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深度困境及策略
第619期 作者:□文/刘星辰 时间:2019/10/16 11:01:32 浏览:293次
[提要] 本文总结分析我国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工作,列举精准扶贫现状及取得的成就,指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暴露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对贫困群体自身特征、政策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解决建议。我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所采取的措施和经验将对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的减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扶贫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13日
一、引言
人类的贫困问题是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世界性难题,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贫困问题被世界所关注和瞩目,关于缓解贫困理论和中国开展精准扶贫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中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提供中国经验帮助世界解决贫困问题。
国内外对贫困及反贫困的研究从未停止,冈纳·缪尔达尔从治理贫困的政策层面上提出“反贫困”这一术语并引入到学术研究中来。而扶贫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中表述为:帮扶贫困,从政策的制定、实践和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起到帮扶作用。睢党臣等(2015)认为我国农村社保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推行农村社保体系的全覆盖;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培养和再生,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也有助于推动农村乃至城镇经济的整体增长。左停等(2018)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缩小贫富差距、发展人力资本、保持社会稳定和保障基本需求等方面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社会生理性致贫状况。周冬梅(2018)认为灵活配置精准扶贫政府社会资源、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扶智”“扶志”为主体发展内生动力有助于脱离实践困境。
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看,对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完善,所以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访问对其进行研究。
二、我国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扶贫的投入,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减贫率逐年增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在现有贫困标准下,从2012年底至2017年底,我国累计脱贫9,260万人,平均每年脱贫1,543.3万人,剩余贫困人口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3.1%。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省份、民族8省。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持续实施下,可以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顺利完成整体区域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战略目标。在坚定走精准扶贫路线、吹响脱贫攻坚号角之际,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贫困。精神贫困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空虚、理想信念弱化、对工作及生活没有更高追求、没有动力改善自身现状等现象的一种概括性比喻。奥斯卡·刘易斯认为穷人的居住环境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及与这种环境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这种环境和生活方式减少与贫困环境外产生一定程度上的隔离,由此形成一种贫困亚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固化。他们的下一代在这种贫困文化的持续影响下成长,使得他们难以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摆脱贫困。而且因为这种文化,在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随着保障功能扩大,部分农民出现"以当贫困户为荣"的现象。
(二)贫困群体人力资本匮乏。脱贫攻坚最困难的部分在于贫困人口的结构以无劳动能力群体为主,根据资料显示,16岁以下儿童、残障人士、精神病人士、老龄人口占未脱贫人口的比重极大,即使当前的健康扶贫政策极大地减少了贫困人口的医疗支出,但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本身的限制或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而导致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常会对未来失去希望从而失去摆脱贫困的信念和动力。贫困对象劳动力严重不足,即可行性能力限制极大,也就使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措施将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个别地区产业扶贫活力不足。发展农业是保证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根基。产业扶贫作为引领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的中坚力量,好的产业项目能够带领一大批贫困人口甚至全村、全乡镇脱贫致富,是解决贫困人口中长期劳动收入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在脱贫攻坚的深水区,产业扶贫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一些产业扶贫项目仓促实施,同质化、简单化问题突出,在邻近地区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些同质化项目存在一起垮塌的风险,导致贫困户极易受损返贫,产业形式单一、产业项目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对极端贫困户的带动无明显作用成为常见的问题。
(四)个别地区移民搬迁扶贫效果不佳。移民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中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一环,一部分贫困片地区、贫困村地处偏远,生存环境恶劣,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十分匮乏,荒地、生态保护地多,生产资料严重不足导致贫穷扎根,移民搬迁是彻底解决因居住环境导致的深度贫困的首选办法。但政策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贫困户不愿意迁入搬迁房,或者将搬迁房让予子女居住的情况,也存在移民搬迁后其他政策与其不配套的情况使得移民搬迁扶贫效果并不理想。
三、推进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通过驻村干部、贫困户帮扶干部、村镇干部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组织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围绕贫困对家庭生活状况、后代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唤醒精神贫困者脱贫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贫困、贫困文化对思想、精神、现实生活的危害。逐步树立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扶植脱贫信心,从内生动力的层面促进其脱贫。
(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还能够保护和发展农村人力资本,降低贫困发生率。健全农村老人的养老体系,探索家庭与政府联合养老的模式,养老有保障,能一定程度延长农民家庭的劳动时间,老人子女能更放心的在外工作;在健康扶贫保障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的基础上,增加健康知识宣传讲座,对农村发病率高的大病、重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组织宣传教育,使农民养成预防疾病、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纠正不良习惯以防治慢性病、地方病,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在教育扶贫上保障农村16岁以下儿童完成义务教育,鼓励、支持农民子女升学深造,从长远角度培养人力资本以解决贫困问题。
(三)科学开发农村优势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帮扶体系、建立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产业扶贫对于极端贫穷的贫困户的作用。通过开发贫困地区的经济、自然、人力资源,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能创收、可持续、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项目,依靠政府和社会组织扶持,结合“互联网+”、技术进步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真正盘活农村经济,使农民拥有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手段和机会,进而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移民搬迁制度。将移民搬迁政策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确保农民“挪穷窝”、“除穷根”。加强监管,防止贫困户变卖移民搬迁房或赠予子女及亲人,动员贫困户迁入新居,确保房屋质量安全、入住配套设施完善,落实医疗、教育等保障措施,结合新的居住环境及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居住区和产业发展区,建立具有流动性的扶贫机制,创新自愿搬迁的安置方式。让贫困户在新的环境下放心生产生活,努力脱贫致富。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冈纳·缪尔达尔著.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顾朝阳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2]睢党臣,彭庆超.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2.
[3]左停,赵梦媛,金菁.路径、机理与创新:社会保障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4]贺雪峰.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5]周冬梅.精准扶贫的资源配置逻辑与实践困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6]LewisO.The Culture of Poverty[M].Scientific American,1966.
[7]吴双战.产业扶贫中的问题和建议[EB/OL].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2017.8.29.
[8]何得桂,董宇昕.脱贫攻坚中移民搬迁“陕西样本”的重要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6(10).
[9]张仲芳.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医疗保障反贫困研究[J].探索,2017(2).
[10]王立剑,叶小刚,陈杰.精准识别视角下产业扶贫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14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