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理论模型
第537期 作者:□文/宗钰 时间:2016/5/23 14:35:50 浏览:1335次

[提要]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理论,尝试构建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理论模型,旨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机理进行描述,并比较具备不同特质的劳动力的流动策略选择。

关键词:人口流动;异质性劳动力;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315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流动的原因多数为务工或经商,因此多数人口流动也可以看作劳动力的流动。而对于所有劳动力个体来说,在对流动与否、流动距离、流动时长等方面的决策过程中必然存在由某些共同的因素构成的效用的比较。这些共同的因素包括:收入、地缘、亲缘,等等。本文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理论,尝试将这些因素简化后,构建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理论模型,旨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机理进行描述,并比较具备不同特质的劳动力的流动选择。

一、基本假设

首先,假设个人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h、社会资本s、对生产的时间投入L。这里的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本身具备的能力和技能,而社会资本指劳动力在某个区域所拥有的影响力、人际关系等。本文假设个体的生产函数形式为:Q(■,■,■)=h·s·L。因此,当他的工资等于劳动生产率时,w=■=h·s。简便起见,本文仅考虑最大化个人的单位劳动收入即其工资水平,即Uwh·s

其次,假设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具有积累效应。令初始人力资本水平为h0,初始社会资本为s0。有:人力资本积累函数为hikih0)=ki·h0;社会资本积累函数为si?ih0s0)=?i·h0·s0。其中,hi是经济个体在i地区某一时期的人力资本水平;kii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系数;si是经济个体在i地区某一时期的社会资本水平。社会资本积累系数包括与地区有关的?i以及人力资本水平h0。这里为了简便起见,不考虑积累过程中两种资本的变化过程,各时期直接使用由初始水平、积累系数构成的当期水平。为了保证正向积累,假设k1?兹>1h01。暂不考虑个体能够自主选择对两种资本积累的情况。

再次,社会资本具有区域适用性而人力资本不受地域限制。例如,一个原本生活在A地的人拥有hAsA,到B地工作后他的初始人力资本仍然为hA,但社会资本就会失去,需要重新开始积累。也即是说,社会资本的这种受地域限制的适用性增加了流动成本。为了保证社会资本积累函数可积累,这里假设社会资本最少为1,即流动后的社会资本从1开始积累。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研究模型假设社会资本也是构成效用的一部分,认为社会资本不仅表现为经济意义上的某些生产力,也表现为情感意义上的地缘、亲缘关系。就本文着重研究的劳动力异质性来说,与劳动生产率有关的“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应该与劳动力个体自身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建立工作人脉之类的社会资本上的速度或者是质量都可能普遍高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而与其情感需求有关的“社会资本”如亲人朋友等更倾向于随时间自然增长,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关系较小。故本文中,对社会资本更谨慎的定义是:个体在社会中积累的对其劳动生产率有影响的外部资源。而对于会形成情感效用的“社会资本”,本文暂不纳入讨论范围。

二、两期模型设定

现设想一个在A地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人(以下将A地称为家乡),可以选择两个地区AB(外地)进行就业。同时,假设整个生命周期只有两个时期,在每个时期开始时,个体可以选择在哪个地区就业。因此,劳动力个体有四个可选的策略:(1)一直留在家乡;(2)一直留在外地;(3)先在家乡工作后去外地定居;(4)先在外地工作后回到家乡定居。

三、两期模型推导

由于设定了两个地区,劳动力个体在A(家乡)的社会资本高于B(外地),加上基本假设中对社会资本地区适用性的限制,下面假设在1期,劳动个体在A地的初始社会资本为s0,而在B地则需要重新开始积累社会资本,初始社会资本为1。而在2期,如果不进行流动,则2期的初始社会资本为1期的社会资本s1,当然2期的初始人力资本也为1期的人力资本h1;如果在第2期发生了流动,则第二期初始社会资本又变为1重新积累,但人力资本可以从h1继续积累。由于在家乡的初始社会资本普遍高于初去外地的水平,因此也假设s01。此外,在家乡社会资本积累系数更高,而所处地区越发达,人力资本积累系数越高。

整理后的模型假设变为:

h=ki·h0

s?i·h0·s0

Uwh·s

i=ABk1?兹>1h01s01

现在效用函数变为:

maxU=U1+U2=Q1+Q2s1·h1+s2·h2

经过化简整理,能够得到四个策略的两时期总效用U1U2U3U4分别如下:

U1s1·h1+kA·h12·?A·s1=kA·h02·?A·s0·(1+kA2·h0·?A

U2s1·h1·(1+kB·h1·?B)=kB·h02·?B·(1+kB2·h0·?B

U3s1·h1+kB·h12·?B·1kA·h02·(?A·s0kB·kA·?B

UAs1·h1+h1·kA·h1·?A·s0kB·h02·(?BkA·?A·kB·s0

比较四个策略:

1A地比B地发达的情况。首先,可以发现如果家乡更加发达,即?A?BkAkB时,劳动力个体会选择一直留在家乡。因为此时U1大于U2U3U4

2B地比A地发达的情况。当外地比家乡更发达时,即?A?BkAkB。现比较个体选择每个策略时各种因素特别是异质性因素h0s0所满足的条件。

1、如果策略1为最优。经过计算,如果最优选择为策略1,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1?圯■<h0

■<1?圯■<h0

■<1?圯■<h0

■<1?圯■<s0

■<1?圯■<s0

■<1?圯■<s0

可以看到,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人力资本初始水平高于一定水平时会选择一直留在家乡,同样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社会资本初始水平高于一定水平时也会选择一直留在家乡,因为相对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较低的个体,其流动过程中所损失的社会资本更多,机会成本更大。因此,人力资本初始水平越高,社会资本初始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流动。

2、如果策略2为最优。如果选择策略2,需要满足:

■>1?圯■>h0,即■>s0

■<1?圯■<h0,即s0<■

■<1?圯■<h0,即s0<■

因此,就要求:■<h0<■且■<h0<■。整理化简后可得:■·(■-■)>s01;■[■+■]>s01

由于左边的等式首先要大于1,根据条件推断可知,第一个不等式成立要求kBkA大得多,即B地比A地发达得多,这样劳动力流动到B地所得到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足以弥补在外地社会资本积累得更慢的机会成本。第二个等式需要kB1。综合可得若策略2为最优,需要kB?kA,即外地的发达程度比家乡高得多。

从异质性因素来看,给定其他因素不变,如果劳动力选择一直留在外地是最优决策,则人力资本初始水平h0应该在某一区间水平之内,不能太低也不能高于某一值,同时在家乡的初始社会资本s0应该较小。

3、如果策略3为最优。如果选择策略3,需要满足:

>1?圯■>h0

>1?圯■>h0

■<1?圯■>s0

结合h0>1的条件,经过推导可知条件12相互矛盾,因此这一策略不可能成为最优选择。

4、如果策略4为最优。如果选择策略4,需要满足:

>1?圯■>h0

>1?圯■>h0

>1?圯■<s0

经过计算整理可得:■>>kA2·?A+1-kB2),又因为?B>1,所以有1>>kA2·?A+1-kB2)。因此,要求两地的发达水平差异较大kB?kA,其次对于给定的人力资本,在家乡初始社会资本水平应该较高,以弥补人力资本积累系数低于外地的部分。这一条件满足后,第三个条件也自动满足。

对于劳动力个体的异质性因素:就社会资本来看,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当■>s0>■时会选择策略4;就人力资本来看,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当■>h0且■>h0时会选择策略4。即有一定的社会初始资本,且人力资本低于一定水平时策略4为最优。

四、总结

总结对于四个策略为最优选择时的条件,可以看到当劳动力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初始水平高于一定水平时会选择一直留在家乡;如果人力资本初始水平处于不低也不高于一定水平,在家乡的初始社会资本较小时会选择一直在外地;而有一定的社会初始资本,人力资本低于一定水平时会选择先在外地再回家乡。因此,人力资本初始水平越高,社会资本初始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流动,但对于发生流动的劳动力,拥有较高的家乡社会资本,较低人力资本的会产生回流的行为。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5.

2]王化波.C.Cindy.Fan.省际间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09.5.

3]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等.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99013 位访客