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市场/贸易 |
我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CMS模型分析 |
第620期 作者:□文/张俊锋1 王溶花2 解文灿1 解光灿1 时间:2019/11/1 11:38:20 浏览:320次 |
[提要] 本文运用CMS模型(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影响我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波动的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表明:造成我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波动的因素中,结构效应长期占主导地位,进口引力效应居其次且较为稳定;二阶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结构效应中的增长效应最为显著,是我国食用油籽进口波动的第一大诱因,市场结构效应改善明显,商品结构效应也有所改善。因此,在维持稳定的进口局面的同时,增加国内自身的供给、优化商品结构是发展我国油籽产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食用油籽;进口贸易;CMS模型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我国食用油籽进口的CMS模型分析”(DFCXY201802)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7月13日
一、我国食用油籽进、出口贸易概况
伴随着中美经济体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农产品无疑是两国贸易政策的重要博弈对象。由表1得知,2011~2017年间,我国食用油籽进口额由320.21亿美元增加到445.14亿美元,涨幅高达124.93亿美元,2017年中国食用油籽贸易逆差高达418.68亿美元。受中美贸易战影响,2018年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小幅下滑,但贸易逆差仍超400亿美元。近年来,“金砖国家”、20国集团等不断加强合作,我国贸易迅猛发展,食用油籽进口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成为食用油籽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其次,全球油籽消费稳步增长,全球油籽消费为5.52亿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用油籽消费量增长空间还很大。(表1)
由表2可知,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地比较集中,美国、巴西、阿根廷是我国食用油籽的主要来源地,其占比维持80%以上;进口地由美国逐渐向巴西转移,2013年从巴西进口额达到191.44亿美元,反超美国,巴西成为中国食用油籽进口第一大国,2017年突破历史最高,达到209.16亿美元。此外,我国食用油籽进口以大豆为主,2014年进口高达402.62亿美元;其次为油菜籽,花生和棕榈仁进口规模最小。(表2)
因此,基于食用油籽进口贸易总额不断扩大以及国内食用油籽需求旺盛的现实,本文拟运用CMS模型,对我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此剖析影响我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为缓解我国食用油籽贸易形态、稳定食用油籽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二、我国食用油籽进口波动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CMS模型简介及文献回顾。泰森斯基于1951年首次提出CMS模型——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后经斯特恩和利墨等人多次修改完善,成为各个国家研究进出口贸易波动因素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应用模型之一。此前该模型在学术界主要应用在出口贸易波动与出口竞争力的计算上,近些年来,该模型在进口贸易波动等与之相关的领域运用开始逐渐增多。该模型认为假设竞争力稳定不变,随着时间的变化,那么这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中所占的贸易份额也应该保持稳定不变。因此,一国商品在某段时期进口实际值的变化归结于由进口结构或引力变化引起的。
用CMS模型进行出口方面的研究尤为丰富。国外研究中,Kumar(2007)、Fogarasi(2008)、Chen(2000)、Feldman(1994)等分别运用该模型研究了德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在不同市场和不同时期的出口竞争力的状况。国内研究中,张复宏(2011)、李萍(2015)、徐佳慧(2017)、郑红玲(2018)等研究了中国对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出口贸易波动。
在对中国食用油籽贸易的研究中,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油籽等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供不应求,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供给侧改革来解决问题,同时争取通过进口国外产品来满足国内的需求,达到市场饱和。本文运用修正CMS模型对食用油籽进口波动因素进行二级分解,以便了解中国进口农产品竞争优势及不足。
(二)建立模型。模型将进口增长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分解形式如下:
△q=■■S■■△Q■+■■Q■■△S■+■■△S■■△Q■
(结构效应) (引力效应) (二阶效应)
在第二层次分解形式中,结构效应被分解如下四项:
■■S■■△Q■=S■△Q+■■S■■△Q■-■S■■△Q■+■■S■■△Q■-■S■■△Q■+
■S■■△Q■-S■△Q-■■S■■△Q■-■S■■△Q■
(增长效应) (市场结构效应) (商品结构效应)
(结构交互效应)
引力效应被分解为两项:
■■Q■■△S■=△SQ■+■■Q■■△S■-△SQ■
(综合引力效应)(具体引力效应)
二阶效应也被分解为两项:
■■△S■△Q■=■-1■■Q■■△S■+■■△S■△Q■-■-1■■Q■■△S■
(纯二阶效应) (动态残差效应)
上式中,q为中国食用油籽进口总额,S为中国食用油籽进口占世界食用油籽进口的份额,Si为中国对i类食用油籽的进口总额占该类食用油籽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Sj为中国向j国的食用油籽进口总额占世界向该国进口食用油籽产品总额的比重,Sij为中国向j国的i类食用油籽进口总额占世界向该国的i类食用油籽进口总额的比重,Q为世界食用油籽进口总额,Qi为世界对i类食用油籽的进口总额,Qj为世界向j国的食用油籽进口总额,Qij为世界向j国的i类食用油籽进口总额。△表示两个时期的变化值大小,上标0和1分别表示期初和期末的数据。
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行性,模型中所需要的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统计署UN COMTRADE数据库。
(2)进口来源国的选择。根据中国近年的贸易情况与食用油籽的生产情况,将进口贸易合作主体分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共5个贸易合作伙伴。
(3)进口商品的选择。本文选取2011~2017年间的HS1201(大豆)、HS1202(花生)、HS1205(油菜籽)、HS1207(棕榈仁)四种商品进口数据作为i进行计算。
(4)数据年限的选择。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需要选择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以2011年为研究起点,分三个阶段进行测算,即2011~2013年为进口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5年为进大幅下滑阶段,2015~2017年为平稳恢复阶段。
(三)模型结果分析(表3)
1、第一层分解。根据表3的CMS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全球食用油籽的总需求、我国食用油籽的进口结构和进口引力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我国食用油籽进口的变化。在2011~2013年进口增长阶段,结构效应所占百分比为71.48,引力效应为23.10,二阶效应为5.42,表明这一期间中国食用油籽进口增长主要受结构效应的影响,即在该阶段由于世界食用油籽整体进口需求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食用油籽进口的增长。在大幅下滑阶段(2013~2015年)结构效应指数仍处于上升阶段,占百分比为104.85,而引力效应下降了27个百分点至-3.85。因此,表明食用油籽进口下降主要由结构效应引起,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引力的作用对中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进口平稳恢复阶段(2015~2017年),食用油籽进口总额相比上年增加了81.98亿美元,结构效应上升了10个百分点,引力效应由第二阶段的-3.85%上升到7.54%,表明引力效应对这一时期中国食用油籽进口总量增长的促进作用极为显著。纵观三个阶段,二阶效应由第一阶段的5.42%下降到-2.09%,表明结构效应和引力效应共同作用对中国食用油籽进口的增长引导呈下降趋势。
2、第二层分解
(1)结构效应。在二次分解中,结构效应被分解为增长效应、市场效应、商品效应和交互效应。自从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植物油的消费需求大幅增长。但在初期,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市场构建较不平衡,同时商品结构也不显著,伴随着世界进口贸易的发展和我国自身贸易进口运行机制的完善,进口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在后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2011~2013年缓慢增长阶段,结构效应指数高达65.81%,促使我国食用油籽增加了49.32亿美元,表明增长效应在该阶段中国食用油籽进口的增长带来了极大的正向带动作用;市场结构的值为正,则表明中国食用油籽进口主要集中在快速增长的食用油籽市场。商品结构效应为负值,表明中国食用油籽进口主要集中在增长缓慢的食用油籽品种。
在2013~2015年大幅下滑阶段,结构效应指数达到104.85%,其中,增长效应达116.12%,表明世界食用油籽进口的减少对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减少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商品结构效应有所提升,说明进入波动增长阶段后我国食用油籽的商品结构得以优化,而市场效应持续恶化。
2015~2017年平稳恢复阶段,市场结构效应和商品结构效稳步上升,说明市场结构与商品结构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结构互交效应在三个阶段均为负数,其贡献度呈递减态势,说明其带来的效果不显著。
(2)引力效应。在二层分解中,引力效应被进步分解为综合引力效应和具体引力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国内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提高了我国对食用油籽的需求,加之显著不足的国内生产能力,诱导着各主要产油籽国将越来越多的食用油籽出口到我国。
从综合引力效应和具体引力效应来看,在2011~2013年间,我国巨大的潜在食用油籽需求吸引了世界油籽贸易国的食用油籽出口,加之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仍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综合引力效应占比为53.41%,促使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增加了49.17亿美元。2013~2015年间,由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我国油籽进口减少,综合引力效应下降至-31.98%,使得我国对世界食用油籽出口引力较弱。2015~2017年间,随着经济复苏,进口综合引力效应迅速提升至49.53%,成为了这时期引起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引力效果表明,我国食用油籽的进口品种能够较好的适应国内对食用油籽商品结构变化的需求,整体引力效应为正值,并促进了我国食用油籽进口的增加。而具体引力效应在第二阶段由28.13%,恶化至-42%,极大地削弱了综合引力效应对我国食用油籽进口的促进作用,这也意味着我国明显缺乏对世界食用油籽具体出口国和出口品种的进口引力。
(3)二阶效应。在上述CMS模型中,二阶效应分为纯二阶效应和动态残差效应,表示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引力的变化与世界食用油籽进口需求规模的变化、世界食用油籽进口结构变化是否趋同。分析结果显示:纯二阶效应在初期为3.56%,而到第二、第三阶段为-0.12%、0.42%,反映了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引力的变化与世界食用油籽总体进口需求变化方向一致,即当世界食用油籽进口规模扩大时,我国由初期呈现出的进口引力减小的局面转为随世界进口的需求一同扩大的局面。动态残差效应在第二和第三个时期内的值均为负值,反映出我国食用油籽竞争力的变化的方向与世界食用油籽进口结构方向不一致,即我国食用油籽进口在世界增长缓慢的市场上进口份额增长较快,对世界食用油籽出口增长缓慢的市场表现出一定的进口引力。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综合以上实证分析可知,我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波动主要源自结构效应,尤其以其中的增长效应最为显著,市场结构效应改善明显,商品结构效应有所改善;我国国内市场的进口引力因素是我国食用油籽进口波动第二大因素,主要由国内供给不足、国内外价格差异以及质量安全等引起。
近年来,我国可垦荒地面积迅速减少,尽管实施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政策,但是大豆、油菜籽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能性减少,导致国内供给量不断减少。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植物油的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加之国产植物油籽与进口植物油籽在生产成本、含油量、质量及供货稳定性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国产植物油籽竞争力不强,这导致国产食用油籽价格下跌,使农民种植植物油籽收益下降,从而影响油籽种植,进一步导致供不应求,需要依靠进口。与此同时,国内外贸易政策也有利于食用油籽进口,特别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与我国在进口质量及检验检疫方面已达成基本共识,国外油籽进入国内市场受到的制约减少,这将更有利于国外油籽进入中国市场。
(二)政策建议
1、稳定进口来源,实现进口多元化战略。由于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差异,我国食用油籽进口主要是大豆和油菜籽,而且进口市场严重依赖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大豆和油菜籽生产国。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市场正逐渐向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南美国家转移,但进口美国大豆仍然是中国大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油菜籽进口主要是依赖加拿大市场。因此,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下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全新环境,关注各国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变动,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市场需求变化特征优化我国产品进口结构,及时调整农产品进口的地区、数量以及品种刻不容缓。
2、增加科研投入,加大研发力度。由于我国食用油籽国内供给不足,导致进口需求过大,因此可以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提高产品品质,研究出含油量高、产量高、能抵御自然灾害的品种,以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另外,应在WTO的框架下对食用油籽进行大幅度的种植补贴,大力普及种植植物油籽的科学知识,让种植者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同品种植物油籽集中种植,加大对大型植物油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研发活动采取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同时在企业进行整合升级、技术改造的税费免减等方面给予优惠,培育知名品牌,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提高我国食用油籽产量与质量。在保持我国食用油籽供给稳定增长的同时,还需要努力提升食用油籽的质量和效益。在国产食用油籽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应加强质量安全检测: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立从田地到餐桌的食用油籽产品安全体系,开展“放心油”工程;在种植及管理过程中,尽量使用天然肥料,减少农药、重金属的污染,提高国民对国产食用油籽信任度。在进口食用油籽方面,我国政府应利用税收等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并且通过“一带一路”的发展政策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实现食用油料进口市场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多元化。
(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TYSZYNSKI H.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ed Commodities,1899-1950[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1(19).
[2]曹旭平,童举希.美国农产品出口波动成因动态分解[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6).
[3]常玲.基于CMS模型的我国畜禽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0).
[4]崔春晓.中国植物油籽进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10).
[5]李慧玲,马海霞,陈军.“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印、中巴贸易增长因素研究——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