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税收优惠、创新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 |
第617期 作者:□文/韦瑜佳 陈梦甜 时间:2019/9/16 17:04:25 浏览:304次 |
[提要] 本文以我国30个省级区域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税收优惠、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本地区的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均有促进作用,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的交互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邻近地区税收优惠对产业结构升级也有推动作用,而邻近地区的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税收优惠;创新集聚;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杜宾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29日
税收政策对于我国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引导资金、人力资源以及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效地降低了我国制造业的成本负担。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产业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我国应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减税降费、补短板调结构。上述政策与目前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问题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相契合,尤其是在普惠性减税政策背景下,人人都受益的减税政策,更能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同时,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十八大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我国发展核心,目前我国企业积极响应“创新”发展以实现高耗能高成本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型产业的转化。政府推进企业创新的主要手段即为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具有较高的市场性以及激励性的特点。除此之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创新活动与企业在空间上有着类似的布局,从而形成地理上的集聚区。创新的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因此,严格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期为减税减负激活企业创新活力达到创新集聚,形成集聚经济,助力产业升级。
一、理论依据与假设提出
(一)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指出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在不依赖外力推动的条件下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Romer通过将创新、研发与经济增长等因素置于动态均衡的研究框架中,发现对于各类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新过程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键。
综上,从宏观角度来说,内生增长理论所关注的社会经济增长是由企业中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部门进行研发活动以实现技术革新所驱动的。从微观角度来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亟须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绩效的提高。
(二)知识溢出理论。将知识或技术进步想像成为大量新发现或发明,而这些新发现和新发明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现代经济社会也正是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在同样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下拥有极大的生产效率。因此,不同于普通产品,知识正是追逐利润的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其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同时在知识溢出的过程中又产生链锁效应、模仿效应、交流效应、带动效应以及激励效应。李小平等指出地理位置的接近便于研发人员交流和知识传播,有助于刺激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但是当知识溢出规模较大时,也容易伴随“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从而产生“拥堵效应”,降低了研发创新的红利产出。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税收优惠通过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升级产生正向影响;
H2:创新集聚利于产业升级;
H3:税收优惠、创新集聚以及税收优惠和创新集聚的交互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综上,本文将考虑税收优惠与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引入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税收优惠与技术创新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对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本研究参考已有的相关成果,主要探讨税收优惠、创新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设定如下计量模型进行研究检验。本文将指标Tp、Kp、控制变量inv、fdi、ex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回归模型如下:
Iu=?字1Tp+?字2kp+?字4Zk+?着
其中,Zk表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其他控制变量。
面板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本文分别建立三种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将变量的真实的区域空间自相关性视为过程中的一种外部溢出形式,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
Iu=?籽WIu+?字1Tp+?字2Iv+?字4Zk+?着
进一步地,假设其空间依赖性存在误差扰动项中影响邻近地区因变量的误差,建立空间误差模型(SEM):
Iu=?字1Tp+?字2Iv+?字4Zk+?姿W?着+?滋
最终,综合上述两种模型,建立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实证研究。其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其中主对角线上的元素wii=0(i=1,...,n),且此矩阵为对称矩阵,如果区域i和区域j有共同的边界,则权重为1,否则为0。
(二)变量解释
1、被解释变量
(1)产业升级Iu。从宏观层面出发,通过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变化)来表征和解释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差异。本文参考蓝庆新等的方法,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对产业结构水平加以全面衡量,具体方法如下:
Iu=■yi×j=y1×1+y2×2+y3×3
当Iu越接近1时,说明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低;Iu越接近3时,说明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高。
(2)创新集聚Kp。技术创新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转型省际差异,通常在衡量本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时主要考察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本文借鉴聂辉华等的研究方法,对创新投入的衡量主要采用企业R&D,创新产出由专利数pat量测度。创新集聚度是描述区位分布的变量,该指标本文用单位面积上创新投入产出和来衡量,具体如下:
kp=■
2、解释变量
(1)税收优惠。现行税收制度支持非公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结合目前大规模实行普惠性减税的现状,以及税收优惠主要表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本文将各地区内企业所得税税收总额视为各地区的宏观税负Tp。需注意的是,地区宏观税负越大,税收优惠越小。
Tp=∑tax
(2)其他控制变量。本文参考已有研究,总结出以下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资本投入inv:资本投入是决定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本文采用各地区每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本投资额作为资本的代理变量。
消费需求ex:居民消费需求与地区经济状况有关,且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刺激着新的消费欲望的产生,因此消费因素也影响着产业转型升级。本文采用居民消费水平衡量某地区消费需求。
开放程度fdi:产业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外来因素影响,总的来说,开放程度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进出口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FDI),FDI的投入直接影响我国生产资源,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因此,本文用FDI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某地区的开放程度。
人力资本edu:人力资本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是否良好决定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率和速度。参考吕越等的方法,采用企业人均教育培训费用衡量人力资本指标,本文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人力资本进行测定。
三、实证数据与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样本包含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西藏除外)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相关性主要反映了税收优惠、创新集聚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集聚效应。本文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l)度量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l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Moran'sl=■
产业结构升级系数Moran’s l指数用于解释产业升级的空间自相关性。2008~2016年中国各省产业结构升级系数的Moran’s l指数及统计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莫兰指数均为正值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各省产业升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总的来看,各年的产业升级莫兰指数在逐年上升,表明我国产业升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因此基于空间性分析中国城市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实践价值。(表1)
(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对比。基于上述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说明选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是合理的。对于三种面板空间计量模型的选取,本文运用拉格朗日乘子统计量(LM)对SLM模型、SEM模型以及SDM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LM(error)、Robust-LM(error)统计量分别为147.6306和149.2703,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LM(lag)、Robust-LM(lag)统计量均不显著。说明采用SEM模型优于SLM模型。为了将两种的滞后性全部考虑在内,避免残差自相关对回归结果造成影响,选择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实证研究。
(三)直接效应回归结果。本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税收优惠和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本文分别拟合空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以及双重固定效应,发现空间固定效应的R2明显高于其余两个模型,且Log-L值也最大。综上本文选择空间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其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具体来看,模型2检验了税收优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由回归结果可知,税收对于产业结果升级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即税负越小越有利于产业升级。可能原因是,政府大力推进减税政策,实现对多产业的扶持与反哺,降低企业赋税压力,减少企业综合成本,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升级。
模型3检验了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发现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时期,因此企业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路径,但是目前从上述分析发现如果单独关注创新集聚,其并非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动力,可能的原因是,本文只笼统的讨论了综合创新集聚,并未对其进行细分,造成本指标可能仅代表着区域创新密度,但其区域上的企业、人才等并没有进行创新交流共享。
模型5引入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的交互项,其中交叉项用于检验创新集聚是加强了或是抑制了税收优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验证创新集聚体现了“竞争效应”还是“拥堵效应”,另外同时考虑税收优惠和创新集聚。由回归结果可得,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的交互项对产业结果升级产生不太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创新集聚对税收优惠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产生了“拥堵效应”。
直接效应回归结果验证了H1、H2,即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正向影响,但是对于创新集聚仍需深入研究,根据上述趋势,本文认为,创新集聚背景下更易形成一种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反馈机制。
(四)间接效应回归结果。为了进一步分析税收优惠、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程度,本文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来分析税收优惠、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程度。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3)
从表3可知,间接效应的回归结果验证了H3,即税收优惠、创新集聚以及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的交互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上述分析也表明,在推进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加强创新集聚程度的同时,必须不断更新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的结合方式,加强税收优惠和创新集聚融合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宏观调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8~2016年面板数据,构建邻接权重,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税收优惠、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研究税收优惠、创新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时,不可忽略地理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税收优惠和创新集聚对省域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正向促进作用,税收优惠还会促进相邻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的交叉融合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于本省产业结构的直接效应为负,具有抑制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虽然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为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果升级,政府还需进一步进行干预,深化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做到税收政策的普惠性。第二,加强区域间的创新交流,打破地域壁垒,建立完善的创新交流体系,打造良性竞争环境,引导创新资源由创新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流向创新集聚程度低的地区,改善创新集聚的辐射效应。第三,探索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的融合方式,实现税收优惠和创新集聚的协同发展,破除税收优惠与创新集聚的分割现象,提高税收优惠幅度激活企业创新活力达到创新集聚,形成集聚经济,助力产业升级。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Baldwin R,Martin P,Ottaviano G.Global Income Divergence,Trade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Geography of Growth Take-off[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6(1).
[2]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增长[J].经济研究,2006.2.
[3]聂辉华,谭松涛,王宇锋.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基于中国企业层面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08.7.
[4]白极星,周京奎.研发聚集、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7(1).
[5]李成刚,杨兵,苗起香.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2.
[6]吕越,吕云龙.全球价值链嵌入会改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吗——基于双重稳健-倾向得分加权估计[J].财贸经济,2016(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