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产业生态化及其影响 |
第634期 作者:□文/陆秋雨 时间:2020/6/1 11:22:41 浏览:315次 |
[提要] 近年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产业生态化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产业转型的发展模式之中。本文以我国产业生态化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不足之处,以及推动产业生态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24日
一、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概况
(一)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在自然环境可承受区间内,发展不以因人类盲目追求,而导致生态环境资源耗竭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已经逐渐趋向于发展以生态化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化的主要目标是将产业的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以创新性的理念为主导,推动生态产业建设;利用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森林农田、山水湖草、平原生态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环境。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7年我国园地总面积14,214.2千公顷,牧草地面积219,320.3千公顷,林地总面积252.8万平方公里。相较于2008年,园区、林地、牧草地面积均有很大提升,其中林地增长7.08%。但是我国目前产业生态化水平,在绿色发展、减量减排、循环发展方面,由于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配套政策并不清晰完善;各地区发展方式和水平不同,地区之间具有天然的优势差异;产业模式发展粗放,且缺乏统一有效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空间仍然有待提升。
(二)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特点
1、自然禀赋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各个地区与省份之间的地域面貌以及生态资源并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根据产业生态化水平分类,张媛媛等学者运用产业结构泰尔指数结合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得出产业生态化测度水平。
基于此可以将我国省份地区划分成四种类型区域,分别是: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落后区。并从综合化指标中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明显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较之落后。除各个地区原有的生态资源以及地理优势之外,产业生态化水平也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水平、产业结构比重有着相关的联系。
2、农业产业污染物循环利用率不高,绿色发展不到位。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一直以来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农田和果园的种养环节,存在种植户过多的依赖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田地产量的现象,并且在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的循环使用率不高,农田污染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种植户在大量使用化肥的同时,有机肥的用量往往并不均匀,这就导致农田土壤肥力下降,甚至会发展成土壤大面积板结的情况。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推动,一些措施包括疏解小型畜禽养殖业,努力发展生态新型农业等行之有效,但是一些留下的污染问题仍然尚未解决。
3、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生态化发展不协调。目前,产业生态化的重点聚焦在如何协调不同产业之间生态关系,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尊重生态系统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运行规律来安排产业的生产活动。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组合有助于实现生态化的产业运行方式。类似生态园区的建设,综合利用现有空间环境,结合资源整合情况,联合企业进行排放污染的控制,合理地调度资源在企业间合理利用,可以高效地实现产业生态化生产的目标。
二、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不足
(一)生态资源导向经济资源的价值转化率不高。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消耗量也逐渐增加,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并不友好。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超出环境承受能力,导致生态污染加剧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普遍,因为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当经济扩张速度超过环境容量的时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往往不高。我国拥有着优越的生态优势,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气候资源,但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未很好的综合利用。
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经营发展的粗放性与集约性,在目前成熟的技术、经济、资源条件下,土地的复合利用方式并未考虑能源环境因素以及引入节能减排的措施,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工业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以及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是解决工业化污染的关键。
(二)缺乏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量化指标。产业生态化是各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其涵括了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传统的产业生态化是配合自然规律,将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组合在一起,力求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弃物产出最小化。对于各个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量化综合指标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因为各个省份和区域之间的生态资源、地理环境以及产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从宏观层面上,一般是以产业生态系统的测度为主,着重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从中观层面上,侧重于生态产业集的发展研究,例如生态产业园的建立;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对象逐渐缩小到企业本身,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管理模式的变迁方面,以企业具体实践措施与技术更新,观测企业产量增加率与污染排放率的变化。因此,产业生态化水平在各个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其生态和经济价值的量化指标的标准也难以界定。
(三)产业结构发展布局缺乏配套政策。对于产业布局的转化和改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产业结构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化;二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进程中所依赖的主导产业不一,推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干春晖等学者指出我国的经济波动的一个特征是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而产业结构的发展转型的基础离不开政府配套政策的指引、规范和支持。在产业生态化进程中,相关的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不能相适应,甚至照搬工业生产的一些政策措施,会导致彼此相互制约。一方面政策不能很好地针对区域现有的产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政策应该具有的引导、规范的作用。
三、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各区域现有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产业生态化的一般原理之一是将自然生态的规律作用到各个产业体系之中,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调整和组合,从而发挥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的组合效益。在产业生态化方面,中小型企业是生态化转型的主导方面之一,国外通过联合企业在综合环境治理指标的指导下,进行排放废弃污染物的控制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指导,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促进了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相互的合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区域内各种生态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生产产品的绿色技术含量,使得产业趋于节能高效,绿色环保。
我国各个省份之间拥有的资源各异,但是大部分省份都缺乏相应的资源数据化处理,相应的资源组合产业的效益并不符合预期。少数处于发达区和中等区的省份,虽然生态化水平较高,但是大部分的产业生态化组合依旧遵循着传统的生态循环模式,并没有进一步深化生态化资源组合效率,产业与产业之间也没有实现联动。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发展,可以促进各区域、省份进行自身的生态资源整理调整,发展适合本地区的资源组合模式和产业生产方式。
(二)推动绿色农业建设,实现高效农业发展。农业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是农业生态化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农业的发展趋于内部解决污染物的循环问题,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以及农业养殖禽畜的习性,安排结构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进一步发展多功能高效农业方面,李光熙等学者指出,要重视绿色农业的附加属性,尝试开发农业区域周边民宿、农业生态采摘园、森林氧吧等依托农业优势的旅游附加价值,盘活所拥有的资源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农业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逐步突显,我国农业大多规模小且分散,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方面很难做到及时、准确的反馈,相对的产品营销服务方面也有所不足。要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要在高效绿色农业上有所突破,在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农业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提高综合产出效益。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链条式延伸,还可以促进优势企业带动中小型农户,在种苗育苗、储藏销售、产品加工、纸箱生产、电子商务等方面,实现多元化企业融合发展。
(三)促高效产业生态化发展,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自产业升级转型方面绿色、环保、节能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在研究可操作性的生态发展细节上,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在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方面,鼓励对传统的产业模式进行绿色的转型升级;在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强调运用对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方法和生产模式;在产业的投入产出方面,努力发展清洁能源,利用高新科技摆脱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的生产开发模式;在产业生态化管理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现状的生态化产业转型管理体系与发展模式。
四、促进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措施
(一)资本化运营生态环境资源,重视高新科技的发展。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持,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生产研发的智能化管理都离不开科技的主导力量。未来科技在产业中的作用不仅要具有高科技水平含量、优环保绿色节能的特点,还要成为推动产业实现信息化、现代化、高新技术化的核心力量。优化资源与市场促进现代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也必须依靠科技的创新。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参与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快清洁科技的研发,重点在清洁环保、节能减排等领域。韩永辉等学者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生态化转型中,普遍重视清洁生产、高效节能等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平台的发展,培养可以适应产业生态创新的高新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广泛的寻求技术支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在研究生态可续发展方面,促进了生物科技的研发和技术转化。
(二)适应生态发展规律,推动多功能生态园建设。建设生态园区是将保护环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从而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产业发展思路。在实行上,可以依托各个地区与省份不同的地理优势、资源分布、环境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努力突破环保再生等系统化技术难题,改善产业低质同构现象建立生态化产业园区。目前,我国的自然经济环境、技术社会条件下,以最优水平的土地组合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环境的最低消耗需要建立资源节约的产业生态体系,从而倒逼产业进行绿色升级改造。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7年,我国林地总面积约252.8万平方公里,占地面积大但是资源利用方式单一。应针对不同的生态特色优势,可发展林下经济效益和旅游生态价值,在开发食用菌培养、建立亲子教育实践基地、有机蔬菜种植与开发、生态休闲综合服务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价值转化空间。
(三)完善生态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促进产业生态化转型。配套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政策对于建设生态可持续产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意义。一方面要对各个区域和省份进行资源分类统计,尊重彼此间的异质性资源特征;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和有所侧重的完善发展产业生态化政策措施。统筹区域间的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促进各个省份之间协同发展。一是发达区和领先区发挥带头示范效应,中等区和落后区加强对于产业生态转型的扶持力度,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二是完善生态化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相对的产业生态化优惠扶持政策,通过一系列的税收、金融、外贸等优惠政策,激励各企业参与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积极性。鼓励龙头企业以生态优先为主导探索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新方式,带动中小型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三是多维度的拓宽不同产业生态化转型的融资渠道,增加对低碳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促进产业环境资源配置高效率发展,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态化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媛媛,袁奋强,刘东皇,陈利馥.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10).
[2]李光熙.产业要生态化生态要产业化[J].北京观察,2019(8).
[3]徐靖波.金融助推国有林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为例[J].银行家,2019(10).
[4]韩永辉,钟伟声.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国别经验和战略启示[J].城市观察,2015(2).
[5]胡安军,郭爱君,钟方雷,王祥兵.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