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财会/审计
秦淮河水污染防治环境审计调查
第634期 作者:□文/姚欣玥 任怡蓉 赵嘉茜 熊秋菊 时间:2020/6/1 10:24:05 浏览:391次
[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秦淮河作为南京市重要的风景区和居民区,更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污染治理。本文以现有水污染治理文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进行实证分析,收集目标水体长期治理状况和居民对于秦淮河治理工程看法相关资料,从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角度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水环境审计;水污染防治;水体治理
本文为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11287052Y)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24日
一、研究背景
当今随着全球人口前期的迅速扩张与部分企业落后的生产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人类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却极具扩大。世界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水危机”更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死存亡。污染防治这一重大话题近年来得到热议,随着《“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颁布,为促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对重大污染防治等项目实行审计全覆盖,推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水资源环境审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国际环境审计发展背景来看,审计首次作为一种规制工具介入水污染治理问题的代表性事件是美国国家审计署于1969年对水体污染项目进行的审计。1992年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后确定水环境审计是第一个环境审计主题,开创了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环境审计的理论先河,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发展较为全面,逐步向绩效审计发展。相比于国外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环境审计工作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初早期环境审计以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为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环境审计积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保护及大气、水等污染治理的审计工作。水资源是现阶段环境审计的主要对象,主要可以划分为水环境真实性审计、水环境合规性审计、水环境绩效审计等多个细分模块。但目前的水环境审计实务中,多采用以项目为导向、资金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没有突出流域水环境审计的整体效应,难以适应逐步向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中国的水文环境较为复杂,全国仅江河水体监测站点就超过1,000个。所以,对水文环境错综复杂的不同水体进行监管和治理的工程量也相应较大。当下中国的水环境污染治理及水环境审计工作大多仍处在大而广的宏观层面。
由于水环境审计兼具公共性与商业性,各职能部门未达成良好协作机制、加上地方政府片面强调发展商业经济,不顾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导致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就目前我国水环境审计的现状而言,我国水环境审计工作的进行并不充足,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加深。
一是我国水环境审计缺乏一套成体系的审计依据,具体而言就是缺乏专属的水污染治理法律法规(陶媛婷,2018)。二是水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的缺乏。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分布于财务审计,缺乏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三是我国水环境审计的主体太过于单一。目前水环境审计的主体为各级审计机关,但审计机关能力有限,且更多的是事后审计,不能有效地对水环境问题防微杜渐。同时,韩杰等(2019)则认为当前的水环境审计项目仅限定在部分水污染整治绩效项目以及资金绩效,多采用以项目为导向、资金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缺乏对流域水环境整体全面评估和基层调研,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水环境审计制度与理论框架。
同时,很多专家已经提出了一些针对水环境审计的合理建议。耿建新等(2018)指出可借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对于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方法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的《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如实反映水资源的治理质量与效率情况。
然而,对于小型湖泊或大河支流等城市内小型具体水体的监管和治理却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审计方法。因此,本文以秦淮河水体为调查对象,对南京市内秦淮河重点流域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对高效的工作措施进行经验提炼和结构建设,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弥补相关理论空缺。
三、关于政府治理措施及居民意见的社会调研
为了解秦淮河近年来政府已实施的治理措施及其成效,我们和环境审计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和沟通。此外,为收集居民对于秦淮河治理项目的意见和看法,我们针对城区秦淮河流域段周边居民进行了线上及线下问卷调查并汇总分析其结果,为建议提供合理依据。
(一)实地访谈。在与资源环境审计人员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市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投入巨资,对内秦淮河水系和河道进行了清淤驳岸、污水截流、管径改造、引水冲洗等工程,全面对秦淮河进行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据统计,2001~2005年期间,秦淮河治理工程累计投入1,250亿元,2006~2008年又陆续投入940亿元,数十年来对秦淮河污染进行持续治理及水环境修复,治理范围广,投入资金大,治理过程复杂。但由于秦淮河污染情况严重,治理效果有限,河道的整体景观形象及存在的问题无法满足城市规划及人民对文化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要求,于是在2017年对于南京市城区段秦淮河水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工程项目:
1、分水工程。重建泄洪排沙和主河槽分水闸,非汛期降低主河槽蓄水坝泄放概率,有利于浑水沉淀;汛期采取泄洪排沙槽和主河槽联合泄洪的方式。
2、主河槽及泄洪排沙槽续建工程。修建蓄水建筑物和河道疏浚形成城市主河槽连续水面。
3、句容河导流工程。在左岸泄洪排沙槽导入排水涵雨水及句容河退水,集水槽修建于句容河出口,采取倒虹吸连接箱涵与集水槽,汛期时可直接将句容河水排入下游。
4、景观工程。使河水整治工程与当地景观设计结合,因地制宜。例如:设计生态浮岛、花箱结构,种植景观植物,展现优美景观带;在重要景观界面增加北岸绿地空间,增加泄洪渠林草覆盖率等。
目前,秦淮河水污染治理项目主要由政府出资投入,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参与度低,民间资本投入少,不可避免地存在治理资金短缺、治理技术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为了了解落实情况与民众意见,我们走向街头开展了问卷调查。面向居住在秦淮河两岸的民众随机发放问卷并进行现场调查。总有效填写问卷97份,其中居住1~3年的28人,占比28.87%,3~5年的33人,占比34.02%,5~10年26人,占比26.8%,10年以上的10人,占比10.31%,人数分布较为平均,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居民了解秦淮河治理项目的信息来源。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三大块:报纸杂志(占26.8%)、网络查阅(占40.21%)和政府宣传(占31.96%)。其中,网络查阅的占比明显超过其他两种方式,互联网的普及带给居民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体现出政府、社区及报纸杂志宣传的欠缺。
3、群众意见。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在参与人群中有52.58%的居民认为秦淮河近年来的水质有所好转,没有人认为水质逐渐变差,这说明近年来水污染防治项目取得了令人肯定的成效。但仍有47.42%的居民认为水质变化不明显或时好时坏,说明秦淮河的水质问题仍存在积重难返的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持久地对其进行治理。
涉及居民认为在近年秦淮河水质改善上起到了比较大作用的组织的问题,52.58%的居民认为秦淮河的水污染问题是因为政府环保部门的治理并且也应当由他们主导进行治理,28.87%的居民认为居民起到了比较大的组织,18.56%的居民则认为非盈利环保组织作用较大。
结合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民众也并非对秦淮河水质的状况毫不关心,相反,对于这个问题他们也有自身的理解与思考,在各个层面都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配合政府开展各项工作,为秦淮河水质的改善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发现,虽然民众的积极性并不缺失,但能力还是受到限制,政府对大方向的把握以及各项设施的完善、各项政策的落实仍然是改善秦淮河水质的主力军。
(三)污染来源。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参与调查的97名居民中33名认为生活垃圾是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到人群的34.02%。此外,秦淮河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也导致秦淮河受到旅游垃圾的污染,认为秦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旅游垃圾的民众占到了27.84%;剩下的人中19.59%的认为污染来源于化工业,17.53%的认为是由于定期清理不够到位。可以发现,秦淮河在政府迁移化工厂等工厂工业后,化工业的污染已经有所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人群带来的垃圾,政府对于居民区内的垃圾分类,政府雨污分流工程等建设仍需加强。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秦淮河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的调查研究可知,近几年来,秦淮河水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相应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一)资金筹措问题。针对目前水污染治理项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规则导向和激励导向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资本投入水污染治理产业和支持本地企业的净化污水废弃物能力建设,如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公开招标、允许投资水污染治理的企业纳税减免、引进FDI等,也可以缓解政府单方面投资的财政压力,给经济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带来污水处理带来先进技术。环保资金的市场化,可以发挥产业导向作用,引导资金向环保产业等高科技产业发展。
(二)加强法治宣传。在对秦淮河周边居民采取问卷调查时发现,部分群众对秦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并不了解,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水污染防治法等生态环保法律的宣传普及,依法全面及时有效地公布信息。比如,至少每季度向社会公开一次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设立了热线和微信公众号平台,鼓励群众投诉举报环境问题,要发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水污染工作中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拿起法律武器与水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同时,秦淮河流域附近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也应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进行水污染防治措施及防治法规的宣传,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带领秦淮河沿岸居民共建生态文明。
(三)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旅游垃圾、生活垃圾等也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通过对秦淮河水污染治理项目的调查和搜集发现其主要由政府拨款进行施工建造,建议可以将秦淮河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成本来源由纯政府承担转变为市场和政府共同承担,缓解财政压力。在秦淮河水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实践中,主要利益相关方包括两岸居民、风景区及商业街等,在环境治理成本承担方面可以向秦淮河附近流域旅游观光景区尤其是夫子庙城东一带人流密集地收取一定水污染治理费,向河流两岸主营餐饮等污染严重的商铺、饭店加收污水处理费。
(四)实行科学化管理。为提高治理效率同时便于审计检查,建议加强污水处理电子化建设,建设数据采集设备、无线网络设备、智能采集终端、水质检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计、智能水表等在线监测设备一体化的智能化水务处理系统,实时监管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汇报不正常状况,建立水务数学模型辅助决策,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污水系统的智能管理。灵活借助测绘遥感、自动监测、多维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相关数据定期进行日常分析,数据定期报送审计机关,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质量和深度。
同时,也提倡利用区块链新科技、新技术推动水环境质量检测,区块链可以把水质通常在工作中都被量化为具体的数据,经过中心化增加检测数据真实性。区块链技术下,水质数据都需要通过检测公司确认后统一出口,从检测设备检出后整理好直接发送数据需求方,跳过有争议的检测公司核定盖章的环节,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人为风险。
(五)建立部门联动机制,通力协作。审计部门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与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规划设计等专业部门及高等院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开展研究课题、共建数据分析平台等方式,实现审计和技术服务双赢。据此可以加强秦淮河水环境治理工程与南京市内高校如河海大学水利水文专业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丰富对于秦淮河的特色理论研究成果,并付诸实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水污染治理的效率。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丽.审计结果公告视角下的中国水环境审计实践[J].现代企业,2018(4).
[2]陶媛婷.中国水环境审计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
[3]韩杰,胡爱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水环境审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8).
[4]耿建新,李志坚,吕晓敏,张文可.我国水资源审计的现状与未来探讨[J].审计研究,2018(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6683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