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0期 作者:□文/甘元彦 时间:2019/11/1 13:39:44 浏览:286次 |
[提要] 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建设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一重要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在我国应用十分有限。本文基于对其内涵认识,通过理论文献研究,系统地梳理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域各高校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识别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为制定相应对策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9日
目前,建筑工业化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体现在:建筑部品和构配件体系完善、装配化程度高、保障措施有力等。鉴于建筑工业化的优越性,中国政府也曾经推动其在国内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发展缓慢,推广应用成效不明显。针对以上状况,许多学者提出中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例如,张希黔等研究指出我国建筑工业化科技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高,未建立完整的建筑工业化生产体系,参与者间的协作程度较低。孟刚、胡向磊指出我国建筑产业技术水平较低、施工工业化程度低。孙剑、苏少华从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分析了我国推进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问题,如:缺少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住宅部品和构配件生产企业数量少、产品类型非常有限、部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还没有建立、缺少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等。应佐萍、丁夏君分析了浙江省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因素有: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刘洪洲从政府官员角度分析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政策因素、技术体系因素、成本因素。并引用青岛万科的工程实例作为依据,每1万m2工业化建筑较传统建筑需增加约400万元建造成本。通过大量文献综述发现,虽然许多学者对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其研究主要是依据个人工作经历或个别案例进行,难免存在片面性。基于此,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方式,广泛收集有效的研究数据,识别出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奠定基础。
一、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基于大量理论文献分析,梳理出一系列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出调查问卷,投递给该领域的各高校和企业专家,请专家对各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本研究的重要性包括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判断打分。然后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专家反馈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
二、研究数据收集
(一)影响因素梳理。通过大量理论文献研究,本文共梳理出九大类,共60项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类:“政策类因素”。包括:ZC1国家缺乏完整的建筑工业化法律体系;ZC2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建筑工业化强制性管理、验收规定;ZC3政府缺乏建筑工业化政策制定经验;ZC4建筑工业化政策变化;ZC5 各级政府对建筑工业化没有实际的激励机制;ZC6政府部门繁杂的审批程序;ZC7高校未设置建筑工业化课程;ZC8缺少与建筑工业化相关的保险政策和保险产品。
第二类:“技术类因素”。包括:JS1建筑工业化缺少技术标准、相关图集和规范;JS2缺乏建筑工业化设计经验;JS3行业缺乏部品、构配件标准化等建筑工业化体系,建筑主体与部品、构配件模数协调困难;JS4设计图纸的可施工性差;JS5工厂的传统设备、技术不能大规模生产建筑工业化部品、构配件;JS6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缺乏工程实践检验;JS7工业化部品、构配件的更新换代;JS8施工单位的传统装备和技术不能适应建筑工业化生产;JS9施工中使用未经授权的专利技术;JS10试运行达不到项目的功能要求;JS11项目运行阶段性能不稳定;JS12项目的评价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JS13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变化;JS14缺乏建筑工业化的认证经验。
第三类:“成本类因素”。包括:CB1建筑工业化比传统建筑前期阶段成本高;CB2政府和企业对建筑工业化项目的综合成本(全寿命周期成本)比传统建筑项目节约多少认识不清;CB3政府和企业对建筑工业化的质量、效率、节材节能、环保、安全等可持续性认识不够;CB4部品、构配件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认为建筑工业化生产、施工管理的难度大、成本高;CB5生产企业认为生产标准化部品和构配件会增加其他成本;CB6建筑工业化项目建造周期内的通货膨胀影响;CB7建筑工业化产品认证成本增加。
第四类:“企业联盟和产业链因素”。包括:QY1部品、构配件工厂化生产模式使施工企业的部分利益转移给生产企业,因而施工企业不愿推动,而设计院担心标准化设计会降低其个性发挥,从而降低其地位,因而不愿推动;QY2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各环节协调有困难;QY3设计、生产、施工企业与建筑工业化研究基地缺乏经验交流;QY4国内建筑工业化企业与国外企业经验交流存在障碍。
第五类:“消费者因素”。包括:XF1消费者担心建筑工业化项目不安全、不够舒适、价格高;XF2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建筑工业化标准性存在冲突;XF3建筑工业化项目市场需求预测不准。
第六类:“管理类因素”。包括:GL1建筑工业化目标定位不准确;GL2缺少有建筑工业化经验的咨询顾问;GL3对金融市场行情估计不足;GL4参建各方沟通不畅;GL5业主缺乏建筑工业化项目管理经验;GL6现场调查不足,导致设计没有因地制宜;GL7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高要求;GL8承包商的报价不准;GL9项目延期的风险;GL10新材料、新设备供应不及时;GL11建筑工业化实施过程中引起的索赔;GL12运维阶段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管理经验的物业公司;GL13建筑工业化项目评审结果偏差;GL14建筑工业化项目缺乏后期维护管理机制;GL15建筑工业化项目后期升级改造责任分担不清;GL16建筑工业化项目认证主体责任不明确。
第七类:“材料类因素”。包括:CL1缺乏满足要求的部品、构配件;CL2新型材料、设备性能不稳定。
第八类:“人员类因素”。包括:RY1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经验的设计人员;RY2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部品、构配件生产经验的生产人员;RY3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建造经验的施工人员;RY4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监理经验的监理人员;RY5总包商、分包商对建筑工业化认识不足。
第九类:“合同类因素”。包括:HT1缺乏建筑工业化项目合同条款。
(二)被调查企业和专家的选择。笔者选择了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各高校和企业专家分别投递问卷,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收发。本次共发出156份问卷,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9.6%,这个比例在工程管理研究领域是比较可观的。
经过分析,专家学历层次普遍较高,绝大部分人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61.3%的人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72.9%的具有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经验。因此,可以认为专家意见代表了业内人员对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影响因素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
三、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一)数据有效性检验。为保证问卷数据的有效性,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质量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即通过数据分析确定量表测得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系数(α系数)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α系数取值范围通常为0~1,取值越高表明内部的一致性越强,0.7<α<0.9之间表明高度可信。秦璇、荆磊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风险因素问卷调查数据用α系数进行可靠性分析;Fang等对中国建筑市场中承包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的问卷调查数据用α系数进行可靠性分析。因此本研究沿用此方法。采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本次问卷中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α系数分别为0.933和0.921,表明本次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调查问卷的数据被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数据集中趋势和变异性度量统计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集中趋势和变异性的度量。集中趋势的度量采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常用方法搭配对所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变异性的度量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种常用方法搭配对所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反馈意见越集中,则问卷的结果更加值得信赖。
对93份有效问卷数据的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各项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大致相等,说明该统计基本正常,无极端影响,没有偏态分布。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小,说明整体样本离散性和变异性小,专家意见比较一致。(表1)
(三)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平均数更好地综合了专家们的看法,有最佳的代表性,故本文选取平均数≥3.25的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由表1可知,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平均数都≥3.25的因素共有六大类,共17项,分别为:
第一类:“政策类因素”。ZC1国家缺乏完整的建筑工业化法律体系;ZC2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建筑工业化强制性管理、验收规定;ZC5各级政府对建筑工业化没有实际的激励机制。
第二类:“技术类因素”。JS1建筑工业化缺少技术标准、相关图集和规范;JS2缺乏建筑工业化设计经验;JS3行业缺乏部品、构配件标准化等建筑工业化体系,建筑主体与部品、构配件模数协调困难。
第三类:“成本类因素”。CB1建筑工业化比传统建筑前期阶段成本高;CB2政府和企业对建筑工业化项目综合成本(全寿命周期成本)比传统建筑项目节约多少认识不清;CB3政府和企业对建筑工业化的质量、效率、节材节能、环保、安全等可持续性认识不够。
第四类:“企业联盟和产业链因素”。QY1部品、构配件工厂化生产模式使施工企业部分利益转移给生产企业,因而施工企业不愿推动。设计院担心标准化设计会降低其个性发挥,因而不愿推动。
第五类:“管理类因素”。GL1建筑工业化目标定位不准确;GL5业主缺乏建筑工业化项目管理经验;GL9项目延期的风险。
第六类:“人员类因素”。RY1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经验的设计人员;RY2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部品、构配件生产经验的生产人员;RY3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建造经验的施工人员;RY4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监理经验的监理人员。
另外,QY2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各环节协调有困难属于“企业联盟和产业链因素”;GL12运维阶段缺乏有建筑工业化项目管理经验的物业公司属于“管理类因素”。这两项因素的发生概率平均数都≥3.25,影响程度平均数都为3.23,比较接近3.25,也将其列入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主要影响因素一共有19项。
四、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主要影响因素。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我国建筑工业化领域的高校和企业专家。被调查专家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能够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准确理解和判断。通过SPSS软件分析,问卷中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α系数分别为0.933和0.921,可信程度较高。通过研究,识别出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六类主要影响因素:“政策类因素”、“技术类因素”、“成本类因素”、“企业联盟和产业链因素”、“管理类因素”和“人员类因素”,共19项具体因素。
本研究为下一步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而为实现我国建筑工业化规模化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忠富,刘世清.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建筑经济,2015.
[2]张希黔,康明,黄乐鹏.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现状的了解和建议[J].施工技术,2015.
[3]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建筑产业化之路[J].中心技术动态,2015.
[4]孟刚,胡向磊.建筑产业化:工业还是后工业[J].工业建筑,2009.
[5]孙剑,苏少华.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
[6]孙凌志,王克青.我国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施工技术,20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