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智能医疗发展研究
第617期 作者:□文/王淑荣 时间:2019/9/16 17:08:41 浏览:426次
[提要] 智能医疗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医疗服务各个环节,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及提高诊疗效率的过程。辽宁较高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老年抚养比使发展智能医疗具备了必要性;辽宁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为发展智能医疗提供了可能性。辽宁智能医疗的发展要突破无线射频技术识别、医用传感器、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问题;在市场推广方面,可相应地采取社区模式、医院模式及政府模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智能医疗;推广模式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8年度科学研究项目:“大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项目编号:2018XJLXYB005)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2日
一、辽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产物。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年龄结构比数据显示,重庆、上海、辽宁、江苏及四川65岁以上人口比例位居全国前五位;西藏、广东、新疆、青海、海南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位居全国后五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老年抚养比高的地区多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这与当地发达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医疗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反之,人口老龄化现显不明显、老年抚养比低的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人口稀疏的地区。
辽宁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4.08%,位居全国第三位,仅低于两个直辖市重庆(14.28%)和上海(14.26%)。人口老年抚养比是衡量社会承担养老比重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辽宁老年抚养比位列全国第七位,达到18.57%。辽宁人口老龄化情况明显,老年人抚养比较高,对辽宁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其他地区的智能医疗市场发展提供必要的思路。
二、辽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分析
医疗资源是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生产要素的总称,通常包括人员、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医疗床位、医疗设施和装备、知识技能和信息等。辽宁共有医院1,268所,主要分布在沈阳(274所)、大连(153所)、营口(126所)、鞍山(104所),而本溪(42所)、丹东(44所)等地医院数量明显偏少。辽宁共有三级甲等医院63所,其中沈阳26所,大连12所,锦州5所,鞍山、抚顺、本溪、阜新、丹东各3所,朝阳、铁岭、葫芦岛、营口、辽宁各1所。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也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沈阳分别为3.40人/3.98人;大连为2.94人/3.44人;而葫芦岛仅为1.88人/1.91人;铁岭为2.16/1.88人;锦州2.00/1.92人。
2017年辽宁人口数量约为4,374.63万人,平均寿命76.38岁。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期望寿命有望持续升高。与人均期望寿命的明显增长相比,医疗配套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智能医疗则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实用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辽宁发展智能医疗的环境分析
智能医疗无论是从政策上的支持还是经济上的表现,都承载着“改善医疗现状”的使命。同时,智能医疗的发展也需要政策条件、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的支持。
(一)政策环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将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条件,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2017年5月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布了《辽宁省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提出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和智能医疗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具有辽宁区域特色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体系。2018年12月辽宁省政府颁布了《辽宁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广泛应用。
(二)经济环境。辽宁城镇居民2013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578元,2017年达到34,993元,5年间增长幅度明显,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68%;2013年辽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23元,2017年达到13,747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06%。2013年辽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624.8万人,2017年达到1,575.9万人,5年间平均增长率-0.06%;2013年辽宁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1,969万人,2017年参保人数为1,794.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7%。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出现明显上涨的情况下,辽宁城镇和农村医疗参加人数出现降低的趋势,说明当前的医疗保险服务还存在许多改进的空间。
(三)技术环境。辽宁高校资源丰富,省内共有高校115所,这些高校在控制科学与工程、知识科学与工程、智能导航等领域已开展了前瞻性的研究工作。辽宁拥有211高校四所,分别是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同时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属985高校。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获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位列全国35所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行列。此外,东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8所院校新增了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2014年11月,东北最大的区域超算中心在沈阳正式投入运营,加快了辽宁省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为智能化医疗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发展智能医疗行业的关键技术分析
智能医疗行业是融合医疗远程诊断、医疗远程服务、数据采集、互联网通信及移动终端的综合性领域,知识技术密集型特征明显。智能医疗产业链上游包括感知技术、芯片技术和RFID无线射频技术,产品包括通信芯片外部硬件及RFID传感器;产业链中游技术主要指网络技术,相对应产品包括系统设备、系统集成及运行的平台与软件;产业链下游技术包括网络运营及服务,相对应产品包括电子病例、远程监控及远程医疗服务等,主要解决监护对象的信息数据处理和人机界面问题。
(一)促进辽宁医用RFID产业发展。在RFID产业链中,芯片设计、芯片封装由于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其利润率较高。国内医用RFID芯片制造比较知名的企业包括中兴通讯、上海复旦、上海贝岭等企业。目前,辽宁有RFID芯片制造企业50余家,但在企业规模和创新方面与知名企业有明显的差距,其主打产品主要是低频的RFID,其应用也仅限于低端的图书馆管理和车辆管理。辽宁RFID生产企业应重视对医用RFID的研发,具体包括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增加研发费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来提升产品的技术;二是积极拓展企业间的合作,加强技术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辽宁RFID产业的竞争优势。
(二)促进辽宁医用传感器的研发。医用传感器是实现智能医疗的重要硬件设备,包括体温传感器、血压传感器、血流量传感器、心音传感器等种类,对人体主要医疗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在发现异常时进行及时预警处理。辽宁拥有仪器仪表制造企业300余家,是全国先进仪器仪表制造基地,其生产产品主要以光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为主。在生产整体规模方面虽然有较大的优势,但在产品种类、产品档次有待提高。医用传感器对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求高,技术研发难度系数大,但未来市场潜力巨大,附加值高。依托大连现有传感器生产厂家的技术,展开与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联盟,就有可能在应用传感器研发方面占得先机,实现品牌化效应与规模化效应。
(三)促进嵌入式医疗软件与系统集成。嵌入式医疗软件是指将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物联网、云服务嵌入日常可穿戴设备的支撑软件,用以测量、保存、传输和处理各项人体健康指标。辽宁在软件开发,尤其是对日软件外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日本软件海外发包逐渐向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转移,辽宁软件发展也遭遇了瓶颈,而智能医疗领域的增长空间为软件产业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契机。辽宁软件企业应重视开展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抓住智能医疗市场的潜力的机会,逐步从软件外包向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开发,尤其是与智能医疗应用紧密的行业转型。
五、辽宁智能医疗市场推广模式
智能医疗行业是融合医疗远程诊断、医疗远程服务、数据采集、互联网通信及移动终端的综合性领域,对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及提高诊疗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智能医疗也是一个新兴领域,其推广应用需要政府、医院、行业协会的通力合作。智能医疗市场的开拓应选择合适的模式,从而力求在短时期内达到市场拓展的目的,其推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社区模式。辽宁各地区老龄人居住呈现集中的趋势,通过社区拓展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在通过对老龄人口进行健康体检的基础上,将目标群体按远程日常健康监控、慢性病常规监控及重症重点监控三个等级分别处理。日常健康监控包括常规血压、体温及心音的监控,采取频率可分为每日、每周、每月等,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而定;辽宁是心脑血管病多发地区,尤其以冬季发病率较高,对于患有慢性病的病人要建立完善的电子病例,定期对身体指标进行全面检查,并通过数据趋势分析尽早地发现身体异常;对于重症重点监控对象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并保证与医疗机构保持畅通的联系。
(二)医院模式。老年人在进入70岁以后,身体各方面机能衰退较明显,患病就诊和住院的概率也大幅增加。从一般的生育年龄来看,目前70岁以上的老人们的子女大多在40岁左右,即子女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大部分家族只有一个孩子。从代际年龄特点来看,70岁的父母需要经常性的就医就诊,而40岁左右的子女正处于生活负担最为沉重的阶段,需要承担起工作、赡养父母和照顾孩子的多重压力。智能医疗的医院模式设计可以按照就医就诊的各个疗程来设计,包括预约挂号、健康数据、名医咨询、复诊预约、用药提示、医院缴费、住院信息及远程医疗等,尽可能通过信息技术缓解子女的时间压力,更好地为就医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
(三)政府模式。政府在智能医疗的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地域分布看,除锦州和朝阳的12个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均超过20%,其中大连、丹东、本溪、沈阳超过24%。各地区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规划地推进智能医疗的进程。智能医疗是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医疗模式,在有效利用优秀医疗模式、整合医疗资源和提高诊疗效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智能医疗产业的专业性强,对信息技术与医疗技术之间的功能兼容必要求高,所以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硬件匹配、软件测试、初始应用等方面的规模效应。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振峰,徐宁,陶长俊.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8).
[2]荀锦锦,张奎,王建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7(11).
[3]舒文琼.从东软案例看智能医疗市场切入模式[J].通信世界,201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8081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