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中药材产业链研究综述
第616期 作者:□文/任思佳 王佳越 王建忠 时间:2019/9/1 16:58:31 浏览:303次
[提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中药材成为人们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选择。随着中药材产业社会分工的深化,中药材产业链逐渐形成。本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药材产业链的内涵、特征、发展模式、绩效测度等方面,鲜有从中药材产业链微观主体间的合作机制方面的研究。本文指出中药材产业链微观主体间的合作机制、中药材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风险共担及利益共享联营机制研究为研究空白点。未来中药材产业链研究应着重于其稳定性和产业链优化问题,探索现阶段不同地区所适用的中药材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产业链;微观主体;协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20日
产业链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从初始资源到最终被消费,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了有序的经济集合。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首次提出产业价值链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研究。我国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农业,随后逐步扩大到林业、能源产业、制造业、移动通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目前形成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
中药产业是我国公认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中药产品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药材产业是中药产业的第一个环节,其发展好坏直接决定中药产业的兴衰。因此,利用产业链理论对中药材产业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一、中药材产业链内涵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是从农业、工业、商业三大产业之间的经济关联角度、产业链中的环节联系来定义中药材产业链的内涵。学者李泊溪(2001)最早提出了中药材产业的构成:农业、工业、商业及中药知识经济产业。李全新(2007)认为中药材产业链是农业产业链中较为特色的一种,与中药材初级产品密切相关,以中药材为核心将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联系在一起。邴芳、陈强强(2018)等人认为中药材产业链是由药农、收购商、批发商、第三方物流及企业基于各自利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众多利益主体复合系统。李剑、杨明(2010)等人提出中药材产业链是中药产业链的一部分,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前期部门、中药材生产部门及加工行业。汪晓凡、刘盈(2018)认为中药材产业链是按产业主体划分的,具体指药农、药商和中药工业企业等上下游环节主体形成的协作关系。郁义鸿(2005)认为中药材产业链是指从原始的中药到最后中药材产品被消费的完整链条。李化(2015)认为中药材产业链是包括中药材种子、培育、种植中药相关产品、集加工、商贸、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李祺、刘盈(2010)认为中药材产业链主要指从中药农业、种植、加工、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形成的链条。黄新珍(2018)认为,中药材产业分为:药材种植生产、初加工、深加工、贸易、及技术科研、农村扶持等。
二、中药材产业链的特征
中药材产业链具有独特的行业特征,不同学者主要从中药材产业链的长度、发展阶段、产业集群、供需双方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李全新(2007)认为,我国中药材产业链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产业链绵长、易受医药工业的影响、目前我国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出口占较大比例、易受国内市场需求影响、产业链环节之间具有较强的非对称性,中药材产业市场发展不成熟。邴芳、陈强强(2018)等人认为中药材产业是以“道地性”资源禀赋为基础,产业价值合理分配、产品标准和功能、供需双方合作关系的调整、技术标准、产业分布地理半径影响中药材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李剑、杨明(2010)等认为我国中药材产业链发展刚在起步阶段,基本环节不够成熟完善、信息传递不顺畅、核心主体较为模糊。张金邦、程书静、张俊生(2017)认为,现代中药材产业链集群度不高、规范化程度低的特征。
三、中药材产业链模式研究
中药材产业链协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协作关系,现有文献对中药产业链组织模式的研究还不多见,且主要体现在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环节联系上。产业链运行模式直接影响其运行效率,进而影响相关者的利益。刘水良、吴吉林(2017)认为目前我国中药材产业链最主要的模式是按照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展开的,包括:中药材的种养生产+中药材初级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中药材营销与服务。汪晓凡、刘盈(2018)按主体间的合作将中药材产业链分为三种类型:“药农+药材市场+企业”、“药农+企业”、“药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企业和药农+种植专业协会+中药企业”。现实中,除了以上四种类型,还存在着混合型协作模式,如“药农+收购商(企业)+企业”,该模式的前半部分属于市场交易模式,而后半部分属于合同模式。不同模式下的市场交易成本不同,中药材产业链交易成本分析实质上就是对上述四种协作模式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的过程。陈玉(2017)总结出了四类中药材产业链发展模式:乡土能人牵头带动型:以“能人+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企业领办辐射型: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运作模式;科技人员领办型:以“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合作社+农户”为运作模式;村级组织领办型:以“村办实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随着中药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也会日益显著,因此从核心企业角度对中药材产业链组织模式、从整条产业链的角度评价不同组织模式的绩效和提出相应对策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四、中药材产业链绩效测度研究
目前,对中药材产业链绩效测度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对产业链的绩效评价。中药材产业链绩效的提升对于增加整个中药材产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赵芃、马丁丑(2017)认为构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趋势逐渐向完善中药材产业链靠拢。这需要充分了解中药材产业链的运行绩效,判断其发展的状况、面临短板,以更好的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因此,提出了中药材产业链运行绩效的LBCT测度指标体系,其中L、B、C、T分别是指中药材产业链的长度(Length)、宽度 (Breadth)、关联度(Correla-tivity)、厚度 (Thickness)。邴芳、陈强强(2018)等人通过供求关系、利益分配机制、价格波动幅度、合作效率高低以及外部环境稳定程度5个维度构建了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分析体系,结果表明,稳定的供求关系对中药材产业链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价格波动对中药材供求关系产生直接影响,要想提高中药材产业链的绩效,将中药材的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成为关键。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中药材产业链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内涵、特征、发展模式、绩效测度等方面,产业链理论未能有效深层应用到中药材产业,未能体现产业链的纵深发展和作用。鲜有从产业链角度对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进行的研究,从中药材产业链微观主体间的合作机制、中药材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风险共担及利益共享联营机制研究也较少。
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研究;二是不同协作模式的产业链优化问题;三是现阶段不同地区如何选择适用的中药材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四是从产业链角度对中药材产业链如何细分;五是中药材产业链管理组织核心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泊溪.论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背景与目标——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若干思考(一)[J].世界科学技术,2001(5).
[2]李全新,郑少锋,李瑞青.中药材产业链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
[3]邴芳,陈强强,窦学诚,杨婕妤.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的实证[J].生产力研究,2018(10).
[4]李剑,杨明,何倩灵,刘泽玉,苏柘童,陈世彬.论中药产业链的构建[J].中草药,2010.41(8).
[5]汪晓凡,刘盈,李祺.中药材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的交易成本分析[J].中国药师,2018.21(4).
[6]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7]李化.中药产业链及产品链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
[8]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6).
[9]黄新珍.蕲春县中药材产业链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7).
[10]张金邦,程书静,张俊生.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2).
[11]刘水良,吴吉林.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7.24(2).
[12]陈玉.宁夏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9).
[13]赵芃,马丁丑.中药材产业链LBCT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4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