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动力与机理研究 |
第619期 作者:□文/刘彬斌 时间:2019/10/16 11:02:12 浏览:314次 |
[提要] 面对“互联网+”新发展形势,对“互联网+”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创新关联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以核心竞争力为原动力,科技创新、用户需求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内在动力,环境资源约束、国家战略、市场竞争为外在动力等三个层面形成的融合创新动力与机理,同时提出融合创新发展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创新;动力与机理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融合创新的‘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消费品制造业为例”(批准号:2017SJB1925)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12日
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促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生态性融合形成产业新系统,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途径,也为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之外提供了新的创新模式。
一、理论综述
林昌华(2016)探寻“互联网+”与福建省三大产业的融合创新,提出通过培育“互联网+”产业重构制度化、打造“互联网+”融合创新平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重视网络发展视野的综合性人才等有效途径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沈家文(2017)从产业融合创新的战略意义层面,描述了软件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主要特征与未来趋势,强调了“互联网+制造+服务”依然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与重要方向,并提出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服务产业生态体系的全新观点。平新乔(2019)认为“互联网+”兼有企业与市场的性质与特征,这种结合将改变企业内部交易与市场交易的成本,以致传统制造业的资产结构、创新方式、治理结构得到改变,从而实现制造业智能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童有好(2015)认为“互联网+”创新了制造业商业模式,有助于提升附加值,提出政府应当给产业融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造企业自身应当主动积极转型升级,同时离不开社会机构的支撑体系。耿超、曲世友、林廷宇(2018)基于控制理论的闭环反馈控制模型,对互联网协作平台的微观运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协作关系网络具有开放、规模效应,通过打造全新的制造业生态,为产业融合创新提出思路。魏艳秋、和淑萍、高寿华(2018)认为“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提升,利用DEA分析信息技术服务投入要素与制造业产出的效率差异,提出注重产业关联有助于提升产出效率等核心观点。熊曦、张为杰、余绍辉(2019)提出从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根本动力等三个层面剖析了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条件,建议以“互联网+”为推动力,对存在问题分析研究相应可行对策。
二、融合创新动力与机理
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内部条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更与外部环境不可分割。本文采用动力机制原理,即复杂系统的内外构成要素作为分析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包括其功能结构、作用影响、相互关系等内涵。“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也认为由以上要素构成,即原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等三大动力要素构成了动力系统,三大动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如图1所示。(图1)
(一)原动力。传统制造业依靠规模扩张、生产要素投入等原始方式保持增长,但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和要素端供给紧张等客观原因,“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对制造业转型发展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将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原动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出新思路。
(二)内在动力。科技创新为制造业提供了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推动了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内在核心动力,借助互联网思维,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制造业提出了产业调整、结构优化、模式转型等新时代要求,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制造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省市各级政府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因此,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制造业服务于市场,最终服务于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以实现企业与用户的供需匹配为战略发展目标。随着用户需求升级,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提供等各环节也需要不断调整迎合用户。互联网技术让企业与用户跨越空间变得更贴近、更直接。
(三)外在动力。怀着“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目标,国家对互联网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明确提出要求并作出指示。从上至下整体都在积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业态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并出台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2017)等系列政策和措施。
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原始的规模化进程受到阻碍,单向资源投入压力日益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生态治理、绿色节能出台系列政策与制度严格管控排污和高能耗。此类事态势必对制造业造成制度性约束,使得其应对形势倒逼转型。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演变,制造领域自身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性能差异逐渐缩小,互补性、替代性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抢占中低端市场等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逼迫着制造业借助互联网形势开拓新契机。
三、建议
(一)嵌入“互联网+”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物联网、软硬件系统等“互联网+”的信息与数据处理技术,提升产品性能的智能化程度,主动嵌入企业产品质量产生的全过程,从产品制造的价值链中低端向服务供给的价值链延申进行转变,全面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传统制造业才能在互联网大浪潮中顺应潮流并且焕发新生机。纵观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新领域,谷歌作为全球搜索引擎业务的翘楚,智能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化产品是基于互联网科技的产品与服务的大胆创新。此类产品硬件的功能就是基于传感器及互联网技术而实现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融合运用。
(二)实施“互联网+”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立以顾客关注、用户体验为焦点,帮助制造企业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实现柔性化生产、网络化营销带来的降本增效,促进先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借鉴业务流程重组理念,重新梳理企业各作业环节,拟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互联网+”战略计划。加强企业自主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专利申报,不断积累品牌、企业文化、客户关系等软性资源,逐步深化到互联网领域。在企业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有科学有效手段加强信息和数据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在产品制造、机器设备、生产车间、企业管理等层面,通过嵌入信息系统、提高机器智能化性能、生产线实现通信协同、生产资源的统筹调度等重要环节实现点、线、面、系统的人机互联。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出台针对性政策,大力扶持制造业智能化进程中衍生出的信息技术设计开发、3D虚拟仿真设计等新兴服务业。鼓励传统制造业在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运营等环节与互联网技术的嵌入融合,引导制造企业提升产品附加价值。设立专项互联网嵌入技术扶持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地方特色制造业的融合创新。强化财税,实质性逐步解决企业税负过重的外在掣肘,引导金融机构出台服务政策以提供制造业转型的有效金融支持。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新技术、新运用、新趋势,以开放与包容的态度鼓励和支持跨国间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四)完善社会机构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咨询窗口,制定人才引培机制,为“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与区域知名高校、地方高校等人才高地充分协同,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实现共培共建。开拓服务制造业的互联网服务业,同时加强服务机构的行业内部协作,整合互联网技术提供资源,打造服务区域制造业发展的云服务模式,使企业在标准认证、规范执行、共享共生的服务支撑体系里不断完善。完善制造企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打造高效的综合性服务窗口。支持行业协会等服务型开放式服务联盟,主动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深层次的全方位服务。结合新形势,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Roland Clift,Heather Shaw.Internation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 the phosphate industry[J].Procedia Engineering,2012.5(3).
[2]林昌华.以“互联网+”推动福建产业重构的路径与对策[J].中国发展,2016(6).
[3]张伯旭.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机制和路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4).
[4]魏艳秋,和淑萍,高寿华.“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效率研究——基于DEA-BCC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