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高危行业中小企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第646期 作者:□文/李 雯 刘亚飞 时间:2020/12/1 15:33:29 浏览:279次
[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普及率急速增长,微博、论坛等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结合“泉港碳九泄露”这一企业安全生产热点事件中的微博网民评论,分析识别出影响舆情发展的相关主体因素,进而运用SIR疾病传播理论对网络舆情演化进行建模和仿真,结果发现:复杂社会网络背景下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与信息传播者的影响力系数有关,呈现正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企业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引导提出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安全生产;高危行业;网络舆情;SIR模型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项目(编号:2015SJB837);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CXLX12_0680)
中图分类号:X92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8月15日
一、引言
网络用户群体的壮大,使得微博、微信、论坛等以微博为首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公民不再局限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而是趋向于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传递者,这对网络舆情的产生、扩散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目前,很多企业还未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机制,一旦发生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在网络群体的传播下很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如果政府、企业及相关媒体对其走向没有正确引导,将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对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对不同主体对企业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影响展开分析,帮助企业及时处理、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向健康方向发展,消除网络舆情对企业甚至社会治安的恶劣影响,这对企业完善其应急管理机制,改善外部舆论环境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相关理论。企业安全生产是指试图通过人、机、物料、环境、方法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般说来,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就是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实施,防止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设备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受破坏的一切行为。在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这类企业伤害系数较高,事故发生率较高,财产损失较大,短时间难以恢复或无法恢复,主要涉及到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烟花爆竹、煤矿开采、民用爆破等行业。
Wang Ying,Cuijie Lu,Cuiping Zuo(2015)针对煤矿安全生产预警工作进行了学术研究,他们从人员、环境、设备、管理四个方面给出了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指标体系。Curcuruto & Griffin(2017)研究发现,在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实施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企业本身,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对安全风险有正确的认知。梅强、马国建(2018)在“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制路径演化研究”一文中剖析了中小企业与安全生产管制代理之间的关系,提出政府加强监管的有效措施。于洋(2013)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介绍现有的几种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并针对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中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需具备的要求和结构。
(二)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界定。关于网络舆情的界定有很多说法,不同学者对网络舆情都有各自的理解。李琼瑶认为网络舆情就是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特定事件或焦点事件表现出来的多数人持有或认同的共同意见和言论;曾润喜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杜俊飞则认为网络舆情是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主要看法或言论的集合。综合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结合自身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可见网络舆情是公众对社会问题尤其是焦点事件在网络空间所表现出的意见、态度、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扩散速度快、主体隐匿、言论自由且形式多样、意见片面等。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以网络为平台,借助电脑等辅助沟通工具,围绕即将发生的或已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发布的含有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信息。企业安全生产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还有难以预测性、聚焦效应、复杂性特征。
(三)网络舆情演化的一般阶段分析。伴随着从出生、成长、消亡等过程,网络舆情演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始传播阶段、迅速扩散阶段和消退阶段。
1、初始传播阶段。这一阶段是网络舆情的初始形成阶段,它既可能向舆情演化的第二阶段发展,也可能在初始形成不久后直接发展为第三阶段——消退。而影响演化过程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公众的关注度、政府和媒体的态度、事件话题的敏感度。基于以上论述,对网络舆情的初始形成过程绘制了以下流程,如图1所示。(图1)
2、迅速扩散阶段。这一阶段网络舆情演化的主力军是广大网民,在这一阶段,网民积极参与舆情事件的观点、态度、意见的表达,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得原本处于观望中不发表看法的网民也参与到焦点事件的讨论中去,网络公众通过微博、论坛等自媒体社交平台积极发表评论、转发评论,推动网络舆情迅速扩散,影响范围急速扩大,不同意见观点的相互碰撞,逐渐形成某些主导观点。这一阶段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及时科学引导舆情走向,防止网络舆情向负面极端方向演化,影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其扩散过程如图2所示。(图2)
3、消退阶段。网络舆情消退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一般,是一个必经过程。舆情消退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直接原因。舆情事件本身得到解决,网络舆情自然而然也就消退了;第二,间接原因。在该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热点事件,公众的注意力被转移,或者由于该舆情事件持续时间过长,而公众本身对事件都有一定的遗忘度,过长的时间导致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消退。
三、“泉港碳九泄露”事件网络舆情影响主体的识别
本文采用了集搜客软件来获取“泉港碳九泄露”事件微博评论数据,共爬取了2.2万条评论,最终筛选了9,000多条有效评论作为本次数据分析的主要数据源,通过数据清洗、中文分词、停用词过滤、特征词提取等数据处理,从而绘制了该事件评论数据的词云图,如图3所示。(图3)
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和文献阅读资料,在该事件中,公众关注的主体有三方:
(一)“企业”。东港石化作为“泉港碳九泄露”事件中的涉事主体公司,处在网络舆情的中心是必然的,而在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对该事件避而不谈,更是推动了网络舆情的演化,从词云图中可以看到网民关于企业这一主体的特征词主要有“企业”、“瞒报”、“责任”、“泄露”、“污染”等。
(二)“政府”。在事故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对“泉港碳九泄露”一事发布了一系列公告,从词云图中可看到网民关于政府这一主体的特征词主要是“政府”、“严查”、“部门”、“措施”等,可见网民针对该事件希望能够采取措施对相关涉事企业严惩。
(三)“媒体”。该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新浪、搜狐等各大媒体都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而媒体的报道也是社会公众了解该事件的主要来源之一,从词云图中可以看出网民关于媒体的特征词是“媒体”、“日报”、“新闻”、“报道”、“真相”等,可见网民希望媒体对该事件进行持续跟踪报道、披露真相。在该事件网络舆情中,网民作为发表态度意见的主体本身,因此为了使后期建模参数设置更为准确,将网民也单独作为该事件中影响网络舆情演化的主体因素之一。
综合以上分析,识别影响网略舆情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媒体、网民四个主体。考虑到政府这一主体所具有的权威和公信力,媒体对舆情信息的传播重要载体,企业这一主体在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中处于事件核心地位,网民在网络舆情传播中具有社会影响力,引入政府、媒体、企业、网民四个主体展开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四、基于SIR模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建模及仿真分析
(一)基于SIR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的构建。基于以下前提假设:(1)社会网络中的总人数不变,假设社会网络的用户总数为N。(2)用SIR模型中的易感者S表示未知者,即没有接触到舆情信息的人,用感染者I表示传播舆情信息的人,用免疫者R表示已经接触到舆情信息且不会再传播舆情信息的人,在本模型中仅表示经舆情信息的传播者作用转化的舆情信息的已知者。(3)舆情信息的传播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系数即概率λ将舆情信息传播给未接触到舆情信息的人,将未知者转为舆情信息的传播者,且舆情信息的传播者会以一定的概率μ转化为舆情信息免疫者,不会再进行舆情信息的传播,仅作为舆情信息的已知者。得到网络舆情传播的SIR模型如下:
■=-λS(t)I(t)■=λS(t)I(t)-μI(t)■=μR(t)S(t)+I(t)+R(t)=1;S(0)=S0,I(0)=I0,R(0)=R0(1)
其中,S(t)、I(t)、R(t):未知者、传播者、已知者占总人数比例;S0、I0、R0:未知者、传播者、已知者初始值;λ、μ∈[0,1]。
根据识别出的影响舆情信息演化的四个主体,本模型中将感染者即舆情信息的传播者分为政府、媒体、企业、普通网民,根据四个主体的社会影响力不同设置不同的影响力系数λ,并用Matlab编程仿真在不同的λ系数下网络舆情演化情况,根据演化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二)仿真及结果分析。在使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时,只考虑其中一方发挥的作用,而不考虑四个主体共同对网络舆情信息演化的影响力,即控制S0、I0、R0不变,通过改变λ值对舆情演化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研究。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图4、图5、图6、图7)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在第0~5天,为网络舆情演变的初始传播阶段,舆情发展较慢;在第5~25天,为网络舆情演变的迅速扩散阶段,舆情演变速度飞快;在第25~40天,为网络舆情演变的消退阶段,舆情演变趋于平稳。
当λ为0.8时,即网络舆情的作用主体为政府时,网络舆情演变速度非常快,在迅速传播阶段中网络舆情演变的第10天时,该模型中网络舆情的未知者即没有接触到舆情信息的人的比例仅有0.1,而在消退阶段网络舆情演变的第40天时,该模型中的已知者,即经过传播者传播接触到舆情信息的人比例几乎达到1,可见在网络舆情演变中,政府这一主体的行为对网络舆情的演变影响力非常大。当λ为0.6时,即网络舆情的作用主体为媒体时,网络舆情的演变速度与政府相比有微弱的减小,演化数据分析可知,在网络舆情演变中,媒体这一主体的行为与政府相比对网络舆情的演变影响力差别较小,其对网络舆情的演变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λ为0.4时,即网络舆情的作用主体为企业时,网络舆情演变速度相较政府和媒体有了明显差别,演化数据分析可知,企业这一主体的行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演变影响力弱于政府和媒体。当λ为0.2时,即网络舆情的作用主体为网民时,网络舆情演变速度相较政府、媒体和企业差别明显,演化数据分析可知,网民这一主体的行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的演变影响力在识别出的四个主体中最小。
五、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政府、媒体、企业和网民四个不同维度,应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和信息公开速度。从上述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具有很高的权威和公信力。加大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可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促使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有效降低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性。面对社会公众的关注,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对此类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公布权威信息,在网络舆情产生的初始阶段做好舆情的引导疏通工作,避免网络舆情向负面舆情方向发展。
(二)媒体要及时跟踪报道,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度。上述模拟结果分析时得到媒体行为对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力与政府差别不大,因此媒体尤其是权威性媒体要善于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企业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对该事件的缘由进行报道披露,并且对该事件造成的后果进行持续跟踪报道,保障社会公众对事件了解的完整度,避免因误导性信息而导致的网络舆情演变为网络舆论,对社会治安产生不良影响。
(三)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低下,要引导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向健康方向发展,就要从企业自身来解决,减少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而很多高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安全生产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在安全生产设备中进行过多投入,安全生产中投入的经费少。所以,企业要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改变安全生产态度,实施安全生产行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
(四)网民自觉发挥其社会监督作用。在网络环境中,网民的基数比政府、媒体、企业这三方高很多,且网民自身也是网络舆情传播主体之一,因此网民对网络舆情的演变影响力不可忽视。而网民自身具有监督权力,因此在面对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方面,网民要自觉对企业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社会监督,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进而使实施安全生产行为。同时,网民也要及时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中媒体、政府披露的信息,防止信息片面了解而导致的对网络舆情的不当引导。
综上所述,要正确引导企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向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各方主体共同作用,才能消除网络舆情对企业、甚至社会治安的恶劣影响,改善外部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Wang Ying,Lu Cuijie,Zuo Cuiping.Coal mine safety production forewarning based on improved BP neural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25(02).
[2]Curcuruto M,Griffin M A.Safety proactivity in organizations:the initiative to improve individual,team and organizational safety[M].Proactivity at Work.Routledge,2016.
[3]梅强,马国建,杜建国,刘重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制路径演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8.17(02).
[4]于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2).
[5]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6]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
[7]杜骏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梁冠华,鞠玉梅.基于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分析[J].情报科学,2018.36(10).
[9]姚翠友,卢山.网络舆情演化机理分析及计算机仿真[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20131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