动,在传播的形式上利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使用现代传媒也使用张贴标语等传统方式;在内容的编辑上,使用群众语言,图文并茂,以生动的形式打动人,让乡贤文化的宣传深入人心。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信息、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对于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乡贤文化在观念认识、服务方式、激励机制和宣传机制等方面都尚欠缺,阻碍了乡贤的回归和服务,不利于充分发挥乡贤的乡村建设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乡贤的界定范围,广开渠道,通过沟通、引导、鼓励、接纳四方乡贤回归,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婧.新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发展[D].浙江理工大学,2018.
[2]王国灿,金洁霞.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软实力[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8.6.
[3]邓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困境与途径[J].学术论坛,2018.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29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