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鼓励创业与宽容失败的政策协调统一性研究
第634期 作者:□文/朱伟峰 杜 刚 时间:2020/6/1 10:36:54 浏览:306次
[提要] 近年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颁布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这对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是太高。这从政策的层面上看,政府的促进创新创业政策既要有鼓励性,也要有保障性。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失败问题,要从政策制定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两个角度出发,完善大学生政策制度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政府;政策
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成果:“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续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17ZDIXM141);通讯作者:杜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5月14日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短短几年内,中国高校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理念相对滞后、措施保障不到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各种突出问题,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创业道路并不顺畅,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如何帮助那些创业失败的大学生走出创业失败阴影,尽早为他们寻找出路,单单靠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帮助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从制度层面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失败带来的诸多问题。
一、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前提带有“不公性”
鼓励大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青年人的爱创敢闯的拼搏精神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真正考虑到大学生身心、能力、见识、阅历、资源、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不足,让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裸奔”本身就显得不公平。大学生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拼搏与那些经历了惊涛骇浪的社会创业者相比成功注定是艰难的。当今大学生创业率不高,全国平均成功率只有2%。多数大学生创办的创业是失败的。“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些是浴血奋战最后战死沙场,有些是招人暗算结果冤死,还有人不明不白到头来糊涂死,最可怜的就是那种明明自己不行还要偏偏上去送死。”所以,政府为大学生的创业做好兜底服务,制定创业失败的宽容政策与制定促进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同样重要。
二、创业成功率不高产生的负面影响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学生由于个人能力不足、缺少创业经验、有效的创业指导不够、资金场地受限等原因,创业失败对大学生个人心理、就业、未来人生规划,乃至对家庭、社会、国家发展都会带来影响。对个人的影响。首先,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再学习和再就业。其次,在心理上也可能会产生系列不良的心理情绪,引起的心理问题就是心理障碍。最后,失败形成的债务问题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信誉和未来生活。创业失败无法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如果成了“老赖”,这对创业者生活和再创业带来较大的影响。对家庭的影响。大学生创业者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有的大学生创业者是家庭创业的一部分,也就是子承父业,即使失败了对整个家庭的影响不算是太大。苏南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较多,此类大学生创业较为普遍。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是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创者来说,创业失败将直接加重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对社会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政府和高校要时刻防止“灰犀牛事件”的发生。对国家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将创新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因此,从长远影响来看,如果作为创业生力军的大学生不能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将会延缓民族复兴整体前进的节奏。
三、提升创业成功率政府需要完善政策
诸葛亮说过“善败者不亡”。对于政府而言,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是毋庸置疑。政府制定实施的各种促进创新创业政策初衷是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总有成败,而且是“败”多“成”少,但从当前各类政策来看,有些政策效应没有显现出来,有的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缺乏后续服务,鼓励创新创业政策与宽容失败政策没有做到目的的一致性。在为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续服务上,我们必须从理念上、制度上、文化上克服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为大学生创业做好托低服务。
(一)托低服务不是“政府买单”。当前,对于大学生创业失败要不要政府出面给予兜底服务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不应该拿纳税人的钱为创业失败者买单,这样有失公平。创业本来就有风险,市场就是这样,他们的失败不该由政府承担。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经验不足、能力不足、资源人脉不足,与成熟企业开展竞争明显处于劣势,国家应该为他们的失败提供适当的帮助,解决创业者再就业再创业问题、遗留的经济问题、人员安置等问题。持第一种观点的只是从“市场”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看问题,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又片面地理解了“保民生”的内涵。因此,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应该给予创业者适当的保障托低服务,这种托低服务并不是“兜底”服务,并不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一切结果都由政府来承担,而是政府为创业失败大学生提供不至于使他们“无助和绝望”的帮助,解决其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托低服务亦应有限度。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不该也不可能为公民解决一切问题。政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扶持帮助也是有限的,即便他创业彻底失败。政府为创业失败者提供后续服务,并不是说要求政府去做创业者的“保姆”,成为接盘侠,做失败者遗留问题的终结者。而是要通过制度的安排为那些创业失败后走投无路、家庭经济困难、甚至吃饭成问题的创业失败者提供托低服务。“托低”,不是兜底,不是包办一切,托低的根本理念还应该是扶持、后续服务或帮助,帮助创业失败大学生继续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和素养,帮助他们提升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开拓新的市场的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失败阴影重新就业或者能够进行再次创业。
(三)宽容失败都要有政策体现。政府颁布实施政策应考虑政策的后期效益及政策的整体性。至目前为止,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促进和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已经较多,鼓励创业政策涵盖了融资贷款政策、保险政策、税收政策、培育孵化基地政策等。对于企业创新过程的中合理的“失败”宽容,2008年国家颁布的《科技进步法》有了规定:“第五十六条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给予宽容。”但是在如何“宽容”上《科技进步法》并没有过多明确。据调查,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创业扶持政策并还没有对创业失败的扶持帮助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鼓励政策与宽容政策应具协调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宽容失败就是鼓励成功,要想成功就得接受失败。政府不能鼓励年轻人做具有较强风险的事而又对他们的失败关爱不够。“双创”无止境,鼓励扶持也要无止境。扶持大学生创业应构建包含应对创业失败在内的独立完整的政策体系。早期创业政策偏重于扶持引领,后期政策应偏向于中期服务和后期托低服务,突出“宽容”和“再服务”两个政策导向。
(一)对于失败企业应分层帮扶。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失败者的再扶持、再帮助、再引领不能搞一刀切。应首先建立“失败评估”机制,由第三方开展对经营不佳企业、业务停滞企业、僵尸企业、即失败创业(企业注销或倒闭)进行失败等级的评估。从资金流通使用状况、产品(服务)状况、人员分流状况、资产清算等几方面进行分层分类评估。
(二)对于失败企业应有专项金融政策。大学生创业失败首要解决的是资金清算偿还问题。如果创业资金涉及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到期无法无力偿还将会被银行认定为“老赖”,这必将对他以后的生活、就业、创业及银行信用等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使这些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延长贷款的还款期限。其次,需要考虑解决二次创业的资金扶持问题,在上一次失败学习后,部分大学生创业者不甘失败,经过一段时间历练调整后选择再次创业。国家要在资金扶持上引入天使基金和风投公司给予资金帮助,在贷款上加大贴息力度和延长偿还期限。
(三)宽容失败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对创业失败宽容托低的社会保障是当前已有创新创业保障制度中相对较多的一种方式,但各地的社会保障的标准方式也不统一。社会保障要从解决临时生活、短期就业、社保补贴、长期生存等几个方面实施。短期内要有生活保障补贴,补贴的时间和标准应依据失败等级确定。社区基层社保部门要为大学生创业者建档立卡,定期上门指导就业或再创业,使得企业中每一位创业者都能够人尽其才,合理分流再转岗。
五、结语
大学生创业成功绝非易事。自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来,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安排上时间不长。六年内,已有大量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经历了从注册到死亡的过程。政府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前期的扶持引领,也要从整体上考虑大学生创业失败后如何给予延续性地帮助、扶持和关爱。不因他们一时的失败而让他们一世失败。因此,创新创业政策要向大学生群体适当倾斜,既要鼓励他们创业也要真正为他们做好“托低服务”,解决后顾之忧,不要让他们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左崇年.为创业失败“兜底”,激发创新创业激情[J].中国就业,2019.12.
[2]李德荃.政府不应兜底创业失败的损失[N].经济导报,2015.5.8.
[3]杨锐.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西华大学2009“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20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8276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