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经济振兴
第617期 作者:□文/刘颖晴 万家晶 时间:2019/9/16 17:53:59 浏览:277次
[提要] 本文基于辽宁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在建设新农村、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收入总体低于城市人均收入、农民就业质量低、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要在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基础上,发展乡村第二、第三产业及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辽宁省乡村振兴。
关键词:辽宁;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2日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发展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仍然聚焦三农问题,以发展乡村产业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9年3月,习近平多次强调乡村振兴的意义,国家及社会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辽宁省农业产业有其自身优势,例如,种植期长、土质优良、农作物种类多、气候适宜、生产品质高等。近年来,部分地区兴建大棚,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农民的致富之路不断拓展。但是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不足,农村劳动力供给质量不高与结构失衡并存、农民就近就业难、乡村人才开发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转型动机不足、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凸显。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辽宁省“三农”问题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法,而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经济,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互动。因此,辽宁省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必须以劳动力优化为基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即增强农民劳动能力,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促进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辽宁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面促进辽宁省乡村振兴。
二、辽宁省乡村经济振兴所面临的问题
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是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而辽宁省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2018年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提到,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四年为负数,新增人口数减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重大,劳动力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低龄、女性、半失能、老龄人群为从事农务劳动的主要力量。在劳动力供给结构方面,存在男女比例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问题。
(二)劳动力供给质量不高。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生产技术不足、观念滞后,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力与运用能力不高,创新意识不足,应用互联网发展新兴电商农业能力不强,投入与产出不匹配,总体的劳动力供给质量偏低。
(三)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农业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区差异。截至2017年,辽宁省仅有4.3%的村庄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特色农业经营范围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业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农村仍然使用分散的耕种模式和经营方式。如图1所示,全省规模农业经营户为12.7万户,共有552.7万户农业经营户,826.7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小农户大量且长期存在,分散经营,规模化生产程度总体不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普及率较低。除此之外,乡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动力不足且与农业融合度不高,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图1)
三、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产业,出路在于融合、发展、升级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等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
(一)发展“互联网+”农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将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及时传递给农民,降低市场信息的滞后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及附加产品;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到农村基层,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将农业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电商农业,在各乡镇建立电商服务、储物流中心,扩大电商服务的覆盖面,积极与电商平台开展合作,进行远程指导,将本土特色农产品外销,拓宽销售市场。
(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融合方面,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销结合是重要的驱动力。应促进农民、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零售商相结合。乡镇龙头企业应定期安排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传授新型农业科技,带动农村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的生产率;发挥现有农村合作社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及时传递农业生产信息并制定合理地农业生产计划,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政府合理分配农业生产资金或者引导农民集体共同建立农产品加工、仓储、烘干、保鲜等基础设施,保障农业在种植、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外销等环节创造价值,政府应引导乡镇龙头企业走出辽宁,帮助乡镇龙头企业形成品牌建设,提高乡镇企业的品牌意识,拓宽原生农产品及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打造农业产品品牌。
(三)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海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已形成休闲农庄、观光农庄、农业园区、生态园区、农家乐、民俗文化六大发展模式。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应降低对本土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挖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庭院经济,推动乡村旅游农业升级,例如瓦房店市香洲温泉旅游区、葫芦岛市特色主题园区、丹东市草莓采摘园区等。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的乡村,应继续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建立环境优质的农家乐、民宿、休闲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点,制作精美的农产品艺术品及本地特色传统文化产品,不断拓宽市场,打造农村旅游产品。在旅游业尚未兴起的乡村,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乡风文明,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政府合理划归土地并提供资金支持,建设并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组织小农户实现规模化经营,拉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的劳动力优化对策
发挥人在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是要实现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国外不少国家在振兴乡村时,重点关注人的开发,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力量,例如,日本开设农业高中、实行农业技术普及式教育来开发农村专业人才,德国分设多级式的农村人才教育机构,美国不断丰富技术培训组织,韩国重视思想教育宣传,重视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开发。辽宁省应该合理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注重农村教育与职业培训。
(一)注重乡村基础教育。政府应向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实行政策、财政倾斜,鼓励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及个人为乡村中小学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基础教学设施,扩大多媒体使用范围,提高乡村教育实力;定期安排乡村教师到沈阳、大连等城市或者省外教育实力强的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鼓励师范类大学生加入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中,提升乡村师资力量;严格监管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为无法负担子女入学的特困家庭提供补助,减免书本费、学杂费等;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更要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将知识与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紧密结合,为现代农业发展储备高质量的人才。
(二)注重技术教育。辽宁省昌图县开展了一村一个大学生的工程,培训中,积极探索新型农业模式,推动昌图县种植业规模化,管理标准化。各城镇可借鉴昌图县的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此工程,选拔当地优秀农民,进行农业相关技术培训,培养“农民大学生”。同时,政府应给予农村技术教育优惠。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例如,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电商培训。统一安排职业考试,增加乡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及市场适应能力。不断拓展职业教育的覆盖面,禁止年龄、户籍、性别等限制,全面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在开展技术教育的同时,提供法律政策培训等,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维护劳动者自身权益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质量,促进农村服务业及新型农业的发展。
(三)引进外来优秀人才。辽宁省政府应与省内以农业院校为主体的高校进行定向为农村培养能引领、帮助农民的专业人才,以新血液、新思想引领农村新思潮,将先进思想、农业科技、互联网技术及其他职业技术引进农村,激励农村各类劳动者创新思想、主动学习,及时更新观念与提升技能,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建设新农村,打造智能农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撑。
(四)建立乡村人力资源管理及就业体系。省市及乡镇政府的相关部门和村委会等组织应建立起一套全面的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流动监管的体系。深入基层,了解农民职业规划,根据其就业意愿、素质、技能等客观条件,帮助其规划、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估体系,立足于农村产业结构需求,以培养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分批次地合理安排当地农民学习互联网、电商平台等技术,培育新型的电商农业人才,提供合理指导;各乡镇劳动力流动监管系统联网,保证省内农村地区劳动力合理流动,例如,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等;给予农民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提高拥有专业技术的农民工资待遇。依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合理、全面地开发辽宁省各乡镇劳动力资源,保障劳动力有效供给。
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应协同进行,把握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其从业、创业的能力,开发人才,留住外来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延长农产品价值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推动辽宁省新农村建设,振兴乡村经济。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2(9).
[2]胡石其,熊磊.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J].湘潭大学学报,2018(5).
[3]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4).
[4]魏国芬.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思路[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4).
[5]王见敏,谢建亮,王建超.“雁阵模式”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探析[J].西北人口,2015(4).
[6]杨秀丽.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搜寻匹配模型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1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39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