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新者。结合网络环境背景,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方式、共享流程以及共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途径进行分析,阐述网络平台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促进高校教师间隐性知识共享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隐性知识;高校教师;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日
高校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在知识的传播和创造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同时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接受者,毋庸置疑的成为了专业活动的主力军。隐性知识是教师知识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他们独有与众不同的、未公开(隐藏在其个人大脑、思维习惯和行为过程中)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技能、心智模式以及个人经验、心得体会、灵感知觉价值取向、气质、修养等。如果能够将其进行共享,可以进一步激发高校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推进高校实现持续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知识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的知识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管理在大学管理中属于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大学并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缺乏认识和管理手段的自然条件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高校缺乏对鉴别、获得、管理、共享隐性知识的积极性,缺乏保护隐性知识的体系,不注重培养积极创新的学术氛围等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为高校建立知识管理平台,促进教师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提供了更先进的渠道和平台,为解决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结合隐性知识管理方法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高校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建立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模式进行研究,都是现代高校需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高校的有效运用加快了高校知识流动的速度,提高了隐性知识共享率和利用率,缩短了教师传递和提取隐性知识的时间,加快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进程。
一、网络平台的特点及优势
(一)时空优势。网络平台相对于传统的隐性知识共享策略,具有的最大的优势是其时空优势。因为隐性知识共享网络平台是构建在网络上的,用户将信息发布在网络上,其他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查阅和评论,而传统的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经常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这是相对于传统方法网络平台所具备的最大的优势。
(二)隐匿性。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虚拟平台,用户在访问平台上的内容时完全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实信息。这样可以在保证不影响到教师的自尊的情况下来向其他教师进行请教讨论。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隐匿性笔者认为只是在教师之间的隐匿,对管理层来说,获知每个账号的真实使用者对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成本优势。在传统的隐性知识共享流程中经常会出现重复浪费的问题——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校方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对不同的教师进行培训。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是,教师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搜索来自行寻求解决方案,或者利用专家地图来直接联系相关的专家学者来进行探讨。这无形中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隐性知识共享网络平台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计算机网络上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可以作为高校采用的传统的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的一种有效的整合和补充,让教师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很方便地获取到自身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知道自己应该到哪里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模型
隐性知识在传播时是由“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如此螺旋上升的。结合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加上计算机网络这个平台,我们可以特化出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模型,如图1所示。(图1)
教育性的隐性知识有两种载体:一种是教师的个人天赋;另一种是学校或者组织。较适宜性知识的共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由许多具体的活动构成。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沟通的过程,这体现在信息、想法和经验的传输、交换和提炼上,还有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力上。教师隐性知识通过在某些领域的共享可以给社会和学校带来影响。将社会经济环境设为横坐标,学校组织文化为纵坐标。与此同时,借助于技术和机制,隐性知识不仅在教师之间传递,还可以在学校中其他分散的员工间进行传递来帮助完善学校的基础知识。该模型向我们展示了计算机网络在隐性知识共享方面能够为教师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持教师隐性知识在网络环境中的可视化。隐性知识的可视化是一个将存在于教师思想中无形的、模糊的隐性知识转换成清晰易懂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所有的隐性知识将被记录到学习的知识库作为一种很容易描述、表达和获取的即时知识资源。
(二)将教师个体隐性知识在网络中扩展到集团隐性知识。在人类历史中这是一个古老的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在教师不仅用语言还用观察模仿和实践来实现知识共享。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在虚拟社区学习,或参观其他老师的博客来进行隐性知识的学习共享,因此不论是知识的拥有者还是学习者都能掌握系统理论背后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
(三)为教师显性知识在网络中的共享提供条件。教师的显性知识的共享是一个传输知识、过滤知识和重组知识的过程,利用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监管和数据仓库来使零碎的显性知识在专业角度上系统化。通过组合,使个体知识成为组织知识,让更多人可以分享。显性知识在网络环境中的共享主要集中在上传和下载教育教学材料上。此外,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特点,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标签和RSS获取和更新令他们感兴趣的知识。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方式
鉴于网络环境与传统环境的不同,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方式也有了很多变化。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论坛、专家地图、相关专业网站和常用的网络工具以及社交站点等等。(图2)
(一)基于论坛的方式。教师通过论坛进行的隐性知识共享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经验交流和问题求助。高校教师在利用论坛进行经验交流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两大方面,如有些专业问题比较难以解决,一些能力较强的教师在攻关之后可以将成果和心得发布在论坛中来告知其他教师,来进行知识的共享。其发布之后其他教师可以来浏览评论,作者可以在评论区里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思考,并从中进行自身思考反省,从而使自身知识得到优化和升华,从而完成隐性知识的传播、升华和累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有关教学的理论知识或者是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都可以在论坛的相关专区发布帖子寻求帮助。发布之后其他教师可以来进行讨论解决方法,在同其他教师的互动中,发布问题的教师和参与讨论的教师都可以在头脑的互动中获得一定的隐性知识,并与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配置,从而完成隐性知识的累积。
网络论坛由于其技术优势,教师在论坛上发布的经验交流的内容会以半永久的方式保留在网络上供其他教师进行浏览参考。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参与讨论的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到比传统的会议中更多、更复杂的隐性知识。另外,由于网络论坛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发布内容,教师在发布问题来求助时可以放下自尊心,向论坛上所有的用户进行请教。
(二)基于专家地图的方式。专家地图是一种数据库平台,其作用是存储专家学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并以客观的角度来收集专家教师的学习经历、研究成果、参与过的科研项目、擅长专业领域等方面。其作用是使教师可以快速定位到具有特定隐性知识的拥有者。教师在遇到专业问题或者为了满足科研课题需要时,除了可以利用问题求助模块来向其他教师进行求助,也可以通过专家地图直接找到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联系求助。
相较于传统的寻求专家的方式,专家地图不论在专家的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虽然建立和维护专家地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一个成熟的专家地图无疑可以为高校教师在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上提供相当大的帮助。
(三)基于学习网络资源的方式。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数量已经无法估计,在专门的教育网站上也有相当数量的视频、工作日志、教案等资料供教师进行下载。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浏览,将作者在其中蕴藏的知识、经验、技巧等进行吸收整理,并融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完成自身隐性知识的吸收与升华。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经常采取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来促使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根据隐性知识情景依附的特性,教师的隐性知识在课堂上最能够体现出来,因此组织教师来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让教师观摩个人的教学活动实例,是学习教师隐性知识的一个传统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呈现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让隐性知识接受者进入特定的教学实践和情境之中,更直接的对隐性知识传播者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在课后通过与其对话和交流,来对自身进行反思。教师通过参加教学观摩获得的是内化了的知识,即自身已经理解并且能够运用,有着真实背景和体验的知识。通过教学观摩可以实现对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的共享。
虽然利用网络能够寻找的资源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由于网络上的资源良莠不齐,想寻找到高质量的、对自己有用的资源难度依旧很大,这使教师往往需要浪费大量的精力。另外,教学视频的代入感并没有直接的教学示范强,而且教师往往无法与视频的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沟通讨论,这也限制了通过这一途径进行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的效果。
(四)基于即时网络通讯工具的方式。现在大多数人都会使用人人、微博等社交工具以及QQ、MSN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利用这些网络工具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换和共享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如现在很多高校在倡导的反思性教学,可以利用网络来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来获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将自身从事教育工作时的反思与经验总结发布在网络上,其他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浏览评价,进行浏览的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发布者的隐性知识,而发布者同样可以通过与浏览者进行沟通来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双方都完成自身隐性知识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教师可以与更多的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可以获得自身从事教学活动时很难获得的经验和技巧。
四、网络环境下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措施
(一)建立大学知识管理系统,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大学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专职管理人员,建立特殊的知识管理系统。首先大学应当鉴别和挖掘隐性知识,尤其是可以促进大学发展的隐性知识的核心。根据每个大学的具体条件,大学的知识管理人员应当组织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系统的学习过专家系统和基于知识工程发展需要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技术人员来系统的识别和发掘隐性知识。此外,大学应当科学和系统的划分和衡量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从仅存在于仪式上的、难以获取的一种独特的、难以分享的财产向有序的、组织良好的方向进行转化,最终形成大学专业中的核心知识。
(二)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学活动是一种存在着大量显性化的隐性知识的主体。“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方法的”这句话反映了在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效的方法和知识,并没有被标准化和显性化。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分享着共同的成长法则,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有他们的特点、认知风格、成长规律以及心理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要素以及组合。更重要的是,每个教师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面对的不同的受教育对象也是特别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教育专家所发现、总结以及以某些格式进行记录的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积累到更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一点上,大学应当既要特别注意教师的专业经验,又要特别注意教师的专业反应力。这应该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现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要应该要探索和学习隐性知识,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变得明确,实现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成长。
(三)利用大学教师隐性知识传播的方法和平台。隐性知识的表达需要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比喻词、符号语言、模式和概念等是人们用于表达其直觉、经验和感觉等十分有效的工具。隐性知识能转换成的可理解的形式的方法还有演绎和推理。因此,应当适当的采取创造性演绎的方式(来表达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或一对一的沟通来传播和分享教师的隐性知识来吸引群众的智慧以激发人们的灵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图标、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也是用于表达隐性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沟通和分享需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不断的练习来进行辨别。大学可以通过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为新教师创造出各种传播和共享隐性知识的条件。
已经建立了知识库和互联网的大学需要充分考虑如何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的沟通和分享。例如可以采用网上讨论的形式,教师可以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写下来然后存入讨论数据库中来进行交流与分享。使用互联网专家系统可以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也可以应用可以帮助总结教师的技能、经验和窍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组件。因为经验和技能是很难进行编码的,“搜索数据库”、“知识地图”和专家网络系统应该建立起来以便于人们可以快速地找到特定的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同时,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通信网站应当建立起来,来为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提供有力的通信环境。大学可以将那些具有特殊知识和能力的人组织成项目组织和任务组,让组内成员熟悉彼此,充分交流思想和经验,相互启发,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通信和共享。
(四)激发教师贡献自己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大学应当将教师当作知识人来进行考虑,并且采取平衡和高效的方法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物质刺激要承认教师隐性知识的独特性,建立分配机制——“根据知识贡献来进行分配的制度”,将知识的共享与工资和晋升机会联系起来,通过物质手段来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沟通和共享。精神激励应当满足知识人(指教师)对成就、对自我创造和实现、对尊重的渴望,这对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造是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关键是创造一个以创造知识、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造为主的大学文化,建立起关于沟通意识、合作意识、共享意识的兼职观念,促进教师对隐性知识的主动交流、分享和创造。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深度沟通的精神在大学文化的形成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泽平,施琴芬.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与转化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2]杜颖.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3]强健,梅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4.
[4]乔闻钟,郭岚,廖方伟.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研究[J].理论与探索,2008.5.
[5]李志宏,赖文娣,白雪.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