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苏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 |
第634期 作者:□文/何舒昶 王思琦 段雯乔 努尔哈亚提·艾合塔木 时间:2020/6/1 11:21:18 浏览:196次 |
[提要] 革命老区一直以来都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以苏北革命老区的徐州市丰县首羡镇、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乡、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五地为例,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各地采取的乡村振兴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据此总结苏北革命老区五大乡村振兴模式:“精准扶贫、”“产业振兴”、“农旅一体化”、“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在这基础上,应稳抓特色,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视生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引进技术,加强人才队伍与科技成果建设;依托红色资源,延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实现老区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革命老区;苏北地区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910327056Y)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3日
一、引言
我国“三农”问题突出,而革命老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帮助革命老区完成脱贫工作,早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研究革命老区的发展情况对改善老区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为理论支撑,对苏北革命老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其发展情况总结了五大模式,并从不足之处提出了革命老区振兴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国内对革命老区发展的研究微乎其微。十六大报告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上日程,学者逐渐聚焦革命老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来研究革命老区如何发展,内容主要集中在扶贫问题上。大部分的学者分析了各地的革命老区的贫困现状,提出以下几类对策:第一,实施产业扶贫,发展老区的农林牧业等特色项目,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产业;第二,实施教育扶贫,建立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对老区人民加强脱贫意识的教育;第三,实施基建扶贫,完善老区落后的基础设施与配套体系;第四,实施科技扶贫,以创新的科学技术引领老区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扶贫依旧是革命老区发展问题的研究重点,此外不少学者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革命老区如何发展开始了新的讨论。在产业兴旺方面,除了发展特色农林牧业与红色旅游业外,在产业融合上,要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将绿色生态融入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合作上,要加强区域间的多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乡村治理方面,要在制度政策方面不断完善,此外要强化村民自治能力,提高公众参与度。在生态宜居方面,主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老区的历史与生态结合起来,有效配置资源,治理人居环境。在乡风整治方面,将红色文化融于生活,增强乡村软实力,造就老区新农民。
学者们对革命老区的扶贫研究较为深刻,在产业、生态、乡村治理方面的研究也能为本文提供一定的基础,但各地的调研比较少,系统的模式归纳也不多,因此本研究对苏北地区的五个革命老区乡村展开了实地调研,根据其发展情况总结归纳了五种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当前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在革命老区这类基础差、底子薄的乡村,需要清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出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乡村经济离不开乡村产业的支撑,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水平,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生态宜居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统筹自然山水的系统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村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乡村的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应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乡村生活富裕。先脱贫才能生活富裕,因此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其拥有更多幸福感与安全感。
四、苏北革命老区发展模式
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五个革命老区的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苏北地区革命老区都取得了各自不错的乡村振兴成果,从中我们总结其发展经验,归纳出了五种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一)调研对象。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在苏北五市中各选一地作为调研对象,以农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乡村振兴建设情况作为考虑因素,对苏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革命老区进行了初步的筛选,确定了徐州市丰县首羡镇、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乡和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作为苏北地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情况的调研对象。调研形式为实地走访,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领导进行一对一座谈,调研内容包括当地关于产业建设、生态环境、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对调研成果的总结归纳,提出了苏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五种发展模式。
(二)发展模式。通过对调研成果的总结归纳,按照各个地区不同的乡村振兴发展的侧重点,提出了苏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五种发展模式,分别为“精准扶贫”“产业振兴”“农旅一体化”“美丽乡村”“文旅融合”。(表1)
依托革命老区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和旅游业融为一体,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形成红色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精准扶贫”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农村资源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精准扶贫”就是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实施对应的脱贫政策。“精准扶贫”模式的特征有以下两点:一是进行土地改革,采用宅基地的模式统一管理建设用地。例如淮安市黄花塘镇以“一村一镇一片区”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改革为基础,鼓励百姓到镇里安置小区集中居住,通过实行土地指标交易,老百姓的平均宅基地补偿能够拿到20万元左右,实现部分脱贫。另外,全域化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改革创新工程,将土地承包给农户和外界投资者,不断促进农民和村集体“两个增收”,助推群众脱贫。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特色产业引导低收入群体创业脱贫。例如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乡近年来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稻虾、蚕桑、软仔石榴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建立了曹庙乡蚕桑种养基地、瓦庙村“荷之韵”藕虾基地等基地,推动集体和农民收入增加,实现脱贫致富。“十三五”期间,曹庙乡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122户、7,110人,其中扶贫开发户1,487户、5,365人,低保户537户、1,639人,特困供养贫困户98户、106人,4个村被认定为省定经济薄弱村。至2018年,曹庙乡已有1,251户,4,540人实现脱贫达标,3个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达标。
2、“产业振兴”模式。乡村振兴,兴在产业。只有振兴产业,才能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人才到农村,给农村带来新的活力,可以说,产业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模式一般侧重于发展第一、第二产业,通过农产品加工,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或者发展有基础的工厂,使得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发挥产业优势,从而带动乡村振兴。其特征为:一是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即在原有农业优势的基础上,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为目标,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从而实现农民创收,生活富裕。例如黄花塘镇立足实际,做大做强“虾稻共生”这一绿色富民产业,并且积极宣传,使盱眙龙虾米荣登“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榜,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即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创新产品和先进管理方法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如白驹镇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改造落后工艺,并把动漫玩具、电动玩具、益智玩具、语言玩具作为主攻目标,同时充分发挥玩具行业商会的作用,协调做好行业规划、设计研发、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该镇共有60多家玩具企业,1.2万多名从业人员,产品畅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10亿元。
3、“农旅一体化”模式。农旅一体化是指农业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与旅游业资源、产品、体验过程相互交叉、渗透,是发展乡村旅游业与休闲农业的一种新模式。对于加快农村转型,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支持旅游,旅游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要求乡村具有丰富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一是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游玩;二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商品,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苏北地区农旅一体化呈现出的特征是农业资源与创意旅游资源的融合,即在当地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如灌云县政府将“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作为基本宗旨,打造了3个示范景区。其中伊甸园紧扣川星村的“果园”特色,建立了草莓、西瓜、黄桃等多个创意采摘园,改变传统的“林果种植-采摘模式”,使游客参与到水果采摘的过程中去,并且设立多家民宿、农家乐,打造出了融合现代农业生产、都市人群乡村生活体验的农旅一体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发展农旅一体化模式,灌云县伊山镇的川星村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实现了经济飞速增长,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水平,而且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表2)
4、“美丽乡村”模式。建设美丽乡村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和载体围绕农村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结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形成治理有效、美丽宜居的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村逐步走向乡村振兴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实现公共空间治理与产业发展支撑的双轮驱动。例如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乡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主抓公共空间治理,对居住区道路、路灯、雨污管网、通信管道等基础设施,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文化活动广场等服务场所进行了全面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乡村优美的人居环境。如乡内的梨园新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表3)
另一方面打造特色居住区,加强小区周边产业配套,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如曹庙乡瓦庙村的东湖家园改造提升工程,在居住区西侧、东侧和南侧分别规划了2,200亩藕虾共作基地、2,000亩稻虾共作基地,入驻了东湖产业园的13个项目,延伸产业链,实现41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48家低收入户,年均增收1.8万元。
5、“文旅融合”模式。文旅融合,是一个融合了经济、文化、生态的有机复合体,其关键是当地特有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只有不断发掘出当地的文化内涵,才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革命老区多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指的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红色主题性旅游活动。
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将红色文化、旅游业、特色产业融为一体,走以红色文化为内涵的发展之路。例如徐州丰县张后屯村利用湖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修缮红色文化景点,对县委旧址陈列馆旧址进行修复;完善红色历史资料陈列馆,还原首羡镇张后屯县委旧址历史风貌;兴建红色文化休闲广场,增添具有时代特征和红色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逐步打造县红色文化旅游名片。并推出农产品特色品牌——首羡镇的农作物在销售时都会被送到张后屯进行一个品牌的包装,随后运往各地销售,打响“张后屯”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张后屯这一革命老区,将红色文化的内涵发扬光大。
五、苏北革命老区发展中的不足
(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特色资源开发程度低。苏北革命老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尤其注重特色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自身发展意识薄弱、资源开发程度低等问题,导致目前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多地都表现出了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特色品牌农产品和地标农产品较少、连接上下游的产业链条简单、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的现象。如淮安市黄花塘镇的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建成时间为2019年,时间较短,而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以及民宿业刚刚起步,文旅产业发展薄弱。
(二)政府招商引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扶持。在具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一切政策的正确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但是,受地方财务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政策的实施还存在融资难、用地难等政策限制以及当前的经济体制与目前的发展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如盐城市白驹镇存在小众行业无人管理等现象。此外,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存在现代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三)缺乏人才与技术,“双带双创”能力弱。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人才聚集与产业技术升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由于当地创业机会和条件保障的限制、吸引人才的能力不强、人才项目规模较小等原因,导致农村“双带双创”能力较弱。如宿迁市曹庙乡,就业岗位较少,呈现思想僵化、能力弱化、激情退化等趋势,虽然当地建立了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但实施层次较浅,没能真正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
六、完善苏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一)稳抓特色,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与区位优势,树立品牌效应,打造产业新格局。二是拓宽乡村建设的投资途径,吸引资金与人才。利用比较优势和品牌效应,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并完善人才政策与创业政策,吸引外来人才。三是依托乡土资源,积极探索农业与旅游的共融发展。将农村特色资源注入旅游业,激发活力,并健全旅游设施与服务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重视生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根本,首先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加强对自然资源和村落面貌的保护力度,同时做好人居环境治理与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其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污染的防治与管控。大力修复农业生态,防治农业污染,鼓励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倡导绿色发展模式。最后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培育农民良好生态理念。强化干部群众保护好绿水青山的意识,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提高村民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和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三)引进技术,加强人才队伍与科技成果建设。科技与人才能为老区创造无限的潜能,因此要注意: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补贴政策,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创业。积极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资金扶持,缓解其资金流转困难等问题。二要培育乡村本土旅游专业人才。应规划和注重加快农村旅游人才培养,强化正确引导与支持力度。三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媒介,提升经济活力。利用好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载体,打通“互联网+”销售渠道,实现产品和服务实时跨区域无障碍流通。
(四)依托红色资源,延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一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当地红色品牌。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红色文化,更有利于产业宣传,同时积极开发当地的红色品牌,将特色产品进行品牌的包装,不仅能加快产品销售的效率,也为老区文化打通了宣传渠道。二要打造红色生态旅游区,延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利用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周边产业,注入红色地域文化,创新周边产品。
七、结论
本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上对苏北革命老区的五个乡村展开实地调研,根据其发展情况总结出了五种模式,结合实际调查案例的分析,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提供了对策。革命老区的特殊要素为其振兴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也因此要与其他乡村的振兴区别开来。强抓弱势,稳抓特色,在产业、生态、技术、人才等方面查漏补缺,才能重振老区经济,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康,唐滢,朱耀顺.云南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
[2]李志萌,张宜红.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以赣南老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7).
[3]原慧慧.陕甘宁革命老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
[4]张加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乌山革命老区基点村为中心[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4).
[5]阎友兵,曾妍.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全面小康建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1).
[6]周陈曦,吴春雅,谢元态.发展红色旅游 助推江西老区经济[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加快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研究”课题组,张汉飞,杨秋宝.实施“振兴革命老区战略”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8(12).
[8]吴秀林,封莎.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10).
[9]王文亮.贫困革命老区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5.14(5).
[10]刘长江.以发展新理念建设川东革命老区“美丽乡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2).
[11]刘屹.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老区建设,2014(8).
[12]余丹.村级治理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基于闽北革命老区的实践[J].南方农机,2019.50(2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