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职业培训意愿调查 |
第619期 作者:□文/黄翅勤 彭惠军 周尚华 时间:2019/10/16 10:13:49 浏览:309次 |
[提要] 职业培训是提升乡村旅游从业农民综合素质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引入TAM理论、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方法,了解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现状、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职业培训普及率高,但参与次数少、频率低,培训效果欠佳。从业农民参与意愿较高,但受到乡村旅游培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得性、主观规范、感知成本四个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培训主体的多方协同、培训内容的多层递进、培训方式的多样灵活、培训考核的多管齐下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效果。
关键词:TAM;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职业培训;参与意愿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5BGD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YJC790052);衡阳师范学院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T14K08、RJ15K05)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7月10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解决农民就业特别是有效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创业与从业主体不仅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价值,同时也能深化游客的“乡愁”体验、提升乡村旅游的情感价值。但目前乡村旅游从业农民普遍存在学历较低、技能不强、服务意识弱等问题,从而影响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的提升。因此,加强乡村旅游从业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
技术接受模型(TAM)是由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信息系统使用行为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而行为意向受到使用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为规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且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效应。TAM及其扩展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预测信息技术的用户采用及消费者行为,并且在各种技术环境下均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和适应性,但该模型较少应用于教育培训行业。而对于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而言,职业培训是其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与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将TAM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培训以验证该理论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切性,同时了解农民的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为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同时辅以访谈法获取相关信息。调查问卷主要由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四个部分。其中,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采用五点李克特量表,非常同意计5分、强烈反对计1分。该量表是在TAM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培训研究成果及从业农民访谈信息编制而成,主要涉及乡村旅游职业培训的有用性、易得性、主观规范等方面,共包含15个题目。通过SPSS24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人员主要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大围山镇、衡阳市珠晖区金甲岭村、益阳市安化云台山村等地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尽管调查区域均位于湖南省,但涵盖了景区依托型(大围山镇)、城市周边型(金甲岭村)、产业依托型(云台山村)等三个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为问卷调查区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调查主要通过景区内发放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企业中户籍为农民的从业者,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6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48份,有效率为96.1%。调查样本女性占71%,31至50岁中青年被调查者占82%,绝大部分(85%)已婚,大多数学历偏低,75%仅为初中或高中学历,月收入中等偏下水平(2,000至5,000元)者居多。
三、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与意愿
(一)职业教育培训现状。348位被调查者中有302人(占86.8%)参加过乡村旅游职业培训,其中,285人仅参加过1~2次培训,占参加过培训人员的94.3%,说明尽管目前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普及率高,但从业农民参与培训次数少、频率低。培训效果评价方面,“已参加培训对自己工作的作用”题项的均值仅为2.63,低于临界值3,说明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效果不佳。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已经参加的乡村旅游职业培训主要为入职时人事部门组织的消防安全培训及入职后业务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简单、培训方式单一。
(二)职业教育培训意愿。均值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的培训意愿均值为3.72,大于3.5的临界值。被调查者中非常愿意与比较愿意参与乡村旅游职业培训的为62.7%,持中立态度的占27.8%,不愿意参与的人数仅为9.5%,说明从业农民参与乡村旅游职业培训的意愿较高。对于没有参加或参与培训不积极的原因中,排序分别为不喜欢培训内容(68.3%)、没有时间参加培训(54.2%)、没有培训机会(40.7%)、每次培训时间太长(26.3%)、培训人员不专业(15.7%),由此可知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是觉得被调查者是否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
四、基于TAM的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职业培训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结构。对“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职业培训影响因素”量表的15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761,巴特勒球型检验显著度为0.000,说明调查数据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法的提取公因子,经过1次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删除在任一公因子上载荷小于0.4的题项“我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对剩余的14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785,巴特勒球型检验显著,共抽取到4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57.5%,说明4个维度较好地概括了14个指标的含义(表1)。信度检验表明,“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影响因素”总量表及四个因子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7,说明总量表及各因子分量表的信度较好。(表1)
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职业培训影响因素的第一个维度为“感知有用性”,该因子共解释总方差28.1%,表明该因素为最重要的因素。TAM中的感知有用性是指个体认为使用某种应用系统将会提高绩效的程度,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感知有用性则是指从业农民认为参加乡村旅游职业培训将会促进自身发展与提高的程度,包括提高工作效率、学到新东西、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能力等方面。第二个因子为“感知易得性”,共解释为方差12.5%,为次重要的因素。与TAM理论中的感知易用性相似,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感知易得性是指从业农民认为参加乡村旅游职业培训的容易程度,包括培训时机、培训内容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预设结构中将“企业会经常组织员工培训”与“政府会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归入“主观规范”因子,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以上两个题项更接近于“感知易得性”因子,说明被调查者将企业与政府提供的培训机会作为其参与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感知易得性的一个评价指标。第三个因子为“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定是否执行某种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他人或组织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它是行为意向的重要预测指标。乡村旅游职业培训主观规范是指周围社会环境对从业农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包括培训宣传、同事参与频率、参加人员的反馈意见等方面。最后一个因子为“感知成本”,指乡村旅游农民从业者感知到的参加职业培训所支付的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与货币成本两个方面。
(二)影响因素特征。对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影响因素的四个因子及14个题项进行均值分析以了解其程度特征。因子方面,“感知有用性”因子的均值最高,达到了4.11,说明尽管被调查者对于职业培训的意义与价值高度认可。“主观规范”与“感知成本”因子的均值均超过了3.5,表明被调查者认为周围环境给自己参与乡村旅游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或负面影响,并认为参加培训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成本。“感知易得性”为得分最低的因子,均值仅为3.02,表明被调查者认为对自己而言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机会较少、培训内容难度较大。
题项方面,均值排名前三位的题项分别为“培训能够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培训可以让我开阔视野”“培训可以让我学到新东西”,均来自于“感知有用性”因子。部分被访谈者认为乡村旅游职业培训能提升自己的餐饮或客房服务技能,提高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同时,坐在教室里参加职业培训能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弥补自己学历与能力上的不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培训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已经参加过的职业培训效果较差,说明此处的“感知有用性”主要反映的是从业农民对于未来职业培训的需求与期待。
均值排名后三位的题项分别为“培训的内容对我来说比较容易”、“企业会经常组织员工培训”、“政府会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均来自于“感知易得性”因子。访谈中得知乡村旅游者农民从业者由于学历较低且以前从未学习过乡村旅游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参加乡村旅游职业培训特别是服务意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时觉得非常吃力。另外,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及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较少是其不愿参加乡村旅游职业培训的主要原因,但他们认为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要多于企业,这一方面说明乡村旅游企业对于基层员工的职业培训不够重视,另一方面说明乡村旅游职业培训主要是政府驱动型,乡村旅游企业及从业农民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对较低。
(三)影响因素的差异。以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意愿为因变量,分别以乡村旅游职业培训影响因素的四个因子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的F值为18.541,显著性概率为0.000,R方为0.375,说明回归模型成立。回归系数方面,四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1,说明乡村旅游职业培训影响因素的四个因子对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培训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效应。其中,“感知成本”与“主观规范”负向影响参与意愿,“感知成本”影响效应最大、“主观规范”排序第三;“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得性”正向影响参与意愿,其影响效应分别排名第二与第四,详见表2。(表2)
由以上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以时间与费用成本为主的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成本感知是从业农民参与意愿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时间方面,访谈中得知一些乡村旅游企业为了不影响正常经营往往将培训时间安排在非工作时间,从而占用了从业农民日常生活与兼职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引发其对职业培训的不满和参与意愿不高。费用方面,经过调查得知地方政府与企业组织的乡村旅游职业培训基本上是免费提供的,从业农民的培训收费认识源于“无效经验偏见”,而感知风险及对于职业培训的不了解使得从业农民对职业培训收费更为敏感。“感知有用性”也是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我国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已经意识到了自身职业素质与能力的不足,并认识到了职业培训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观规范”的负向影响作用说明同事的参与意愿与效果反馈成为从业农民参与意愿的重要阻碍因素。“感知易得性”的影响效应最小表明职业培训的内容与参与机会对于从业农民的作用相对较小。
五、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对策建议
以上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对于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需求,但其职业培训认知尚处于利益主导的初级阶段,政府与企业应以TAM理论为指导,从培训主体、内容、方式与考核四个方面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提高从业农民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企业+院校”培训主体的多方协同。首先是政企协同。政府应通过方针政策制定、培训规划编制、培训资源供给等方式加强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宏观引导与指导,同时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提供培训资金、实施职业技能考核等方式为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专项培训服务,并分担旅游企业的部分培训成本。其次是校企协同。乡村旅游企业应充利用地方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定期邀请院校师资来企业为从业农民进行专业培训,地方院校则可针对乡村旅游企业开办职业农民培训班及相关成人学历教育服务,通过学历教育形式服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与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从业农民对培训费用较为敏感,因此,政府与企业应免费向其提供培训服务,地方院校提供的学历教育则可以采取政府、企业与个人三方分担的形式降低从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费用,充分调动其参与学历培训的积极性。
(二)“知识+技能+能力”培训内容的多层递进。应充分考虑不同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在学历素质、职业岗位、培训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分层递进、逐步提升的培训方式满足乡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从业农民的培训要求与乡村旅游企业发展需求。知识培训旨在加深刚入职的从业农民对乡村旅游行业的基本认知与了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当地乡村文化、企业概况、消防卫生、职业道德等乡村旅游从业基本知识。技能培训是对一线服务员与基层管理人员进行礼貌礼仪、餐饮客房服务、服务语言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标准与业务熟练程度。能力培训的对象为在乡村旅游企业工作时间较长且具备一定服务技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以较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为主,旨在提升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教室+在岗+网络”培训方式的多样灵活。时间安排及培训方式是影响乡村旅游从业农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充分考虑从业农民的工作性质与培训需求,采取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教室培训是目前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最主要的方式,开展教室培训时应注重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与通俗性,强化授课方式的多样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应体现人性化,尽量将培训时间安排在上班与非农忙时间。在岗培训是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的最佳方式,该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从业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还能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约培训费用,但乡村旅游企业在应用该方式时应对培训人员进行先期培训并加强培训过程管理。网络培训是新时代农民青睐的培训方式,相关部门应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网络培训课程,在内容、时长、语言等的设计上满足乡村旅游从业农民灵活多样的培训需求。
(四)“考试+考查+考证”培训考核的多管齐下。培训效果是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从业农民感知培训有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需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考核管理,以提升职业培训的效果与作用。考试是了解培训效果最直接的方式,通过闭卷考试形式督促无培训经历、学习主动性不足的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认真参与职业培训,同时引入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参与性较强的考试方式,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在职绩效考查是检验培训效果最有效的方式,它是培训的应用与延伸,应将顾客满意率、投诉率等作为在职考查的重要考核指标。目前尚未有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证书考核制度,政府应出台乡村旅游行业考证制度,旅游企业应鼓励从业农民积极参加现有的酒店餐饮与客房服务员等级考核、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以此督促从业农民自觉学习与自我培训,同时实现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职业化。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文辉.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EB/OL].https://news.china.com,2018.
[2]刘洁卉,郭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政策与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9(4).
[3]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 formation technology[J].M IS Quarterly,1989.13(3).
[4]刘丽.TAM视角下农村居民利用农家书屋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2).
[5]裴一蕾,薛万欣,李丹丹.基于TAM的搜索引擎用户体验与用户忠诚关系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1).
[6]郑文,毛志强,丁梅君.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农民技能培训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6).
[7]谷玉芬.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的主导形式[J].社会科学家,2016(2).
[8]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学术月刊,2008(9).
[9]吕莉敏,马欣悦.“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