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不同国家商品价格体系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第617期 作者:□文/胡越明 时间:2019/9/16 17:37:03 浏览:875次
[提要] 同类商品在不同国家存在价格差异,通常意味着商机。但是,这种差异有可能是关税和运费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贸易壁垒阻碍商品的流通。本文剖析各国商品价格差异形成机制,以供国际商务活动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价格体系;价格差异;贸易壁垒;劳动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3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种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先后成立,消费者可以买到最价廉物美的商品,地区优势产业可以将销售网络拓展到全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经济学“一价定律”原理,每个国家的商品价格应该都由于自由竞争而趋向一致。但是考察现实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同一款商品在不同国家的售价截然不同,价格差异有时达到10倍以上。比如,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在不同国家开的连锁店,售卖同一款汉堡包食品,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售价就远远高于那些发展中国家。手机产业也是这样,虽然其价格差异不像汉堡包那么明显。
有些学者认为是不合理的汇率导致价格的扭曲,并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计算“合理”的汇率。但是实际数据早已表明,价格水平与汇率很少有联系。有个流行的解释是非贸易品(服务和建筑等)的存在阻碍了价格的交流,从而影响了整体物价水平,但随着跨国旅游和投资活动的日益繁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贸易的。
贸易壁垒才是导致各国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一国某类商品价格主要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耗费较多劳动的商品,其价格必定高于那些耗费劳动少的商品。如果一国经济虽然对外开放了,但通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外贸活动施加种种限制,结果是有些商品价格接近了国际市场价格,而另一些商品价格却远离了国际市场价格。但是,适度的贸易保护措施一般被认为是合理的。虽然自由贸易理论上对双方都有好处,但现实中有些开放国家的经济形势未必向好。这是由于自由贸易状态下先进制造业向少数地区集中,但是人口却很难自由流动,人口分布状态不能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随时调整,导致农矿业为主地区的人民大量失业。在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下,大多数政府会实行适度的贸易保护政策,预计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下去。
基于这样一种现实,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推进对外贸易和投资,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各国在有限开放条件下的价格体系差异。有一点需要说明,货币流动性过剩会引起物价总体水平上升,但这不会影响商品之间相对比价,所以在此暂时不关注通货膨胀问题。要研究形成特殊价格结构的原因,首先要分析商品价格内在决定机制。
二、价格体系决定机制模型设计
任何企业在为自己产品定价时,都会考虑价格下限和上限。下限通常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因为价格低于成本会导致亏损;上限通常是该种产品的市场行情(即前不久交易中的成交价格),因为价格高于行情会导致商品失去竞争力。报价往往被定在略低于行情的水平上。但在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上,定价机制有很大差异。卖方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上限价格会相当接近下限价格;而买方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上限价格则会无限远离产品成本。接下来我们就不同类型产品分别做详细的分析。
(一)工业原料的价格决定机制。所有有形商品基本都是由初级产品加工而来,无形商品价格又深受有形商品价格的影响,因此初级产品的价格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定价基础。初级产品通常都是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砂、玉米、小麦等,但是由于工业原料的贸易自由程度与普通农产品不同,出现了两种不太相同的定价机制。石油、煤炭、铁矿砂、天然橡胶、木材等大宗商品都是工业原料,几乎没有任何国家会对这些原材料进口征税,因此这个领域是贸易自由程度最高的。在充分竞争、自由流通的情况下,各国国内市场价格即国际市场价格。该类产品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大的定价权。因为商品价值主要来源于劳动,影响价格最大的就是人力成本。如果这些国家的企业在生产这类商品时需要用到较多的劳动力,则商品价格会比较高;科技进步了,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完成同样任务,则商品价格会比较低。另外,国际市场需求量也会严重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
假设某国工业原料价格指数为P1,原料出口国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为X,国际市场需求量指数为Q,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数学函数方程式来表达这个意思:
P1=f1(X,Q)
由于当代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等,所以各国的工业原料价格还会受到汇率的影响。汇率决定了进口初级产品的国内价格,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显著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通常先由美元表达,然后各国凭即时汇率来折算,得到以本国货币表达的商品价格。也就是说,我们几乎可以把汇率看作一个既定值,是一个常数或者是个外生变量。另外,目前汇率大多数是自由波动的,会受到各国通货膨胀程度、国际收支、投机者信心变化的影响,但这基本只是货币领域的事情,在此不作考虑。
假设汇率为R,上述函数方程可改写为:
P1=R·f1(X,Q)
其中,变量关系可以用坐标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图1)
(二)农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农产品根据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原料以及当地特产品,如橡胶、棉花、羊毛、蚕丝、茶叶、香辣料、咖啡、可可、烟草、水果、海产等,其定价机制与工业原料类相似;另一类是小麦、水稻、玉米、牛肉、冻鸡等粮食类产品,其定价机制与工业原料截然不同。本文所指农产品特指粮食类农产品。因为这些农产品是每个国家人民大众的基本食物来源,事关国家安全,所以每个国家都力求做到粮食自给自足,只在基本需要之外进口一些农产品来补充国内的需求。某些国家国内粮价高昂,但是为了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政府通常会设定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并且对本国农业实行政府补贴。这一领域的贸易自由程度是最低的。因此,每个国家的农产品价格有很大差别。
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业机械、能源等,因此农产品价格里必须包含这一块内容,由于化肥、能源、机械等货物是由不同的初级产品加工而来,所以我们可以用工业原料价格来表示这些前期投入的费用。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另一个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劳动生产率越高则单位成本越低、价格越低。但是目前很多国家(例如中国)的农业还未完全实现公司化运营。家庭劳作方式下,人力成本计算方式与工业企业有很大区别,不能按照工人工资的水平来计算,而是要按照最低生存需要的费用水平来计算。
人口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越多,对粮食需求越大,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升。各国的饮食文化也会有所影响,崇尚素食的文化会减少市场需求、降低价格,但这只涉及个别国家。因为贸易受限,汇率因素将不起作用。
假设某国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为P2,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为Y,按耕地计算的平均人口密度为H,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函数方程如下:
P2=P1+f2(Y,H)
由于P1=R·f1(X,Q),该方程可表示为:
P2=R·f1(X,Q)+f2(Y,H)
其中,变量关系可以用坐标图来表示,如图2所示。(图2)
(三)制造业、服务业商品价格的决定机制
1、作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工人工资决定因素。在技术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可被看作是稳定不变的,劳动力单位成本(即工人工资)成为影响商品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工人最低工资水平可能跟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有关,但是工人平均工资水平却远远高于这一数值。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往往赶不上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农业人口总是不断流向制造业来应对这一情况。为了吸引农村劳动力,制造业工资水平应该至少略高于农民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实际工资水平不是由基本生活需要所决定的,而是由农民收入所决定的。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一般较高,劳动力昂贵;农民收入较低的国家,工资水平一般较低,劳动力便宜。
农民的收入与农民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有关,小农户议价能力低、收入低,大农户议价能力高、收入高。劳动生产率较低、或者人口较多的情况都会导致小农户较多,大农户较少,农民平均收入很低。
假设工人工资与农民收入大致相等,用指数W表示,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为Y,按耕地计算的平均人口密度为H,我们构建函数方程如下:
W=f3(Y,H)
其中,变量关系可以用坐标图来表示,如图3所示。(图3)
2、制造业、服务业商品的定价。制造业产品成本主要包含原材料、机器设备和人力成本,但机器设备成本又可以继续分解为这三个部分,最终可以归结为原材料成本与人力成本之和。人力成本等于劳动者人数和工人工资的乘积。劳动者人数则与劳动生产率有关。服务业产品定价方式与制造业基本类似。由于现代丰裕社会过剩经济的特点,定价过程中价格上限很接近于价格下限,我们可以认为实际价格由成本决定。另外,除非完全放弃某个产业,一国政府通常会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而设定相关产品进口关税,以达到进口货与本地货最终售价接近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忽略汇率的影响。
假设某国制造业产品(或者服务业产品)价格指数为P3,所需劳动力数量指数为N,该国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为Z,我们得到如下函数方程:
P3=P1+N·W
N=f4(Z)
由于P1=R·f1(X,Q),W=f3(Y,H),所以我们得到函数方程:
P3=R·f1(X,Q)+f4(Z)·f3(Y,H)
该函数方程中,P3与X、Z、H都呈现数值上的反向关系,但与Q、Y呈现正向关系,定价机制较为复杂。在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一方面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是伴随较多的人口,这会降低农民收入,拉低工人的工资水平,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较低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却导致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增加,这会增加劳动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两方面相互抵消,表现出的价格不一定较低。在技术先进国家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抵消现象,导致表现出的价格不一定很高。该原理如图4所示。(图4)
(四)资本类商品的定价。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本类商品市场,与其他市场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商品并非劳动产物,谈不上什么成本。有学者认为,该类产品真实价值是长期持有该产品所获的收益,所以价格是未来所有获利在当前时点的贴现。这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将来是不确定的,获利根本无法计算,因而这种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
研究各国资本类商品价格数据,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不同国家的同类型资本类商品价格很明显地趋于一致,而同一国家的不同类型资本类商品价格却两极分化。举例来说,全球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无论在哪个国家,房地产价格都趋于一致;但同一个国家,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则差距越拉越大。国内城市之间房地产价格有差距,主要原因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但大城市房地产价格全球趋同却不是人口流动的结果,更有可能是因为投机者的强大投机能力和心理预期,有研究表明房价水平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是显著相关的。
我们认为,资本类产品的供应极其有限,具有垄断色彩,市场需求量总是超过供给量,所以在市场上需求因素才是价格的决定性力量。所谓的“真实价值”或“合理价格”在金融、房产、股票、汇率这些市场上并不存在。例如,汇率波动和走势就是与经济基本面完全脱离的。由于投机者心理的作用,产品需求量波动非常大,导致价格波动也非常大。人们普遍认为产品的价格中含有较多水分,容易产生大的泡沫,这一经济领域因而被冠名“虚拟经济”,以区别于泡沫较少的“实体经济”。
假设某国对外开放程度高的资本类产品价格指数为P4,对外开放程度低的资本类产品价格指数为P5,国外的投机需求指数为S1,国内的投机需求指数为S2,汇率为R,我们可以用下列函数方程来表述其中逻辑:
P4=R·f5(S1)
P5=f6(S2)
其中,变量关系可以用坐标图来表示,如图5所示。(图5)
三、用价格体系模型解释各国实际情况
该价格体系模型可以解释任何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根据各国的资源禀赋区别,我们将所有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国家分为能源矿产、耕地、劳动力三大优势类型,下面分别进行分析和验证。
(一)能源或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国家。这类国家很有可能发展资源类产业,久而久之,资金、劳动力、技术研发部门都向工业原料产业集中,劳动生产率变得越来越高,但其他产业由于缺乏关注而无法充分发展,劳动生产率逐渐落后。在这种背景下,一种特殊的价格体系逐渐形成了。首先,该国的工业原料价格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影响很大,会非常不稳定;其次,该国农业可能不太发达,农产品价格会较高,即使该国放弃了某项农业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并降低关税,但由于附加运输成本,农产品价格仍然会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再次,因为该国制造业没有什么优势,可能会依赖进口,价格里附加运费,所以该国工业制品价格较高;最后,较富裕的资源出口国,投机需求旺盛,资本类商品价格较高,较贫穷的资源出口国,情况则正相反。这一类里的典型国家有沙特、伊朗、土耳其、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南非、智利、蒙古等。这些国家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经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极不稳定,这些国家的经济经常处于剧烈波动当中。
澳大利亚也可以被归到这一类,因为澳大利亚主要经营矿产资源类产业,虽然地广人稀、畜牧业产品价格便宜,但澳大利亚土壤贫瘠,种植业不发达,大米、小麦、蔬菜等作物基本依赖进口,食品昂贵,由此导致生活成本较高,制造业失去竞争力,工业制品也依赖进口,价格较高。
(二)耕地资源较丰富的国家。这类国家往往人均耕地面积较多,而且农业科技较发达,是农产品出口国。在这类国家里,农产品价格通常很低,工业原料价格则会如其他国家一样跟着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但是农业很少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依据其他产业的表现不同,这类国家又可被分为三种:第一种国家,过分依赖农业而其他产业表现不佳,例如一些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相对于工业制品,农产品附加值很低,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往往会陷入逆差,经济形势糟糕。在这类国家里,工业制品因为劳动生产率太低而价格高昂,资本类商品则因为人民贫穷而价格低廉。值得一提的国家是阿根廷,该国自从进行国有资产私有化改革并对外资开放后,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发生了“去工业化”现象,虽然农业发达,但是国家仍然不可避免地变得贫穷了。第二种国家,兼具耕地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如俄罗斯、巴西等。在这些国家里农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较小份额,他们主要依靠出口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谋生。跟第一大类国家一样,这些国家的经济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变化而剧烈波动。工业制品同样依赖进口而价格较高。但资本类商品由于国家比较富裕而价格较高。第三种国家,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都很发达,例如美国、加拿大等。这些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很高,但是由于人民富裕,工人工资水平很高,人力成本非常大,因此工业制品价格水平也较高,资本类商品则极其昂贵。
(三)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国家。这类国家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矿产资源也并不特别丰富,由于人口众多,激烈竞争导致人才素质较高而工资水平较低,适合于发展制造业。高度依赖制造业的结果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因为工业制品附加值高,人民趋于富裕。在这类国家里,工业制品的价格通常较低,但因为工业原料价格也会跟着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工业制品的价格并不稳定,经常会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这一类国家有一定机会能成为制造业大国,如日本、德国、中国等。有人可能对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发展潜力有所怀疑,因为这两个国家富裕以后,国内工人工资水平都变得很高,导致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其实这只是杞人忧天。一方面科技的发展能够抵消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扩张;另一方面这两个国家的企业在全球有广泛的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把别国的优势变成了自己的优势。
这一类国家农产品价格可能较高。例如,日本人均耕地面积太小,农产品价格高得惊人。印度尼西亚的农产品价格也很高。中国的情况好于日本、印尼,但不如美国。但法国、德国等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所以农产品价格比较低廉。印度在这类国家里是个特例,印度人均耕地只是略多于中国,劳动生产率却很低,可是印度有迥异于其他国家的特殊饮食文化,人民崇尚素食,动物饲料需求很小。另外,一部分人民生活过度贫困,这个因素也抑制了对食物的需求,因而农产品价格很低。
资本类商品方面,最富裕国家里的价格较高,如日本、德国、韩国等;其次是中国、印度;较贫穷国家里的价格较低,如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
四、未来趋势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的利用。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的利用,能降低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通胀风险。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快速扩张,国内原材料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大量重要的能源和矿产都必须依赖于进口。研究表明,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均对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表现敏感。
研发可替代传统原材料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用国内较丰富的其他资源来替代传统的石油、铜铁矿等严重依赖进口的物资,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这需要科技的支持。目前,国内研究机构的研发能力还尚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还客观存在。因此,与外国科研机构进行国际合作,即使不是首选项,也应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降低物价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产品价格水平显著高于美国,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飞速提高,但是农业仍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呈现明显的“二元经济”现象,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重要的是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虽然近年来制造业的进步也带动了农业机械的研发,但是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业经营方式还是基本停留在小农经济状态,农民的专业化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有采用机械化的大农场方式,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量闲置农业劳动力被释放出来了。这既有好处,也有一定风险。好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能够因此获得更多的劳动力供给,产业升级加快。但是,大量闲置人口如果未能在其他产业找到工作,则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安全隐患。
(三)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能减缓人力成本上涨压力,降低物价。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但目前也面临一些困境。尤其是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制约着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高的成本支出,不得不提高产品售价,这严重削弱了产业竞争力。另外,随着农业收益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不满足于工商企业微薄的工资待遇,宁愿回乡务农,造成了制造业劳动力紧缺,“用工荒”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个趋势是人民逐渐富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科技。一方面科技进步能使我国拥有较为强大的装备制造业,降低机器设备支出等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能够节省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等生产成本。
(四)加大全球投资,充分利用别国优势。加大全球投资、充分利用别国优势,也能降低成本和价格。通过贸易来获得别国资源,要付出额外的商业流通成本,其中包括原产国工业企业的利润、中间商的贸易利润、货币转换的汇兑损失等等。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是贸易的升级。如果能在资源产地直接投资建厂,则可大幅度降低相关成本。在人均收入较低国家投资制造业,也可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对外投资可能也有风险。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都不太稳定,我国企业在外国作为外资企业往往遭到歧视,不能享受到国民待遇。对外投资造成的产业外移,也会使国内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五)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和相关教育事业,能让人口分布符合产业结构需要,让价格体系合理化。农业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往往超过人均实际收入的提升幅度,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不可避免,严重时就进入了“过剩经济”。过剩经济状态下,不但生产能力超过社会需求,出现大量过剩产品,而且劳动力也出现大量过剩,失业人口越来越多,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秩序也会受到犯罪问题的威胁。
如果我们把商品生产分为必需品与非必需品两大部门,对必需品的需求量受到人口规模的严重限制,但是非必需品的需求量更有弹性空间。人类对艺术、闲暇、娱乐的追求所导致出现的商品都可以被归为非必需品,关于艺术创造、家政服务、旅游、影视、餐饮、游戏等行业能够创造极大的市场需求、迅速吸纳很多剩余劳动力。但是这些产业要想得到长足进步则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相应的教育事业必须要同步推进,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M].海闻等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马珂.我国近三次物价上涨的比较及启示[J].西南金融,2012(8).
[3]吴周恒,李静鸿,王明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至中国上下游价格的时变传导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9).
[4]刘思跃,许心星,代杨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价格传递效应的差异研究[J].技术经济,2010(10).
[5]韩伟,刘学文.中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当前实践与法治完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6]陈御钗,石大立.农产品价格体系与流通模式研究[J].南方农村,2014(2).
[7]程前昌.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匹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9).
[8]邹宗森.汇率决定之谜及研究述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4).
[9]谢恺.关于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及其关系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7(48).
[10]王腊芳,王绍君.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分析[J].经济数学,2014(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22529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