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528期 作者:□文/白 娟 时间:2016/1/1 16:14:24 浏览:22245次

[提要]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加速显现,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巨大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给商业银行转型及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从宏观层面对我国金融脱媒的演进及发展现状进行剖析,以金融创新微观行为为窗口,透视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影响,提出走综合化经营或差异化经营道路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脱媒;影响;应对策略;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1029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金融创新意愿强烈与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发展速度与风险管控能力不匹配、经营转型压力加大与转型办法不多等深层矛盾,在金融脱媒加速显现的形势下,上述矛盾将更加突出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金融脱媒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指出努力实现经营转型,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经营效率,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重要应对策略。

一、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及趋势特征

(一)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本文认为我国金融脱媒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金融政策变革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原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特定历史时期,在政府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与资本市场利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导致银行资金向外部转移。同时,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体系的供给曲线缺乏弹性,银行资金产生了向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转移的可能。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原因。

2、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为金融脱媒提供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居民收入逐步提高,财富得到不断积累,投资和风险承受能力逐步增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1.93万亿元,除本年度外连续12GDP增速保持在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65元,均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国内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增长较快,为保证财富的保值增值,居民理财观念得到强化,投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利润的增长,用于再投资的可用资金也不断增加。企业、居民财富的增加,为我国“金融脱媒”提供了的强大的经济基础。

3、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网络金融诞生,金融脱媒更加复杂。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各项功能不断完善,实体经济网络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电子商务运营商直接掌握大量的交易及资金信息,拥有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掌握的分析判断企业经营情况的数据,具备设立金融企业的便利条件。除“支付宝”进入了传统银行的支付结算领域外,2013613日“余额宝”诞生,上线仅仅5个月,规模便突破千亿。

(二)我国金融脱媒现状及特征。金融脱媒在全球各国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在发展趋势和表现特征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我国金融管控政策放开较缓慢,现代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脱媒现象出现相对较晚,我国的金融脱媒也表现出一些较为特殊的特征。

1、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规模和占社会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实体经济主要融资方式包括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等几种。2003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2005年伴随着人民银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实体企业可以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融资,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迅猛发展,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规模及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稳步上升。截至2012年末,我国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规模达到2.51万亿元,较2003年增加2.40万亿元,增长22.68倍;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15.90%,较2003年提高12.80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同时表现出来的是本外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图1、图2

2、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及资金来源金融脱媒现象并存。(1)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看,近年来伴随着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资金运用在总体资金运用中占比逐步下降,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看,各项存款占总负债比重逐步下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但由于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利率管制,存款利率并未真正放开,存款利率并未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同时,近几年我国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通货膨胀率较高,名义存款利率都低于通货膨胀利率,造成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因此,近几年来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和理财意识的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较快,储蓄存款对居民吸引力逐步下降,很大一部分储蓄存款流向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下降明显,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稳定性下降。

3、我国金融脱媒具有多阶段叠加的特点。国外发达国家金融脱媒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带来的冲击,进入9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发展较快,由此带来的电子商务实现了飞速发展,由于电子商务在支付方式等金融服务领域的变化,引起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又一次脱媒。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网络时代。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面临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电子商务带来的脱媒冲击。目前,我国“支付宝”不仅进入了银行传统的支付清算领域,“余额宝”也闯进了理财领域。P2P网贷平台,对传统信贷领域也带来了冲击。

4、我国金融脱媒程度受政府金融市场干预影响程度较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博弈的结果。由于我国处于转轨期,市场尚不成熟,经济主体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对金融机构保护较多。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由此带来的金融脱媒不断加剧。从20世纪90年代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带来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出台带来的债券市场发展,无不体现行政色彩。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在政府有序的管控中逐步推进。民营银行等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将在有效监管下有序推进。

二、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从贷款投放角度看,随着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市场的发展,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多样化,大型优质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根据综合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综合收益,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因此,金融脱媒的深化引起了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原来属于不同金融子市场的金融机构开始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尤其对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盈利增长放缓趋势加速显现。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效应。贷款规模相对下滑导致贷款利息收入总量相对下降;二是价格效应。金融脱媒致使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议价能力降低,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扎堆“垒大户”的尚未根本转变形势下,将直接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进而影响盈利能力;三是成本效应。优质客户的流失倒逼商业银行转向中小企业客户,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风险的管控成本上升。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尤显不足。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为了做大资产规模,银行会选择资质相对较差,收益相对较高的客户,从而抬高了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此外,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商业银行通常试图寻求其他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甚至采取不审慎的经营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客户和产品。总的来说,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调高风险偏好,在客户定位上由低风险、低收益客户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转移,造成风险积聚和增加,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风险。针对此种状况,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已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及贷款定价管理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四)信息技术加剧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不断深化,第三方支付日渐壮大,同时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开始涉足小企业借贷。互联网的扩张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打破了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使其实质上承担了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并在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与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冲击通过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活动的传统方式,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尤其必要。

三、银行业应对金融脱媒经营策略

(一)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要改变过去重视信贷市场而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积极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调整客户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萎缩,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业务。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对大型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银行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积极参与大企业的直接融资过程,为其提供债券承销等投资银行服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也可以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中间业务的开展奠定客户基础。

(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商业银行要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目前,中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外部因素势必也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强化传统服务的同时,要与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自身的信誉、网点优势,结合信托业的大规模社会资金组织优势、金融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优势、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优势,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合作,创新业务模式,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惠互利。

(四)积极开拓互联网金融业务,应对非金融机构竞争。建设电子支付网关,为客户提供在线支付及清算服务,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挑战;联合第三方支付或自行提供交易资金的托管业务,凭借银行的信用优势来获得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动权;开辟虚拟化金融空间,建立虚拟网点、虚拟经纪服务等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等。

(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各种机遇的同时也放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极有可能发生经营危机。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Allen F.and A.M.Santomoro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1.

2Alan Ching-biu TseDisintermediation of travel agents in the hotel industry.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3.22.

3Donald D.Hester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1No.3Aug1969.

4Mark NissenAgent-based supply chain disintermediation versus re-intermediation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s.Intelligent systems in AccountingFinance & Management2000.9.

5Schmidt ReinhardHackethal AndreasTyrell MarcelDis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Banks in Europ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9.8.

6]巴曙松,陈华良,李晶.“脱媒”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7]曹啸.“金融脱媒”在美国.现代商业银行,2006.10.

8]陈斌.金融脱媒机理下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海南金融,2008.5.

9]陈曦.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选择.福建金融,2008.9.

10]葛兆强,连建辉.体制转轨期的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变革.中国金融,2006.4.

11]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金融脱媒日益显现银行商机挑战并存.新金融,2006.6.

12]刘梦异,蔡冬年.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10.48.

13]刘兆胜,陈菲,黄国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模式路径选择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3.5.

14]明洪盛.“金融脱媒”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当代经济,2006.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53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