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研究 |
第619期 作者:□文/赖文燕1 黄爱兰2 时间:2019/10/16 10:14:52 浏览:306次 |
[提要]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种“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此状态下,一方面出现用工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对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出现“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并存的结构性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存在矛盾。本文探析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原因;途径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新常态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解决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WTSCX149)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7月9日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一种“新常态”。此时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状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普遍存在。
一、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
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1)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的放缓,将进一步压缩城市就业空间,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风险和压力。(2)新常态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一方面消灭部分工作岗位,替代部分劳动者;另一方面又创造大量的新岗位,增加大量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需求。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大的一个困境就是缺乏新常态下所需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城市用工需求。(3)新常态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西部地区、县城、小城镇、部分乡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却仍然向往东南部发达地区,一如既往地向东部大城市流动,陷入区域流动矛盾难题。
二、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形成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水平相关性分析。(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7~2017年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从30,731.00万下降到20,962.80万,10年时间减少了9,768.2万。城市人口从59,378.77万增加到81,347.48万,10年时间增加了21,968.71万。二者成负相关的关系。接着,我们测算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鉴于难于准确收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故选择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人员的比重来近似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人员的比重越小,其相反层面就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比率越多,以此近似表示需进行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建立2007~201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CL)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ML),具体表示为:
CL=-0.5637+1.7854*ML
T=(-6.416503) (12.315103)
P=(0.000123) (0.000062)
R2=0.943982 F=151.6618 P=0.000062
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并由表2可看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71587203895851。(表2)
(二)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形成原因。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城市化水平滞后,统筹城乡就业动力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愈来愈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与土地分离开来,进入了城市生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每年2,000~3,000万人的规模和速度,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2017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81,347.48万人,城镇化率为0.59。尽管比1949年城市化率有了很大提升,然而通过库兹涅茨国际标准模型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是比较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导致了统筹城乡就业动力的不足。首先,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仍然依靠落后的农业维持生计,收入水平难以提高,购买力低,从而影响产品生产,导致城市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就业;其次,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影响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进而严重限制了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就业转移。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打破,也是造成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原因之一。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双重阻隔,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并不能顺利的享受社保、医保、孩子升学等方面该有的社会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建设中大多从事各种脏、险、累等充满风险的工作,然而在福利待遇方面,却不能享受到公平待遇,难以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这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现实不协调,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顺利就业。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河南省用工单位为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国家规定的五类保险的比例不超过20%,最低的为失业保险仅占5%。
3、农村劳动力低素质瓶颈明显。2007乡村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占乡村6岁以上人口比重是为8.85%,2017年该比重变为13.49%,虽然乡村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重增加了,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低素质瓶颈依旧明显。教育水平低,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这直接影响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就业的机会。一项关于受教育水平与找到工作的概率关系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多花一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那么其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就会上升15个百分点。除此以外,是否拥有专业技能,这也是找工作难易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口依然很少。
4、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绝大部分都是自发的、盲目的转移,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转移很少。其主要的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程清洁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河南省经过亲友邻里的途径,介绍外出务工的比例为56.3%,而自发外出务工人数占38.7%,通过中介组织外出的仅仅占到3.4%。因为,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缺少获知就业信息的渠道,规范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县乡都没有建立劳务输出的专门性管理机构,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获取信息途径不健全,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的矛盾。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途径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想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就需要在搞好农业技术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劳动力边际收益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城镇化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他们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主动承担起统筹城乡就业的责任,积极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铺平道路。通过因地制宜,或者构建以乡镇企业为主,外出就业为辅的综合化转移模式;或者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总之,要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来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方向和道路,不断丰富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渠道。
(二)改革城乡二元制度,建立统一社保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需要切实保障从农村转移至城镇的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进行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社保体系。不改革当前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利益扭曲,则无法充分发挥劳动力潜能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就难以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受到歧视。中国农村智库发展平台中,中农简报指出,2016年对31个省中抽取的2,752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显示,43.48%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过程中,受到过就业歧视,这一比例占总样本四成以上。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来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异。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报酬,消除歧视和扭曲,充分发挥中国全体劳动力的潜能。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中央统筹级别的统一账户。由国家社会保障部门集中管理,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实现账户积累的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都可划拨。
(三)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农业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素质不高所致。我国对农村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加之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有限,致使农村人口中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数不多,且质量不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较低的文化素质,缺乏专业技能,大大削弱了他们进入城市就业的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也对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很多的城市出现了“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并存的结构性失业,这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就业,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的矛盾。因此,唯有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促使其就业,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的矛盾。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巩固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缩小城乡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其中发展职业教育应该是,通过技能性培训提高转移能力。针对经济发展重点和企业需求实际,调整或增设专业,使广大农村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劳力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果仅仅依靠亲朋好友介绍,进行盲目转移,不但不便于管理转移的劳动力,而且会面临较大的不能就业的风险。因此,应该要健全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乡镇(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为基础,动态调查目前各个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总量情况、具体的结构情况、转移的意向以及出现的变动情况,负责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输出、组织、引导和协调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与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广泛联系,完整的掌握好新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量情况和结构情况,依托着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信息全程化运行,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动态登记、管理和服务机制,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数据库。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数据系统,运用市场信息网络来加快信息筛选、采集、处理工作,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作者单位:1.广东开放大学;2.东莞开放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晓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2]程清洁.新常态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6.
[3]侯耀颖.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