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新经管”下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第640期 作者:□文/汪琛琛 陈洪梅 郑秀文 贾天悦 时间:2020/9/1 14:19:53 浏览:242次 |
[提要] 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模式面临着转型升级,而传统的人才培养定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本文在构建理论体系、科研体系、实践体系、人文体系基础上,研究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方向,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分析和探讨新经管模式下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新经管;影响因素;模糊评价法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新经管模式下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SKY203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1日
一、引言
在这个“大智移云”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正在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伴随而来的是对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型和升级。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新经管”的提出便是对当下形势的呼应,是财经类院校应对新时代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对老师、学生、企业等不同主体都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重点从学生主体,研究和探讨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调整,并对产生的新问题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新经管模式下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学术界也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人才培养的改革和转型问题。首先,是对“新经管”出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角度出发。如,韩洪文等(2012)提出我国大学教学同质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理念,缺乏互动、缺乏对过程的理解;李毅(2010)提出培养复合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是财经类高校的根本任务,而ERP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朱芳(2013)提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要以尊重差异为前提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探讨了在“新经管”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具体能力上的问题。如郑军、蒋成飞(2020)基于PDCA模型将高校“新经管”建设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相结合,运用交叉选择和正逆向选择的方法,探究PDCA模型对高校“新经管”建设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具体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李侠、李会(2019)通过从四个层面来探究新经管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策略;周泽炯(2019)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来具体分析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现实处境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具体研究了针对“新经管”模式在对学生教学方式模式方面的转型升级问题。例如,徐洁香、刑孝兵(2019)通过转变传统意义上“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构建“赛课合一”的高校课堂来满足新时代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杨晓妹、王有兴(2019)提出新经管背景下通过加大学科竞赛和专业实训的结合,意在形成“阶梯式”培养方式、“阶梯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更好的融合进理论教学中。周泽炯、虞鲲(2019)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并在“新经管”工程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具体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授课过程中。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有关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和“新经管”模式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是在针对“新经管”模式下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方法上对学生主体的深刻研究却涉及较少,关于经济类人才培养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也存在着过于单一、实现难度大、脱离现实等问题。而本文将通过结合模糊评价的实证研究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体系。
二、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模型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辨析
1、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因素。教学设计是理论体系建设的核心,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将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教学实施是影响理论体系建设的直接因素,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的实施需要配套的教学实施计划。最后通过教学成效所反映的信息改善现有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的有效和健全。
2、科研体系。“新经管”模式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科研体系的融入与延伸。“新经管”提倡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无法缺少科研项目和科研实践运用。为此,高校要更加的注重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科研激励这三个因素,以更好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高质量人才。
3、实践体系。实践体系的建设是“新经管”模式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新经管”提倡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缺少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与运用。因此,高校要将实践能力、实践平台和实践设计考虑在内,综合各因素来更好地建设实践体系,培养能够将抽象化的理论通过实践操作转化为实际可得的应用型人才,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4、人文体系。“新经管”模式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人文体系的建设。高校的发展模式各有特点,但一切都要以人文体系建设为基础。新时代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的是知荣辱、懂利弊的社会主义有志青年。学校要加强人文建设,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社会责任、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的塑造,培养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二)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全面、合理、有效地评价“新经管”模式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从评价的层次性和全方面出发,遵循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简明科学性的原则以及数据的真实性等原则下,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表1)
(三)数据说明。研究数据均来源于线上发放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高校学生。本次共发放29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属于全样本问卷。
三、实证分析
(一)理论概述。模糊综合评价是借助模糊数学的概念,对实际的综合评价问题提供一些评价的方法。将模糊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务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它对多因素、多层次复杂性问题评判效果较好,系统性强、评价结果清晰。
(二)模型构建
步骤1:将评价因素集合U划分成子集,作为一级指标集合。
U=(U1,U2,U3,…,Un)
步骤2:构造模糊评判集V:
V=(V1,V2,…,Vn)
其中,Vk为评级指标,k=1,2,3,4,5,分别代表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等级。
步骤3:根据专家打分法确定人才培养模块在Ui中(i=1,2,3)诸等级评价因素中的隶属度,其中i为一级指标个数。得到Ui上的一个模糊子集R:
R=r■ r■ r■ … r■r■ r■ r■ … r■… … … … …r■ r■ r■ … r■
步骤4: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确定权重W:W=(W1,W2,…,Wi)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标为B:
B=W×R
步骤5:计算综合评价分数,对得出的最终评价集进行去模糊化,总结出满意度的综合评价中E:
E=H×B
(三)实证分析。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一级指标进行度量和评价。
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和前景规划不一致,所以每个人对培养方案内容的构成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权数集是不同的。现通过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如下指标权重:
W=(0.5579,0.1219,0.2634,0.0569)
W1=(0.0960,0.6530,0.2510)
W2=(0.6334,0.2605,0.1062)
W3=(0.1007,0.4663,0.4330)
W4=(0.1932,0.7235,0.0833)
根据所收集的290份调查问卷,我们得到如下满意度,如表2所示。(表2)
将这290位同学的满意度作为处理数据,求取相应各指标层的隶属度。本文以总样本数为分母,计算得出隶属度。
R■=0.0172 0.1345 0.4897 0.2483 0.11030.0552 0.2517 0.4517 0.1690 0.07240.0000 0.1034 0.6759 0.1897 0.0310
R■=0.0172 0.1586 0.5483 0.2103 0.06550.0483 0.3000 0.4207 0.1966 0.03450.0138 0.2448 0.5000 0.2276 0.0138
R■=0.0103 0.1414 0.5310 0.2207 0.10000.0724 0.3586 0.3552 0.1655 0.04830.0172 0.0960 0.6414 0.1552 0.0897
R■=0.0069 0.0172 0.6000 0.2552 0.12070.0000 0.0379 0.2724 0.4172 0.27240.0172 0.1862 0.5586 0.1759 0.0621
将以上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4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函数Bi:
B1=R1×W1=(0.0377,0.2033,0.5116,0.1818,0.0657)
B2=R2×W2=(0.0250,0.2046,0.5099,0.2086,0.0519)
B3=R3×W3=(0.0423,0.2233,0.4968,0.1666,0.0714)
B4=R4×W4=(0.0028,0.0463,0.3595,0.3658,0.2256)
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标为B:
B=W×R=(0.0354,0.1998,0.4989,0.1915,0.0746)
构造模糊评判集V=(V1,V2,V3,V4,V5),k=1,2,3,4,5,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五个等级。对V进行赋值为H=(1,2,3,4,5)。
最后计算出满意度得分E:
E=H×B=3.0705
通过对“新经管”战略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指标计算为3.0705,接近“一般”这个等级。说明总体上取得的成效不显著,未能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的设想。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出的“新经管”战略,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各个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足,并且各个学校地域上的不同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差异,这一切都会导致“新经管”战略下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失误和低效,导致学生对其满意度不高。
四、对策建议
随着4G的普及,5G的推行,互联网时代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世界的形态。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金融业的改革逐渐深入,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通过对当前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据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高校要实行并深化“新经管”战略改革需要合理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要注重课程的交融设置,保留原有优秀课程并建立新型实践课程。通过合理分配学分,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选择并调动学生对实践课程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经济视野,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使“新经管”战略改革更加有效,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经济类人才。
(二)健全科研竞赛体系。大学生科研竞赛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加普遍与有效的方法。在“新经管”战略下,学校要积极地响应国家、社会所举行的大学生科研竞赛,采取一系列可行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学校应将高校导师指导对学生进行竞赛纳入评教中,使导师更加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竞赛,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并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激励其补缺补差,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社会实践平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缺少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与运用,高校要积极地与社会集体、公司等相联络,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科研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机会。同时,学校要引入一些好的实践操作系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
(四)完善人文体系。人文体系建设是高校所有改革的基础,高校的人文体系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的人文体系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的新精神和新理念,逐渐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当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文化学习,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感受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洪文,田汉族,袁东.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33(9).
[2]李毅.财经类高校ERP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才,2010(22).
[3]朱芳.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金融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探索,2013(3).
[4]郑军,蒋成飞.基于PDCA模型的高校“新经管”建设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
[5]李侠,李会.“新经管”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对外经贸,2019(7).
[6]周泽炯.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新经管”战略背景[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3).
[7]徐洁香,邢孝兵.“新经管”背景下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5).
[8]杨晓妹,王有兴.新经管背景下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阶梯式”融合模式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4(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