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吉林省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研究 |
第616期 作者:□文/任 婧 时间:2019/9/1 16:52:56 浏览:300次 |
[提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结合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吉林省是农业资源禀赋较好的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习近平对吉林省的殷殷重托,同时也是新时代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吉林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15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应该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前列。改革开放后,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突破,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吉林省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偏小等发展短板仍然存在,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习近平对吉林省农业工作曾作出重要指示:“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可见,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时代下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和根本着力点。
一、以“优”为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农村部韩长赋说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吉林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是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一要深入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耕地红线,将省内优质耕地稳定用于水稻、玉米、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生产,尽快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划定工作,确保粮食生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耕地保有量在9,10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7,380万亩以上。巩固吉林省粮食大省地位,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农产品供给。
二要调整种养业结构,优化重点产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挥全省各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蔬则蔬,差异互补,特色突出,避免雷同。加快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调减籽粒玉米等非优势区种植,增加水稻、蔬菜、杂粮杂豆、园艺特产等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特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围绕黑牛、肉羊、黑猪、地方鸡、梅花鹿等特色资源,开展畜禽新品种培育,重点打造白城奶牛、松原肉羊、九台奶牛、中部肉牛四个“粮改饲”示范区。围绕特色农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特色林特产品和特色园艺产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特色优势区。优化区域结构,培育做强区域性主导产业。
三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时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吉林省必须下大力气把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探索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产业联动机制。扩大省内农产品、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产能,引导大型食品加工业在县域工业集中区、一般食品加工业在村镇集群发展,探索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上下游衔接,加强全产业链开发,提高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
二、以“质”为本,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先进的技术、设施、装备等手段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生产手段结合,提质增效,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吉林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是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国土、发改、水利、农发等部门要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力度,全面加强田、土、水、路、林、电、技的建设和改造。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加强全程机械化整省创建,着力发展高效、节本、智能化农机装备,提高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二是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体制创新,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科技农业。围绕提质增效的需要,开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生物育种、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引导和支持省内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相关企业联合研发,加快成果转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和推广才能够与农业结合起来,转变为农业生产力。
三是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扩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全省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坚守安全底线,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销售再到餐桌饮食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加大产地环境监测和投入品市场监督力度,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摸清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真实状况以及存在的风险隐患。
三、以“强”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显著标志,主要解决的是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等问题。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可以化解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竞争之间的矛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一是加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政、金融、保险政策,争取到2022年,全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一倍。切实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的单打独斗模式向群体规模化发展模式转变,抱团闯市场。同时,大力发展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服务带动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保底分红、代储代销、利润返还等方式带动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收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思想水平、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是关键。可以说,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目前,吉林省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超过75%,接受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不足10%。所以,必须要加强省内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会种地、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仅要结合本地实际,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科学种养整体水平,更要积极引导并重点选择那些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意愿、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当前,吉林省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仍然存在着服务体系弱化、服务内容失衡、服务市场滞缓等问题,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必须要健全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时代下,结合吉林省各地的农业实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社会化服务,丰富供给主体和服务内容。如,围绕农村金融、农机作业及维护等项目,可选取省内几个率先县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可大力引导市场资本进入农业,助推一些率先地区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持农机服务领域向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延伸,鼓励服务主体提供跨区域作业服务;支持社会服务组织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加强合作,向生产者提供选种、购种和种苗等全程服务;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线上线下联合服务,推进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支持具有资质的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开展检测服务,推动部门间检测结果互认,等等。面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专业化且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从而引导农户加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来。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安琪.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借鉴及启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9(2).
[2]曾福生,卓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5).
[3]粘青.吉林省召开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典型现场会[J].当代农机,2017(10).
[4]吴善利.完善“三大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步伐[N].黑龙江日报,2016.8.3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