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潍坊农业“新六产”培育研究 |
第618期 作者:□文/姚培荣 时间:2019/10/1 9:58:36 浏览:299次 |
[提要] 农业“新六产”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农业的必然要求,有效实现了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倍增和供应链贯通,它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培育农业“新六产”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潍坊市农业“新六产”培育的现状与潍坊市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并研究探索了培育农业“新六产”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三链重构”;农业“新六产”;路径选择
课题项目:2018年度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课题”立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潍坊市农业‘新六产’培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JKT2018303);主持人:邵丽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14日
潍坊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蔬菜之乡。这里有优质的农产品、有特色突出的产业,也有充足的农业龙头企业。但潍坊也面临着农业土地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等劣势,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现代经济的竞争已不是单一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重构”的竞争,如何整合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培育农业“新六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过程性难题。
一、培育农业“新六产”的时代背景
(一)农业“新六产”的内涵。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持续深入,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不断深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不断增加,“新六产”整合了整个产业链。农业不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而是延伸到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二产业和农业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的整个产业链。
“新六产”可以说是一种产业链加法,即“1+2+3”,它集农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于一体,整合了农业、工业和贸易,也整合了生产、加工和销售;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链乘法,即“1×2×3”,促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各个环节的增值,并产生乘数效应。无论是相加还是相乘,都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促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一体化,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绿色农村。
(二)“三链重构”的内涵。产业链是指基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某些技术和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客观地形成链式关联关系。价值链是指企业在设计、生产和销售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一系列活动。供应链是指企业从准备配套零件开始、制作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再将产品销售,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络链结构。
以价值链为基础,选择产业链,围绕产业链进行供应链部署、价值链完善,使得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各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三链”有机协同、动态耦合,系统循环演进。“三链重塑”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共生”,即根据某种共生模式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是共生体系中的共生单元,三者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三链重构”与培育农业“新六产”的协调发展。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明显提升、供应链加快重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融合模式更加多样。通知强调了“三链重构”与培育农业“新六产”的协调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六产”以农业为基础,旨在增加农民收入。“三链重构”通过第一产业接第二产业连第三产业向后延伸、第二产业接第一产业连第三产业双向延伸、第三产业接第二产业连第一产业向前延伸,产生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的产业跨界融合,从而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和新模式。
二、潍坊市农业“新六产”培育现状
(一)潍坊市农业“新六产”培育现状。潍坊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总体规模呈上升趋势。逐步从单一农业向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多元发展,形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整个产业链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部分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提高了农业发展效益,实现了农民收入增加。但是,在培育农业“新六产”方面,也存有一些问题:一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地区是老人、妇女儿童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六产”的快速发展。二是产业链条延伸有待加强。大多数的运作仍以生产为导向,消费为导向的相对缺乏,需要改进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三是农产品加工规模需要提升。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业是初级加工,加工规模与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有待提高。
(二)潍坊市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潍坊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农产品的主要市场。特别是在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对外开放和农村改革的发展中,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和“诸城模式”,创造了许多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良好经验和做法,走在发展的前列。
潍坊发展农业“新六产”具有自己的优势。近年来,在现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潍坊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政策支持方式,进行“三链重构”,切实提高农业“新六产”的发展水平。2017年7月,农业农村部批准首批10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潍坊入选。此外,潍坊还具有区域品牌优势、技术领先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等。下一步,潍坊将完善新技术、发展新产业、打造新业态、创新新模式,坚持高水平和高标准发展,成为农业“新六产”发展的新高地。
三、培育农业“新六产”路径选择
(一)“农业+商业”打造终端型业态,改造传统农业。以农业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主体,通过大规模、标准化原料基地的发展使产业链向前延伸,通过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贸易物流和餐饮等的发展向后拓展,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循环系统。系统的构建使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桌面的无缝对接、从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的无缝连接。在贸易和物流的引领下,发展农产品订单式养殖基地,为后期加工和生产服务奠定基础。探索一条循环发展、健康发展的全封闭式循环产业链,实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共赢发展的格局。将新型农业与商业结合,忽视空间距离,促进农业成果和过程的展示,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改造传统农业。
(二)“农业+旅游”打造体验型业态,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当前,农业已进入“旅游时代”,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农业+旅游”将农业资源包装成产品并将其转化为财富。在发掘和扩大农业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旅游,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复合体。依托景观资源和农村文化遗产的优势,将休闲娱乐、健康假日、农副产品生产和农业活动相结合,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发展参与式、体验式、娱乐式创意农业、发展吃住游购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打造“世外桃源”,体验田园式的“休闲生活”和“开心生活”。
(三)“农业+工业”打造循环型业态,培育形成产业集群。“农业+工业”加快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工业产业的重构。在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上,实施“农业+工业”行动,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推广适合市场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建立“农、林、牧、渔结合型”、“立体种植”和“四位一体”温室大棚等循环模式,运用循环观指导农业生产,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基础。同时,利用上下游产业的有机关系,建立“资源—产品—农业废弃物—可再生资源”完善的农业生物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培育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农业+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型业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新六产”不仅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也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整合。依托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现代农业的一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控制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将现代技术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打造地方特色,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给农业插上技术的翅膀,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化农业的发展,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
伴随着人们对于农业消费需求的升级,实施“农业+”行动政策,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加快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新建立人与土地、人与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和形成农村繁荣,产业链将不断延伸,价值链将显著改善,供应链将加速和重组,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将发生变化,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化,培育农业“新六产”,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通庆,陈宪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农业“新六产”[J].基层农技推广,2018(12).
[2]刘峰梅.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8).
[3]鲁声,安洁,张杰.关于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思考[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