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新商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第618期 作者:□文/何 珊1 马小林2 时间:2019/10/1 9:17:15 浏览:279次
[提要] 面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多数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有机会到企业学习更多的业务实践技能。本文以辽东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校企合作为例,研究新商科背景下如何利用校企合作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优势。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研一般项目:“产业需求导向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学为例”;辽东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8B003);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16BJY024);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编号:2019lslktqn-012);辽东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8QN0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10日
一、新商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发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金融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金融人才。但目前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金融专业的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实践创新不足,对于具体实际业务不了解。高校老师平时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只注重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实际业务能力。金融专业要在发展,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在校学生补足短板,应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企业和金融机构实习,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实际业务,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二、辽东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一)建设目标。在认识实习项目的建设阶段,主要开展聘请银行业管理人员及优秀从业人员来学院开展专题讲座,把银行业随时调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在课程实践学习的建设阶段,编写银行业务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考核办法等内容,并培养安排实践指导教师。在专业专项业务的建设阶段,主要完成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的专项训练。侧重于对学生将已有的银行理论、方法等成果进行创造性地实施转换成产品能力的培养。根据银行从业人员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逐步实现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实践指导师资团队,编写配套的相关文件和教材。在综合创新训练实习项目建设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下发任务,由学生根据任务进行银行理财产品设计,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主要编写综合创新实训实例设计任务书、设计配套设备、组织安排师资团队,编写配套相关文件和规定。
以辽东学院经济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合作为基础,建立面向金融学等专业的全程式模块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每年实训要求,达到实践总学时占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比例;搭建教师科研、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平台,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毕业设计与银行实际相联系的全新模式,并由此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银行业从业人员。
(二)建设方案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建设期内,辽东学院经济学院将与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全力配合,齐心协力,建设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全程化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在常规教学模块,基地将着力建设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人民银行特色资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学习实践业务的机会,理论结合实际,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案例其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模式上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分模块实习,由大一新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大二学生的课程实践实习、大三学生的专业专项业务训练到大四学生的综合创新训练四个阶段的“四段式”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每一个阶段建设专项的实训指导教师、编写专项实训项目、制定特定的实训计划。尤其要重点建设银行业务专项训练实践项目,突出每一项专项训练的“核心能力”。对于第四段的综合创新训练,针对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项目,如征信产品设计、征信业务创新、银行产品设计,逐步提高学生对商业银行和央行业务的认知及从业能力。
2、校企联合的管理体系构建。基地将致力于健全教学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教学基地建设工作领导班子,由学院和实践基地领导牵头,成员由具备丰富的专业教学与管理经验的教师和督导专家组成。主要职能是研讨实践基地的教育规律,选择和确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组合,协调和规范实践基地相关各方面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目标,全面督导实践教学基地各方面工作的有效运行。同时,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学基地管理办法,使基地建设工作有章可循;逐步完善实践基地制度建设,如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运行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实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安全和权益的保障措施;依据相关专业的特点,逐步整合教学资源,保证实践基地的开放性;在运行机制上,统筹安排、调配相关教学资源和教育资源,保证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实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按现代社会高质量的职业素质要求,必须要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管理规范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水平,以适应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需要。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培养,主要围绕着使其具备基本职业能力方面入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其具备从事实践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即在熟悉专业理论基础上,通晓银行业务各个环节的基本构成并熟练操作,熟知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业务。二是具备从教能力,如能制定课堂计划,规范的组织课堂教学,并会检查课堂教学情况与效果的教学法和方法论方面的能力;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与学生合作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教学能力和心理学能力。
4、开放共享的机制建设。基地将通过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与辽东学院经济学院各相关专业的合作,建立开放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学实践教育基地。第一,对金融学及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共享。基地将在课程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实务操作与训练等环节,实现共享,凡在基地中登记的大学生,均可按需学习和得到专业指导。第二,对银行相关部门的共享。基地将加强和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制度,使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体系得以进一步强化与提升。同时,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银行实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搭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教学和实践、实务训练、顶岗实习的同时,将其专业技术提供给相关群体,实现对外的共享。
三、应用技术型大学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一)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着重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利用教师休课学期和部分教师待岗培训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质;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努力获取各类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及金融行业相关的技术职称,使部分教师转变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师。
(二)加强学生实践实习时间。学生在进行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走进企业和金融机构,真真切切地体会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感受在企业工作的压力与使命感。在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共同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在教育、设备、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将填鸭式的教学科研模式转化为任务驱动式直接获取实践经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可以在每年的寒暑假,利用实践基地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供学生们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
(三)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一个学校的科研氛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科研的能力与水平。校企合作、校企联盟的模式已经为学校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指出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如何引导老师学生在这个模式下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服务,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四)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要做好一件事情,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必备的,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必需的。鼓励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是必要的。学校要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奖励政策,积极引导教师学生的科学研究,鼓励横向科研,增加横向科研的奖励机制范围。
(五)强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广度。校企合作模式要做到切合实际的合作,真正地解决问题。高校要通过校企联盟、校企合作、产业研究院等途径,在深度、广度上求发展、谋策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的目标。
(六)政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校企联盟,政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共建智慧城市,政府要在政策上、人才引进上、地域安排上、资金上积极地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效应。
(作者单位:1.辽东学院经济学院;2.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1]付艳.高校转型背景下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
[2]杨艳.校企合作模式下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分析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3]刘晓敏,张艳丽,李晶,等.校企深度合作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36130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