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循环经济下铜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第618期 作者:□文/李成胜 时间:2019/10/1 9:56:44 浏览:272次
[提要] 基于全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探讨如何开展我国铜工业战略转型升级,通过了解铜工业现状,对铜生产企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再生铜
课题来源:铜陵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8tlxydxs080)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14日
铜是最枯竭的矿产资源之一。从发展历史角度和金属需求决定了其在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对铜产品需求逐渐旺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铜资源的需求缺口也不断增大。然而,我国是一个铜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铜储量十分有限,初加工铜金属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我国应该有限的铜资源现状下,对铜产业进行转型发展,从而满足我国在工业上对铜资源需求。如果能解决好铜资源需求问题,这对我国新时代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循环经济下铜产业发展前景
(一)循环经济又称“资源循环经济”。是以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与环境相协调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是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过程。它具有低成本、低排放、高利用的特点。在目前的经济周期中,所有材料和能源都可以得到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是一个铜资源贫乏的国家,铜产业的资源有限问题成为了我国铜产业必须走转型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把我国的铜工业转变为资源型、环保型的优质再生铜。
(二)铜新材料发展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铜生产规模逐渐超过发达国家,世界上铜新材料的生产布局也逐渐地向发展中国家集聚。一些知名的铜产业国际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铜生产的高端技术,主要体现在高性能、高稳定、高精度性等先进技术方面。因此,这些专业化的国际跨国公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与国外先进铜加工企业相比,国内铜加工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少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理论基础。
引起国内铜加工的新材料种类少,仿制品多的原因如下:一是国内许多企业在新材料、新合金和新加工技术上缺少研发费用;二是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研发投入成本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三是铜新材料加工周期长,铜半成品向新成品转化速度缓慢。
二、铜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我国铜资源现状。铜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且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等领域。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对铜的需求不断增长,并且由于我国铜资源短缺,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形下,铜原材料的供给端已成为铜工业的发展“瓶颈”,从而对进口的铜原材料依赖加深。据有关数据统计,至2010年我国已探明的铜资源储量约为6,162万吨。但我国铜矿自然禀赋不佳,伴生矿居多,尚未发现优质的矿床。在已发现的矿床中,大部分矿体复杂,品位低,开采成本高,开采难度大。在已开发利用的矿山中,大型矿山和超大型矿山较少,小型矿山较多。据《中国矿业企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全国共有铜矿790座,其中大型铜矿15座,占2%,中型铜矿29座,占4%。此外,在剩余的储量中,规模大、品位高的矿床大多位于外部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生产条件恶劣,大部分都难以开发利用。
(二)铜产业转型发展必要性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国和消费国,但铜资源极度短缺,自给率不足30%,且逐年扩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铜进口国。我国进口铜资源大部分来自智利、蒙古、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好我国铜产业市场的缺口必须要推动铜产业的转型发展。一是从全球铜资源储量上看,全球铜储量总计约7亿吨,主要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亚、秘鲁、美国、墨西哥、中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中国虽位居第六,但是人口基数大的原因,导致铜资源排在世界的末端,国民人均资源不足。二是从国内铜行业上看,铜行业与铅、锌有色金属行业相比较,铜产业在这种“三角”格局是最为稳定的,但面临着我国金属产业所共有的最大短板——矿产资源不足。据有关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排名前五的电解铜生产企业中,中国铜陵有色和江西铜业位居前列,但其资源占有率却相对比较少,且产量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也不会明显增大。三是从我国铜市场上看,我国铜消费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的铜产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铜产品单一,质量差;铜基材料品种少,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我国铜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传统发展模式,那么我国铜产业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铜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铜产业作为一个传统型工业,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模式。从传统资源型产业来看,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产能过剩持续增加,又面临着以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过去依靠破坏环境和依赖低成本、低技术竞争的增长模式越来越难满足国内消费,因此铜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发展。
一是铜产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市场都已成熟,没有创新型元素添入其中,会导致铜产业长期发展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型产业将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技术、工艺、产品将会淘汰,市场将会萎缩。
二是技术供给不足对铜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我国许多企业改造、升级技术时,总是通过向海外购买先进设备和引进高新技术来维持企业的生存,而这些措施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只是缓解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前期费用高,不利于企业发展,导致企业转型升级之路曲折。
三是铜产业生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融资市场上看,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发展难以进行。从政府上看,政府行政干预和繁多的审批制度导致企业转型之路漫长,且无法最大化享受政府优惠政策。
四是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短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也就等于没有科技作为后盾。在我国铜产业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主要分布在富有铜矿资源的三四线城市,所在城市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较低,形成了人才缺乏与企业的转型升级意愿局面。
四、铜产业转型发展建议
(一)传统型铜产业向高质量再生铜转型发展。再生铜是指从废铜中提炼出来的再生金属,主要是对黄铜和青铜的再次利用。再次利用材料主要来源于铜及其合金生产品、加工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弃仪器设备零部件和与铜元素有关的生活必需品等。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再生铜产业已形成较为庞大的生产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高速经济发展对铜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我国的再生铜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为主的三个再生资源生产基地发展格局,全国各地的其他再生资源生产基地也发展迅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因此我国传统型铜产业应该在再生铜原基础上向着高质量、高产量方向发展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体系,将一个夕阳资源产业向新型环境性资源转型升级,是我国铜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之一。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弥补技术供给上的不足。在当今铜产业急需的市场环境中,整个铜产业市场长期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市场对铜产品的质量、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铜产品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而传统的铜产业只是对铜进行简单的加工,不符合市场节约环保的要求,从而就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那么企业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加大科研项目的投资,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二是深入市场,满足市场化需求,对产品的性能、结构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企业的专利技术。三是加强社会上的科研机构专业型人才合作,引进技术形成企业自身的专利。
(三)适应新环境,响应新政策。企业要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制订完善铜产业规模研发平台、寻找合作资金伙伴的具体实施计划,将资金做到专项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要积极参加申报国家项目工作,获得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并且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制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四)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重视校企合作关系,开设相关的专业提升高校生的专业素养,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做准备。除此之外,政府要牵线搭桥联系企业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建立高端技术机构,为培养尖端人才提供成长空间,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中坚力量。
五、结语
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再生资源,资源再生,生生不息”,大力向再生铜产业转型发展是保障铜资源可持续供应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我国要进行铜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走再生铜发展模式,并且要提高铜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和培养科技人才才能使传统工业再次变得生机勃勃。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殷俐娟.中国铜资源现状及可持续供应对策[J].国土资源,2003(5).
[2]武璐瑶.循环经济背景下铜产业战略转型升级研究——以铜陵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
[3]张化冰.“科学拿捏双重属性的铜愿做产业的瞭望哨与探照灯”——访铜经营管理和期货专家、铜陵有色高级经济师徐长宁[J].资源再生,2016(6).
[4]刘小舟.我国重要有色金属资源——铜矿的现状及展望[J].西北地质,2007(1).
[5]陈甲斌.我国短缺性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J].国土资源,2004(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97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