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ST厦工“摘帽”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
第646期 作者:□文/李 琳 屈家安 时间:2020/12/1 15:41:26 浏览:538次 |
[提要] ST企业为了能扭亏为盈,以达到成功“摘帽”的目的,通常会通过采用各式各样的盈余管理手段修饰利润。本文主要对*ST厦工2018年成功“摘帽”案例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所选公司从“戴帽”到“摘帽”的过程。其次进一步研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进行的盈余管理手段,发现*ST厦工在亏损年通过非经常性损益与投资收益大额增加利润,以扭亏为盈,实现“摘帽”,其主要原因是相关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使得ST企业有机可乘。最后提出完善相关制度、准则,以及移除营业利润中的投资收益等建议。
关键词:*ST厦工;摘帽;盈余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生产力学会2019年立项课题:“江苏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制度创新研究”(编号:JSSCL2017008);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项目:“我省推进精准扶贫的样本研究——以浦口区为例(编号:19SYC-006)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2日
一、引言
ST制度适用于那些在经营期间出现了较严重的财务状况或其他异常状况的上市公司。ST类股票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被退市预警的*ST股票;二是公司经营连续两年亏损,被特别处理的ST股票。一旦企业连续两年亏损,企业股票将被冠之以“ST”的标志,投资者将会避免购买这种风险较大的股票,企业融资也将大幅减少。若第三年企业不能成功实现转亏为盈,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暂停上市的局面。若企业连亏四年,企业将被终止上市。而ST企业的“摘帽”条件更为严格,要求企业年报中的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三项指标同时为正值,另外还需要交易所的批准。因此,ST企业为了能够继续得到大量融资、保住上市资格,会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利润、摆脱亏损,以实现“摘帽”。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ST企业为成功“摘帽”而实施的盈余管理举措。本文通过对*ST厦工在2017年被退市风险预警,但又在2018年成功“摘帽”的例子,对其实施的盈余管理手段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进一步丰富现有ST公司“摘帽”过程中实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相关研究,并促使上市公司找到自身的问题,帮助各监管部门及机构更好地了解ST企业的盈余管理举措,以更好地对ST上市公司进行监管。
二、公司简介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厦门工程机械厂,于1994年1月以股票代码“600815”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该公司是国家重点生产小型机械、装载机、挖掘机、道路机械、隧道掘进机械、环保机械等产品的大型一类企业,在国内拥有多处研发生产基地,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之一。多年来,厦工先后赢得了多项重量级荣誉,也曾是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中的佼佼者,但如今却债台高累,一直处在退市风险警示的阴霾之下,是典型的ST企业,具有研究价值。据厦工公司年报,企业2015年、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979,833,772.18元、-2,670,774,026.36元,已连续亏损两年。因此,在2017年5月2日上交所对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名称也相应的由“厦工股份”变为“*ST厦工”,公司债券(代码:122156,债券简称:12厦工债)也被暂停上市交易。然而,2017年厦工的营业收入却高达444,856.55万元,一年间就增长了37.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高达12,463.23万元,公司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再加上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当年为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经审核后批准撤销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退市风险警示,并于2018年5月9日正式撤销了企业的退市风险警示,股票名称成功“摘帽”,重新变更为“厦工股份”。至此,*ST厦工成功“摘帽”。
三、盈余管理分析
由于*ST厦工在2017年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公司2017年企业的净利润仍为负值,*ST厦工将于2017年年度报告披露日起开始停牌,停牌起始日后的十五个交易日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决定是否暂停公司股票上市。为了避免被暂停上市,甚至退市,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需要在2017年想办法转亏为盈。但由于自身积累的问题以及行业持续低迷,企业的经营业绩难以达到撤销退市风险预警的要求。因此,厦工极有可能会通过各式各样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加以调节,以提高利润、避免退市。
通过对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16~2018年公司年报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2017年受到退市风险警示前后,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投资收益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表1,2017年厦工的非经常性损益较上年增长了1532.27%,但在2018年企业实现“摘帽”后非经常性损益又随之迅速减少,投资收益的变化趋势也与之相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厦工在2017年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投资收益等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再进一步结合企业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的事项,我们可以推测出企业在“摘帽”过程中所实行的具体盈余管理措施如表1所示。(表1)
(一)非经常性损益。由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年报可知,在*ST厦工成功“摘帽”前后,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变化尤为异常。如表2,2017年厦工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占比高达379.91%,扣除当年的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更是由正转负,企业将面临亏损,甚至面临退市的状况。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ST厦工在2017年非经常性损益的异常变化与企业“摘帽”有密切关系,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是*ST厦工实现其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表2)
结合表3,2017年*ST厦工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高达2亿元,远远高于其他年份,且占当期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45.64%;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金额也远远高于2016年和2018年的金额,在当期非经常性损益中占比较大,达37.45%。由此可知,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年度主要通过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以及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表3)
1、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一般来说,当期盈余下降、亏损的公司,特别是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处置非流动资产来增加当期盈余,以迅速调高当期利润,避免亏损。
由表4可知,2017年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额激增,较2016年涨幅高达8,026.46%,但随后又减少了近一倍。结合2017年*ST厦工年报及相关公告可知,2017年企业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额的异常变动主要涉及四项业务:一是公司转让厦工工业园C北地块及地上固定资产,交易金额为330,829,007.16元,促使当年利润增加98,858,798.17元,占利润总额比例的31%。二是公司对其拥有的厦门厦工桥箱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了转让,当年仅这一个项目交易金额就高达227,151,800元,影响利润47,317,171.86元,在利润总额中占比15%。三是以247,350,495元的价格转让了厦门海翼融资租赁有限公司35%的股权,使得利润增加46,074,286.44元,占利润总额的14%。四是转让其所持有的合伙企业10%的财产份额,使得当年利润增加了26,815,379.01元,占利润总额的8%。这四项业务就使得本年利润增加近2.2亿元,而2017年*ST厦工的利润总额只有3.2亿元,净利润只有2.2亿元。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上述事项对公司2017年的经营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若没有这些事项企业利润将大幅减少,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的状态。2017年*ST厦工通过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很好地实现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表4)
2、坏账准备转回。监管部门一直认为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长期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所以规定长期资产“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事实上流动性资产也常用来实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坏账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这就给上市公司利用其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机会。
由表5可知,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一次性计提了近18亿元的坏账准备,远远高于其他年份,夸大了2016年的损失,但也为2017年的扭亏为盈,继而成功“摘帽”打下基础。随后,在2017年*ST厦工又大额转回坏账准备,比2016年同期增长了338.29%,2018年又有所减少,而2017年企业转回的金额在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中占比高达129.02%,有效地冲销了以前年度的亏损,增加当年的收益,以避免持续亏损。这是企业利用坏账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典型手段。(表5)
(二)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也是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特别是上一年度亏损的公司以及急需转亏为盈的企业,他们更倾向于采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方式,获得大额投资收益,以大幅增加企业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通过对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年报的计算分析,2017年*ST厦工的投资收益高达1.3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03.67%,远远高于其他年份。结合表6可知,构成2017年*ST厦工超额投资收益的主要是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取得的,占总额的93%。我们有理由推断若没有这些投资收益,2017年*ST厦工将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可知,*ST厦工通过对投资收益的盈余管理,确认了大额的收益,很好地弥补了当年主营业务的亏损,使得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产生较大提升,实现了企业的扭亏为盈。(表6)
综上所述,*ST厦工在经历了2015~2016年的亏损之后,相继实施了多种多样的盈余管理措施,以粉饰利润、转亏为盈,避免退市,甚至成功“摘帽”。其在“摘帽”的过程中所实现的盈余管理手段大致可分为非经常性损益与投资收益两大类,其中在非经常性损益方面,*ST厦工主要是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以及坏账准备的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根据表7,*ST厦工实现的这些盈余管理措施对当年企业的净利润影响很大,扣除每一项目金额都会使得归母净利润由正转负、由盈转亏,其中扣除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最小,说明其对归母净利润的影响尤为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出:ST企业最主要是通过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来增加利润总额、净利润,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表7)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ST厦工在2016~2018年期间实现的盈余管理手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ST企业为了能成功“摘帽”,保住自身的上市资格,以更好地进行筹资、融资,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在亏损年企业更为迫切地想要扭亏为盈。(2)企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投资收益等方面进行盈余管理,而ST企业更多的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其中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尤为显著。(3)通过这些盈余管理措施,ST企业大额增加当期收入,获得超额利润,以扭亏为盈,实现“摘帽”。
五、政策建议
*ST厦工通过多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带来了更多的盈余与利润,成功转亏为盈,使得企业暂时摆脱了退市的风险,但造成其亏损的根本原因并没有得到解决,在之后的会计年度里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另外,过度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还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为避免这些问题,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一)ST制度中关注非经常性损益。根据本文对*ST厦工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ST企业通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而现有的ST制度还没有考虑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影响,把连续亏损作为退市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完善ST制度,把非经常性损益所占净利润比例作为判断标准之一,以抑制ST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帮助信息使用者全面衡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二)限制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从已有的准则看,人们十分关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举措,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加以限制,但并没有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做出相应的限制,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其计提与转回来实现企业的盈余管理。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若想进一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就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进行适当限制。另外,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金额主要是基于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企业的会计选择,主观程度较大很容易产生盈余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资产减值准则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和明确化,尽量减少公司管理人员的自由选择权,以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移除营业利润中的投资收益。生活中,许多非金融企业通过对企业某一年度的大额投资收益获得暂时性利润,以哄抬股价、欺骗投资者,而投资者虽然能区分出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但是很难判断出哪些投资是合理的,哪些是企业通过非正常的投资收益实现的盈余管理,这使得投资者常常遭受损失。因此,非金融行业在计算营业利润时应将投资收益移除,但要保留对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使得营业利润更加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经营性盈利能力,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ST公司“摘帽”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分析——以ST厦工为例[J].财会通讯,2019(02).
[2]王福胜,程富,吉姗姗.基于资产处置的盈余管理研究[J].管理科学,2013.26(05).
[3]李文,张璐.资产减值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14(23).
[4]徐飞,刘建勇.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类型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07).
[5]王珏.中国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的盈余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2012.17(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