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西部地区农村物流发展研究
第619期 作者:□文/肖 杨 时间:2019/10/16 11:05:13 浏览:294次
[提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贫困程度高、反贫困工作开展困难,发展农村物流是解决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现象的重要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复杂使得物流发展具有较大局限性;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运输费用高;缺乏专业物流人才,物流发展难以壮大。为此,需要从构建健全的基础配套设施,创建物流专用输送路线;加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农村物流长久发展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物流;实践路径;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20日
一、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密度较低,存在着生存条件较差、生态环境复杂、贫困现象严重、脱贫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使得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成为了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的重点内容。从我国反贫困工作发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12年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总共提出了587个重点扶持对象,其中我国西部地区就高达241个,达到了总贫困县的41%。此外,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4.3%,而我国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8.9%,是全国贫困人口基数的2.1倍。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依然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也是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必须要攻克的重点项目。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发展农村物流来实现西部地区的脱贫目标,但是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物流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必须要深入分析、研究,各个击破,从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贫困农村地区物流发展路径。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地区发展物流的必要性
(一)促进农村地区物流发展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有利支撑。农村物流是针对偏远农村地区开展的为农业生产、销售以及村民生活等服务的各种物流系统的总称。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行业的崛起,更是促进了物流行业的不断前进。物流行业具有鲜明的关联性以及复杂性等特征,与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相互关联,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物流行业的不断前进,将会为农村带来较大的商机,拉近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基层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改造,为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拉动就业扶贫、电商扶贫以及教育扶贫等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农村地区物流发展能够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量农业种植原料的供应以及农产品的运输销售问题,发展农村地区物流发展,能够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构建流通的桥梁。建立健全的农村物流行业体系,必然能够带动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农业种植到销售各个环节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农业现代化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市场化。目前,得益于农村地区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西部地区可以建设较多的半成品、成品加工场所,丰富农村经济产业链,为农村经济转型做准备。促进农村地区物流的发展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三)促进农村地区物流发展有助于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要明显落后于全国普通水平,发展能力不强,农村反贫困工作开展困难,贫困人口就业选择性少、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促进农村地区物流发展能够完善农村经济产业链,发展更多的新型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确保贫困地区劳动力能够在家乡就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的贫困现状,也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
三、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农村物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自然环境复杂使得物流发展具有较大局限性。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密集度低、自然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地理环境错综复杂,给农村物流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局限性,经济发展能力低,人口平均收入低于全面平均水平。由于西部地区人均消费能力较低,使得对物流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影响了物流行业在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以及畜牧业,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总体经济发展滞后。此外,西部地区面积大、人口稀疏,造成物流规划不集中,服务效率低。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运输费用高。我国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发展不乐观,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更是紧缺,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社会建设不健全,阻碍了物流在西部地区的发展。农村地区道路普及率低、道路建设状况较差,总运力量严重缺乏,物流运输路程长、运输效率低,同时由于环境恶劣,导致西部地区的物流输送费用较高。此外,西部地区物流驿站设施设备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全面,总体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物流中间环节布局较多,使得物流运输中间环节花费较大,也造成了物流运输费用的增加。
(三)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物流发展难以壮大。我国西部地区地处偏远、生存条件差,无法引入大量的专业物流人才,使得物流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这也是影响农村物流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才引进政策不全面,不能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政策支持。此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使得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许多能力较好的本地人都选择到大城市务工,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人才匮乏问题,没有专业的人才作支撑,使得西部地区的物流难以发展壮大。
四、精准扶贫视域下西部农村物流发展建议
(一)构建健全的基础配套实施,创建物流专用输送路线。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必须要构建健全的基础配套设施,这也是促进农村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我国农村精准脱贫工作指示,西部地区必须要加大本地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加财政专项拨款,规划和建设包含陆运和空运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布局,创建全面、合理的物流专用输送线路。创建规模较小的农副产品电子物流基地,将周边区域的农副产品汇聚到一起并进行分拨,不断提升物流基地的集货与分拨水平;对现有功能服务欠缺的县级以下网络销售点进行优化和补充,统筹规划、深入研究,对县级物流基地、乡镇级物流服务站点以及村级物流服务点进行完善和新建,并对物流资源、邮政快递以及其他快递系统进行分析和总结,合理分配、科学规划,确保农村物流在最后环节也能顺利实施。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全面开花,物流覆盖面、物流运输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物流公司看到了农村物流的未来发展前景,开始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物流覆盖面积,突出表现在我国物流行业影响力较大的京东快递、菜鸟驿站以及苏宁配送等均将矛头指向了农村地区。例如,京东推出了“京东帮”模式县级代理加盟店,主要为消费者提供发货、收货、线下配送、产品安装等专业服务。
(二)加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农村物流发展是建立在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的,为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必须要加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发布的农村扶贫工作指示中明确指出: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网络覆盖面积要超过90%。为此,必须要制定多种手段共同实现我国农村网络的快速覆盖。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宽带普及率,在原有宽带资费的基础上制定鼓励性政策,为农村地区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宽带套餐,提速农村宽度的建设速度,让农民能够用信息数据辅助生产,从而实现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其次,大力建设乡镇级别以下的物流转运点,对现有的转运点进行改造和升级,并且增加转运点的分布密度,将农村物流终端服务延伸到农户个体。最后,为农村物流引入现代高科技产品,如条形码扫描、射频识别技术等,提高物流单位对货物的实时掌控与精准配送,从而改善农村物流的整体服务能力。
(三)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农村物流长久发展。人才是保障西部地区物流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西部地区在增加外部人才引进的情况下,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首先,制定倾向性的人才引进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体系,长久进行高校学生进入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招聘工作,增加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其次,鼓励本地外出求学学生在毕业后回乡就业或创业,完善和改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能力,为回乡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或者创业环境,同时给予相关的奖励政策和与资金支持。最后,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使相关院校开展物流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本地物流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结语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象依然严重,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是促使农民脱贫的重要举措,必须要不断完善西部地区的配套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确保西部农村物流能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欧阳明慧,窦德强.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民工进入物流行业创业的可行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9.42(6).
[2]欧阳红巍,潘果,孙晓庆.基于电商精准扶贫的贫困山区物流配送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0).
[3]何园园,欧阳小芽.精准扶贫视阈下毕节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模式构建浅析[J].山西科技,2018.33(4).
[4]颜强,王国丽,陈加友.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以贵州贫困农村为例[J].农村经济,2018(2).
[5]刘洁,胡颢瀚.农村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的物流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7(21).
[6]都永浩,丁岚峰,左岫仙.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40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