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浙江省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640期 作者:□文/任亿佳 时间:2020/9/1 14:41:15 浏览:331次
[提要] 本文研究2005~2018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金融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其地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将金融行业细分为银行业和保险业,选用区位熵对集聚程度进行测度,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市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以及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积累对其对应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位熵;银行业;保险业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京津冀CBD金融资源优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7JDYJB003)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5日
一、绪论
金融集聚已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金融产业的集聚会提高集聚中心及周边地区的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探究金融集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地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率居全国前列,在新常态下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浙江有着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民间资本充裕,市场需求广阔,金融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带动了金融集聚效应的凸显,从而带动了整体区域的集聚加强,但是浙江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以及金融集聚情况仍有较大差别,本文从整体和分行业着手,研究了浙江省各地市金融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其地市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这对提高金融资源在各地市的有效分配、减小省内各个地市间的发展差距,对实现浙江省各地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综述
Patrick(1966)首先开始研究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在发达国家,“需求追随”是其主要的金融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业集聚现象。相反,在发展中国家,其金融发展模式是基于“供给导向”的,金融业的集中促进了经济增长。李林、丁艺、刘志华(2011)从空间效用的角度研究了中国金融活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集聚程度。研究发现,中国金融活动的集聚程度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子行业中的银行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作用。潘辉、冉光和、张冰等(2013)使用2002~2011年31个省级面板的数据,研究全国和东中西部三区域金融集聚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显著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且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最大。陈静思(2016)使用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金融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解释变量中,政府支出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明显,而低消费、高储蓄对区域发展起到了负作用。孙志红、王亚青(2017)采用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金融集聚指数来自综合评价方法,得出金融产业集聚对我国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的结论。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选择。本文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对浙江省金融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区位熵可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产业的状况,测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若区位熵值大于1,则代表该地区产业集聚显著,若区位熵值小于1,则代表该地区产业集聚不显著。浙江省金融产业的区位熵:
LQF=■ (1)
除了总体金融产业区位熵的测算,本文还分别计算了银行区位熵和保险区位熵,银行业的区位熵计算公式为:
LQB=■ (2)
保险业的区位熵计算公式为:
LQI=■ (3)
其中,Ji表示浙江省i地级市的金融业从业人数,Pi表示浙江省i地级市的人口数,J表示浙江省金融行业从业的总人数,P表示浙江省总人口数,Si为浙江省i市的年末存款余额,S为浙江省每年末的存款余额,Ii表示浙江省i市每年保费收入,I为浙江省每年保费收入。
(二)测度结果及分析。纵向来看,总体金融产业集聚水平随着时间逐年呈增长趋势,杭州和宁波在2005~2018年间其金融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金融集聚程度较高,台州的金融产业区位熵则从2005年的0.88增长到2018年的1.01,呈现增长趋势。横向来看,杭州、宁波以及舟山的总体金融产业区位熵较高,平均值分别达1.65、1.49和1.10,丽水、衢州以及温州的金融产业区位熵较低,平均值分别为0.69、0.80、0.68,金融集聚程度普遍较低,与省会城市圈的差距略大,这也反映出浙江省各地市间金融业发展的差异略大。银行业的区位熵,杭州和宁波的平均值分别达到2.18和1.46,而台州仅为0.56,保险业区位熵舟山、杭州和嘉兴分别为3.24、1.73和1.34,而绍兴仅为0.36,分行业区位熵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反映出浙江省各地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的差异较大。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本文所用数据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2005-2018)、2005~2018年浙江省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保险业区位熵所用的保费收入从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网站所得。
2、指标定义
被解释变量(LNPGDP):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作为11个地市的经济增长指标,对其取对数作为方程的被解释变量,记为LNPGDP。
解释变量(LQF、LQB、LQI):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用区位熵测度。LQF、LQB、LQI分别表示金融业区位熵、银行业区位熵和保险业区位熵。
控制变量(LNK、LNL):参考已有研究,本文以人力和资本两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K为资本投入,用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单位是亿元。L是人力投入,根据浙江省11个地市年末的从业人员人数,对人力资源投入进行了测算,单位为万人。取对数,分别记为LNK和LNL。
3、计量模型设定。本文主要是想探讨浙江省金融产业集聚对其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LNPGDPit=αit+(a1)iLQFit+(a2)iXit+μit (4)
进一步研究将银行业集聚区位熵、保险业集聚区位熵纳入模型中,建立如下模型:
LNPGDPit=βit+(b1)iLQBit+(b2)iXit+μit (5)
LNPGDPit=γit+(c1)iLQIit+(c2)iXit+μit (6)
其中,Xit为控制变量,αit、βit、γit为常数项,μit为误差项。本文实证部分借助StataSE 15统计分析软件。
(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对原始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所有原始变量未通过平稳性检验,进一步考虑每个变量一阶差的稳定性,所有变量的一阶差都可以在10%的水平上否定原假设,即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为了判断变量在长期是否有均衡关系,本文继续采用KAO检验对原始数据浙江省各地级市的金融集聚程度区位熵和该地区人均GDP进行协整检验,得到KAO检验的ADF统计量为3.07,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知变量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基于以上检验,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可得,从整体金融行业来看,金融产业集聚区位熵的系数为0.20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可知浙江各地级市的金融业集聚程度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控制变量中,资本和人力的系数分别为0.381和0.5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可见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表1)
从子行业中的银行业和保险业来看,银行业的系数分别为0.152,其集聚程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保险业的系数为0.198,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见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聚集程度越高,都能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比整体金融业、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回归系数可发现整体金融业系数最高,可得到结论:通过促进整体金融行业的集聚程度,可以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保险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银行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显著。
五、政策建议
浙江省应继续培育和发展金融平台的建设,促进金融资源集聚,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为现代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基于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创新和发展新型金融产业,提高金融行业整体实力,逐步实现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目前,浙江省内金融业集聚现象不平衡,地级市之间差异过大,应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强化发展经济较为滞后地区,完善该地区投资引进机制,加强政府支持,引导资本流入。另外,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也对金融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应切实建立完善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各地要采取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加强对金融从业者的技能培训,积极引进和吸收高素质复合型的金融业人才,实现金融人才的高端化。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志红,王亚青.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西北五省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2).
[2]陈静思.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4).
[3]潘辉,冉光和,张冰,李军.金融集聚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5).
[4]丁艺,李林,李斌.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6).
[5]Patrick Hugh 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14(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3985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