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重理轻文局面下高校就业情况及对策
第618期 作者:□文/张 倩 时间:2019/10/1 9:32:52 浏览:420次
[提要] 重理轻文的弊端在高校教育及就业过程当中日益显现,如何能够避免这种弊端扩大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重理轻文趋势与历史学专业就业率低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期望为历史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及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就业;历史学;对策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意向及择业动机研究”(项目编号:JYCY2017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21日
一、文科类专业就业情况分析——以历史学类专业为例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从人数来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当年高校毕业人数为16.5万人;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87.75万人;2009年,单年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500万大关;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820万。毕业人数屡创新高,就业难的问题屡见诸报端,但在“最难就业季”,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差异明显。
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来看,2018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这三个理工类专业连续三年都是绿牌,即高就业率的专业。2018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化学、美术学、音乐表演、法学、历史学。其中,历史学连续两年被评为红牌专业。从这份报告当中可以看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要高于文史类专业就业率。同时,因为在若干低就业率专业当中,基本上所有专业都是文理兼收专业,只有历史学专业是纯粹的文史专业,所以选取历史学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从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来看,工学类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94.04%;农学和医学门类的就业率分别是93.15%和93.06%,位列二三,属高就业率专业;管理学和经济学是考生热衷报考的两个门类,毕业生就业率都高于平均水平,达93.02%和92.8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的门类依次是文学、理学、艺术学、哲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其中文史类专业居多。而就业率倒数三名又被法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等文科专业所包揽,其中历史学就业率为88.75%,低于平均值92.57%,和就业率最高专业相差5.29%。
综合来看,历史学类专业就业率始终低于平均就业水平,属于低就业率专业。且这种情况并非偶发,而是一种持续现象。
二、历史学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学科特点鲜明,择业局限性较大。高等教育中的历史教学,旨在培养了解专业基本知识,熟悉中外历史和民族文化,具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满足社会各层次需要的史学专门人才。不论是专业历史知识的积淀还是历史素养和思维的养成,都需要更加长期、持续的努力,这就导致历史专业人才绝非“速成型”人才。然而,当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要求人才培养工作“立竿见影”;社会分工程度更为精细、专业化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针对社会和市场就业需求,大多数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不会在历史学上投入太多资源,学生填报志愿时也不会将历史专业作为最佳选项。
正是由于其浓郁的人文特性,历史学就如同古语所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般,需要长期积淀才可以浸润一个人的身心灵魂,这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大量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甚相符。因此,作为老资格的文科类学科,历史学类专业在当前就业市场中不受社会重视,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二)就业形势严峻,社会认可度较低。重理轻文是当代中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建国伊始,为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国家致力于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在学校和学科专业设置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学科设置为例,1953年,我国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理工科118种,文科仅为19种。
除了重理轻文的政策外,历史学类专业就业率较低还跟社会需求较少有关。比如,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岗位共计16,144个,其中历史学类可以报考岗位为446个,占比为2.7%,而理工类专业当中就业大户——计算机专业,其毕业生可以报考岗位为4,518个,是历史学的10.13倍。
同时,《201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薪酬待遇”是大学生择业首要考虑因素。根据近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历史学均位列工资最低的20个专业排行榜。较低的工资水平,无法满足毕业生对较高生活品质的需求,这无疑会使一部分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慢就业,游荡在求职大潮当中,寻找更加心仪的岗位,这一趋势也拉低了历史专业的就业率。
三、提升历史学类专业就业率的建议
(一)以史为鉴,重视人文学科。众所周知,对于独立的经济主体和单元而言,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无法通过创造产品带来直接的利润,很难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但是人文学科却能对人的思想和文化认同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优化社会基本面,提升社会整体生产能力和运行效率。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历史学在美国高中课程当中为必修科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美国大为流行,历史课被大幅度删减,致使美国公民总体文化水平严重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政府开始反思,重新重视历史学科,并将历史学科规定为五大核心学科。
综上可见,重视人文学科,重视历史教育是一些发达国家吸取历史教训和从现实需求出发而做出的最终决定。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解决好就业问题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社会各方面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摸着石头过河”,也需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人文学科,从小处看,能够培养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涵养高校的人文精神;从大处看,能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导向,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智力资源。在现今我国严重重理轻文的形势之下,重视历史、重视人文学科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途径。
(二)专业转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高校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契合社会需求培养人才。高校应该整体规划人才培养计划,重新定位本单位人才培养目标,历史学科强势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地位,重点实行精英化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进一步培养潜力的领军型历史专业人才;综合类高校,应综合考量自身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多种因素,适当缩减历史学科招生名额,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培养大批高素质历史学人才;师范类高校,应培养未来能投身于中小学历史教育的教学类历史专业人才;各高校的历史学院应加强互联互通,交流办学经验,提升国内高校历史学教育的整体层次和水平。第二,打破思想束缚,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国家及高校层面均应改革职称评定机制,从根本改变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传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革新授课方法。要摒除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教学模式,通过趣味纪录片、历史类综艺节目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史学思维。打破“阳春白雪”式的传统史学束缚,不断发掘历史学的现实效益,提升学生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通过现代媒体手段,向公众传播历史学中的普世价值,提高其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
(三)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拓宽就业视野。通过调查,历史学类专业毕业生的目标职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公务员、文职人员这些传统岗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文史类专业的就业方向远不止如此。从故宫文创成为“网红”到《国家宝藏》的大热,昭示着公众精神层面的诉求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前景广阔,能够为文史类毕业生提供旅游策划师、文创设计师等待遇优厚、职业生命期长的职位。因此,高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力度提升学生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审美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塑造复合型、应用型的历史专业人才。还要拓宽学生求职就业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其深入相关产业行业,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等优势,挖掘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在新兴领域寻找开发新的文化岗位,谋求长远的职业发展。
此外,高校还应该针对性地完善就业服务工作,譬如,推行体验式就业工作理念,开展体验式就业辅导,用身边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面向历史学类专业的专场招聘会,打通学生求职与单位招聘最后一公里,降低学生求职成本;广泛拓展就业渠道,从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搭建供需桥梁等等。
四、结语
当前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期,传统的重理轻文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来讲都不合时宜,无法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也对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在教育改革中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优化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这为今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也期待在新形势下,各高校能够正视人文学科,重视人文学科涵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肩负起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历史专业人才,传承民族历史的重任。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志毅.小议历史与历史学的意义[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
[2]彭慧.新加坡历史教育发展历程概述及分析——以世界历史教学为讨论重点[J].八桂侨刊,2016(4).
[3]杜洋.史学的困惑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7(2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7641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