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研究 |
第637期 作者:□文/王金枝 时间:2020/7/17 9:21:24 浏览:357次 |
[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粮食安全问题的重心逐渐由数量安全转变为质量安全,如何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亟待研究。本文从粮食的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概括粮食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选取衡量粮食质量安全的八项指标,利用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环节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环节,其中化肥、农药等投入使用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对粮食质量安全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灰度关联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5月6日
一、粮食质量安全文献综述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是现阶段粮食安全领域的前沿问题,因此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尚不完善。本节将对有关研究进行梳理,明确粮食质量安全的涵义、衡量方式,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粮食质量安全尚未有确切的定义,学者们对于粮食质量安全的涵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张庆娥(2014)强调粮食质量安全注重的是广大人民维持健康生活的权利,强调粮食不仅要健康优质,还要营养结构合理。王国敏(2015)提出粮食质量安全是指人们可以从生产中或市场上获得营养丰富、健康安全的粮食以满足自身需求,强调解决能否“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问题。它是在实现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对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是粮食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的逻辑深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学者们开始强调新粮食安全观。新粮食安全观就是指在我国粮食产量稳居高位、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等新形势下,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具有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从“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从“数量型安全”向“质量型和能力型安全”转变的新认识和开放、多元、优质、绿色的新思维。其中,质量型安全是新粮食安全观的第二层次,是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的跃升,是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后,对粮食安全赋予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目前,主要有两种衡量粮食质量安全的方式:(1)立足粮食本身,根据各粮食品种自身特点,如容重、水分、杂质和出糙率等指标直接衡量粮食质量安全;(2)立足结果,依据营养不良人口、人均摄入总热量等指标间接考察粮食质量安全。依据我国国情及信息公开情况,大多数学者采用第一种方法。如杨建利(2014)在构建多目标兼顾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单位粮食产量农药残余量这一指标衡量粮食质量安全。与之相似,崔明明(2019)在对粮食质量安全进行评价时选用了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这一指标。朱熙宁(2018)则选取了稻米的出糙率均值、大豆的完整粒率值、玉米和小麦的容重平均值等作为衡量粮食质量安全的指标,并利用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对粮食的等级分类作为基础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也有部分学者采用第二种方法,认为粮食质量安全的衡量指标有两个:即人均摄入热量水平与粗细粮结构水平。
作为粮食安全领域的前沿问题,目前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杨建利(2014)以我国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多目标兼顾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测度。李腾飞(2015)首先分析了“十三五”期间保障粮食安全的困难,包括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近来国际贸易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在未来五年的变化趋势。朱熙宁(2018)选取粮食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生产环节开展描述分析,借助灰度关联法对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崔明明(2019)基于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计算2000~2018年我国粮食安全指数及5个子系统安全指数,然后通过建立包括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在内的指数雷达图研究我国粮食安全发展阶段。
由于农业系统的特殊性,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往往来自多环节、多方面,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王保民等人(2013)认为粮食污染,即某种污染物入侵粮食的生产、流通等环节,是导致粮食质量下降的直接因素,严重时将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质量安全。张庆娥等人(2014)从粮食种植、收购、储藏及加工四个环节归纳了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其中生产环节包括粮食品种优劣、种植生态环境、种植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气候条件。收购环节包括收购主体的变化、收购现场难以检验卫生指标以及大多数收纳库点仓储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储存环节包括仓储保化人员技术素质、入库粮食未按照国家要求降水、清杂等以及粮情监测巡查不到位。加工环节包括以微生物为主的生物性危害、以食品添加剂为主的化学性危害以及杂质等物理性危害。万宝瑞(2015)在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时表示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多、风险大:一是农业生产环境;二是农业生产技术;三是经营方式及市场。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研究粮食质量安全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以及质量安全与粮食安全其他层次的关系方面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但只针对粮食质量安全进行的研究并不多,且已有论文大多是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进行系统研究、理论分析,缺乏实证分析,对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研究不够全面。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基于2011~2017年度数据以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检测标准,运用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9个因素测算关联系数,从而分析各因素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粮食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我国粮食品种十分丰富,粮食质量水平也有所提升,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国家粮食局检测报告显示,2011~2017年,中国主要粮食品种三等及以上加权占比由91.1%到94.1%,年均增长0.5%,其中大豆质量水平提升最大,年均增长3.45%。但长远来看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将严重影响粮食质量水平。本节从粮食的生产、储藏、加工三个主要环节概括粮食质量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图1,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方网站)
(一)粮食生产环节现状及问题。生产环节是粮食质量安全管控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加强生产源头监管力度,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测,才能真正为舌尖安全保驾护航。在粮食的生产环节中,对粮食质量影响最大的就是耕地质量状况和投入品的使用。
1、耕地质量状况。我国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且各地区耕地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土壤肥力缺失、重金属含量过高等。截至2014年,我国仍然有5.10亿亩耕地质量等级极低,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除此之外,我国部分农地土壤还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其中人类活动引入的土壤重金属是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原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阶段我们不仅需要储备粮食,更应储备尽可能多的且质量好、产量高的优质耕地作为后备资源,才能对我们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切实可靠的支持,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
2、投入品的使用。粮食种植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投入品是化肥、农药等。其中,我国有大半的地区氮肥施用过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千克/公顷。与过量施肥伴生的就是盲目施肥、滥施肥,导致化肥利用率低,中国化肥利用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近几年我国政府鼓励农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升节肥节药技术,研发绿色、高效产品,已初步取得成效。2019年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39.2%,超过2017年1.4个百分点;同时农药利用率达39.8%,较2017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二)粮食储存环节现状及问题。据国家粮管部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收购至消费的过程中损耗率高达18%,其中相当一部分损失在仓储环节。粮食储存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农户在收获作物之后的晾晒和储存;二是粮食收购之后的集中储存环节。农户在储量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农户没有专业的储粮设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所以损耗率较大;二是由于农户普遍缺乏粮食储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粮食质量差,对后期加工环节造成影响。目前,我国粮食集中储存环节主要有以下问题:储粮仓库多且位置零散,部分仓库设备老化,储存条件有待改善;库点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在粮食储存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粮食陈化或变质等。
在粮食储存环节,还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一是仓库害虫;二是粮食微生物。在粮食储存的初期,人们往往对其疏于防范以致其大量繁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储粮害虫一旦大量产生必然会造成粮食的损失,但微生物则不一定,有一部分微生物可以与粮食建立某种有机联系,反而有利于粮食的安全储藏,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储粮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一特性,保障粮食质量。
(三)粮食加工环节现状及问题
1、原粮中杂质含量过高。粮食加工环节粮食的损失率与原粮的杂质含量息息相关,原粮的杂质含量越高,损失率就越大。当杂质含量在1%以下时,损失率为1.29%;而当杂质含量大于2%时,其损失率则达到3.99%。我国由于农民人口众多,农民专业知识十分缺乏,在收购粮食时难以实行严格的标准来控制杂质含量,最终导致在加工环节损失极大。
2、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我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中提到,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近年来,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增加销量而采取越来越多的违规行为,如:使用食品添加剂掩盖食品变质,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以降低成本,过量添加食品营养强化剂等,这些做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3、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随着人们对粮食制品要求的不断提高,更有利于食用和消化吸收的精加工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但精细加工往往会破坏食品所含营养素,以谷类为例,其营养元素主要存在于谷粒表层和谷胚中,加工方式会影响营养素的存留程度,加工精度越高,营养素损失越多。
三、粮食质量安全实证分析
(一)灰度关联分析法。灰度关联分析法是通过灰色关联度即参考序列曲线与其他指标曲线的相似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因素间的影响程度的方法。过去我们在分析相关因素时常采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对于多因素的、非线性的问题难以处理。灰度关联理论考虑到了回归分析方法的不足,采用关联分析的方法来做系统分析。
在面对社会系统、农业系统等抽象系统时,我们往往无法获取全部因素的完整信息,此时就要针对研究问题的基础信息进行提取从而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研究,处理完毕后再归还到实际背景中,对实际问题做出相应的解释。灰度关联法就是这样一种分析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化抽取,指定一个参考数据列和几个比较数据列形成矩阵形式。
由于各因素量纲的差异,数值可能会存在巨大差别,因此要对采用初值化法对各数据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用下述关系表示各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各点的差。
?孜i(k)=■
其中,0.5是分辨系数,x0(k)-xi(k)为各个时刻x0与xi的绝对差。■(△i(min))=■(■x0(k)-xi(k))为两级最小差。■(△i(max))=■(■x0(k)-xi(k))为两级最大差。
最终求得?孜i(k),即xi对x0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
由于关联系数的值较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因此通过求平均值将各年度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称为关联度。表示为:ri=■■?孜i(k)。
在取值上ri∈(0,1],取值越大表明xi与x0的关联性越强,对应的相应作用越大。
(二)基于灰度关联的粮食质量安全因素分析。目前主要有两种衡量粮食质量安全的方式:(1)立足粮食本身,根据各粮食品种自身特点,如容重、水分、杂质和出糙率等指标直接衡量粮食质量安全。(2)立足结果,依据营养不良人口、人均摄入总热量等指标间接考察粮食质量安全。
实验选用第一种方法衡量粮食质量安全,汇总粮食质量等级中三等及以上所占比例并对观测值进行综合加权作为参考数列,具体构造方法见表1。(表1)
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涉及多个环节,如粮食的种植、收获、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准确性,实验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1)粮食种植生态环境。农地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对粮食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如石灰厂附近的农地往往产量极低且品质差。(2)种植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一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粮食产量;但另一方面也会对粮食的质量安全产生不可逆的影响。(3)粮食的储存条件。仓储设备及技术不仅会大大影响粮食产量,也会严重影响粮食的容量、水分、杂质和出糙率等。综合上述因素,实验最终选取九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衡量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即作为矩阵的比较数据列。
综上所述,通过汇总《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信息后绘制表格,如表2所示。(表2)
对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实验选取初值化法,结果如下:
X=1.000 1.015 1.025 1.038 1.045 1.021 1.0331.000 1.039 1.055 1.086 1.115 1.079 1.0611.000 1.024 1.036 1.051 1.056 1.049 1.0271.000 1.038 1.086 1.124 1.135 1.135 1.1021.000 1.011 1.008 1.011 0.998 0.974 0.9261.000 0.769 0.965 0.767 0.670 0.806 0.5691.000 1.160 1.338 1.346 1.238 1.296 1.3411.000 1.018 1.036 1.048 1.077 1.095 1.1001.000 1.183 1.296 1.355 1.500 1.505 1.4441.000 1.049 1.063 1.106 1.143 0.995 1.011
此时令分辨系数=0.5,计算得:
■(△i(min))=■(■x0(k)-xi(k))=0
■(△i(max))=■(■x0(k)-xi(k))=0.484
因此,关联系数组合如表3所示。(表3)
由于各年份关联系数较多,数据分散不便于比较,故计算关联度以便于横向比较,具体见表4。(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关联系数r2>r7>r4>r1>r9>r3>r5>r6>r8。由此可见,对粮食质量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化肥施用量和农村户主的平均文化程度,与粮食质量水平关联度均达0.9以上。其次是农药使用量、废水排放总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与粮食质量水平关联度均达0.8以上。而农作物受灾面积、环境污染治理总额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影响相对较小,与粮食质量水平关联度均在0.5以上。综上所述,对粮食质量安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生产环节,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以及农民的技术水平等。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化肥施用量、农村户主的平均文化程度、农药使用量和废水排放总量对粮食质量安全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会造成作物残留,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壤毒化;农民的文化程度,一方面影响其对粮食质量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高学历者相对具备更多粮食种植、储藏等专业知识;废水排放总量则是通过影响农地土壤质量间接影响粮食质量安全。而农作物受灾面积、环境污染治理总额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与粮食质量关联度相对较小。综上所述,笔者关于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粮食生产环节的科学高效。生产环节是对粮食质量安全影响最大的是环节,其中农药、化肥以及农用塑料薄膜的不合理使用影响最为显著。因此,保障生产环节的粮食质量安全首先要加强粮种产业的管理,确保农民使用品质优良的粮食品种。其次,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倒买倒卖,危害农户权益的厂家应严格依照法律制裁,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最后,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对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也十分重要:一方面加强对农户种粮、储粮专业知识的教育,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并鼓励农学专家、农业大学学生扎根基层,帮助农民科学的开展农业活动,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另一方面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让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来管理,同时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二)严防粮食储存环节的损耗变质。粮食的储存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粮食收购前农户的储粮环节;二是粮食收购之后的集中储粮环节。因此,在粮食储存环节要采取的措施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要着重强调粮食储存环节的重要性,让农民意识到储粮环节操作不规范所导致的粮食损耗和变质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农民的重视程度;二是重点解决仓储设施老化问题,维护并经常更新仓储设施,进一步提高设施的机械化和专业化;三是提升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定期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
(三)保障粮食加工环节的产出安全。粮食加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微生物的产生、食品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加强政府对粮食加工业的宏观调控,发挥政策指导作用,避免部分地区过度追求粮食的深加工,造成产能过剩;其次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督粮油产品加工厂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完善相关法律,坚决杜绝食品安全问题;最后要鼓励粮食加工产业不断创新,尽量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水耗,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四)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不仅关系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更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宏观层面对粮食质量安全进行管控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结合我国粮食质量安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粮食质量安全责任目标,建立完善的政府责任体系,从而提高责任机制运行效率。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进一步完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切实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最后,进一步探索粮食生产的新模式,比如社区支持农业,在确保生产者收益的同时,使消费者获得安全的粮食,从而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虞洪.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四川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6.
[2]崔明明,聂常虹.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我国粮食安全演变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8).
[3]王国敏,张宁.中国粮食安全三层次的逻辑递进研究[J].农村经济,2015(4).
[4]杨建利,雷永阔.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4(5).
[5]朱熙宁.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J].食品工业,2018.39(11).
[6]张庆娥,杨军.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现状与监管体系对策分析[J].粮油食品科技,2014(4).
[7]朱湖英,肖国安,王文涛.论粮食质量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0(2).
[8]卞靖.未来15年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思路[J].经济纵横,2019.402(5).
[9]万宝瑞.确保我国农业三大安全的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5(3).
[10]王保民,张峣.粮食污染防治:制度审视与立法完善[J].中州学刊,2013(5).
[11]姚佳,靳秔,贾健斌.粮食可追溯体系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14(10).
[12]马强.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6(8).
[13]武翔宇.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5).
[14]郭佰岩.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5).
[15]柴文福.影响我国粮食加工装备发展的关键技术分析及应对措施[C].全国粳稻米大会,20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